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

有人说,他是绿色中国梦的“传播者”;是改革开放后承包荒山的“第一人”;更是祖国40年间沧桑变化的“亲历者”,他自己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他就是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于海生。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1)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联产承包到户,到承包荒山荒地,于海生用自己40年的经历细数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点滴。1963年,14岁的于海生从山东即墨来到了集安市清河镇大川村,在村里落了户安了家。不久,吃苦耐劳的于海生当上了村里的生产队长,当时的大川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能够吃饱饭是于海生当时最大的心愿。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2)

于海生说:“那时咱这个大川是个比较贫困的村,干一天活四五毛钱是多的。那时候有句俗话‘一年360,不够国家凑’。当时粮食不够吃,每天村民只能保证一斤粮。你想发家致富,也不让你干。”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小山村,30岁的于海生领着大伙儿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吃惯了大锅饭的农民头一次尝到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甜头。

1985年,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惠及普通农民,37岁的于海生率先承包了178亩荒山,签订了20年的承包合同,成为我省承包荒山的第一人。面对周围乡亲们的质疑,于海生相信党的政策一定会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民,事实也证明了于海生的选择。他说:“当时,不论是亲属还是朋友、街坊四邻,都看我像个精神病。说实在的,我相信党的政策,开始30年不变,现在50年不变。过去农民种地,皇粮国税自古以来多少辈子就是这样,现在农民种地不但不交钱,还给补助钱。”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3)

于海生和爱人带着4个孩子开始了开山种树的生活,一分种,九分管,满山绿意背后的艰辛,少有人知,于海生说:“承包荒山的时候雇不起工人,只能自力更生,老妈在家做饭,我领着老婆孩子干,最小的孩子才8岁,他给撒苗我们栽,很辛苦。”2005年,57岁的于海生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水果大王”了,过去的荒山重披新翠。于海生承包面积也扩大到528亩,而面对南方水果涌入北方市场的冲击,于海生又有了新想法,他一头钻进了深山里,开始了山野菜人工培育的新尝试,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本人属牛,都说套上车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想干什么不干成功了,自己都笑话自己。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4)

于海生笑着说:“我当时就把孩子放在旁边草丛里,和爱人一起劳作,山上很多树都和我的孩子一般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余年不懈经营,人工林和科技示范园早已价格不菲,每年都有非常可观的收入,他把原有的荒野秃山变成了美丽家园。

为掌握更多特产业知识,于海生每年自费订阅科技资料达几十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为广大农民兄弟的科技服务上,在集安市科协的指导和清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7月,于海生在清河镇成立了德源特产协会,目前协会会员有128人。多年来,协会发展会员规模不断壮大,一直无偿为广大会员和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

2018年5月,于海生又成立了集安市德丰山野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闲暇时间,他总会骑着摩托车到周边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民兄弟家中做义务上门指导。冬闲时节,他都会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班,为有意发展特色产业农户和正在发展特色产业农户传授种植技术,共同交流特色产业发展心得。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5)

近年来,于海生紧盯集安市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搞林下资源综合利用。一次山中劳作,他偶然在山林边发现一株长势正好的龙须菜,便把龙须菜连根挖起移栽到自己示范园中。起初,龙须菜移栽没多久就枯萎了,可他不服输,在多次进行研究尝试后,最终选育出适合普通土地生长的龙须菜种苗。目前,东北地区城市市场销售的龙须菜最初种苗绝大部分都来自他的示范基地。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6)

山野菜种植作为农村新兴朝阳产业,伴随着百姓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山野菜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山野菜种植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认可和支持。如今,每年都有大量外地人员到他的基地参观考察学习,他总是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个人。

于海生常说:“我就想着啊,我一个人有钱不算啥,我要带领更多的农民朋友共同致富,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贡献给社会,让大家都受益,都致富!”他连续20多年热情地为农民兄弟和前来学习的人员免费传授技能,领着大家实地看秧苗、讲技术,大家走时他还为每人带上免费赠送的资料,年赠送资料都在万份以上。提起心爱的山野菜事业,于海生滔滔不绝:山野菜种植,一方面满足了百姓的“口味”,一方面实实在在为种植者带来了经济效益。发展山野菜不但保护了绿水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通过山野菜种植与收购,合作社可为5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季节性临时用工达到近百人,不仅为周边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万亩荒山变青山)(7)

面对困难百姓,于海生都是无偿赠送给野菜种子或种苗,并把自己电话作为“服务热线”,随时为群众解答种植难题。2018年,于海生被通化市农民工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通化市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吉林省致富带头人”,“绿化标兵”、“吉林省百佳诚信单位”“绿色无公害基地”……面对满墙的奖状、证书和许多媒体的报道弘扬,于海生并没有沉浸在褒奖之中,如今,已经70多岁的于海生每天还忙碌着,他的德源特产基地如今已经成为东三省山野菜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农民向他学技术、买种苗。于海生总是耐心地向农民朋友介绍山野菜等特产项目的种植技术。

面对未来,于海生信心百倍地说:“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了,让全国人民富了起来,我也不例外,过去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栽植绿化荒山给后人留下来,再发展山野菜种植项目,把种植技术都传授给大家,贡献给社会,让天空更蓝,让大地更绿”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