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浮士德与人生境界(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八期沙龙)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歌德的浮士德与人生境界(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八期沙龙)(1)

地点:梅园书房

主讲:钦文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评议:卢盛舟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此次读书会的主讲人钦文老师分别从歌德生前的经历与时代背景、歌德之前的浮士德题材及主要作品、《浮士德》的创作历程及其内容、浮士德与德国戏剧传统、浮士德在中国的接受等几大版块展开叙述,为我们阅读《浮士德》提升了广度并延伸了维度。同时,钦老师在多处介绍与阐述中引入中国的历史或现象进行对比或举例,更便于听者理解。

读书会伊始,钦老师先从一副歌德洁白肃穆的大理石雕塑肖像引入,肖像呈现的洁白肃穆之感有利于塑造伟人在人们心中的伟岸形象,但实际上是真实经典人物在人们心中的一种变形与夸大。在此基础上,他为我们普及了大理石被用作欧洲经典人物的肖像建造原料的起源,温克尔曼认为白色的大理石给人以伟大和静穆的感觉。这种审美的定式和阐释被后世人普遍接受,也直接影响了十八世纪的艺术创作。出土后失去色彩的兵马俑也造成了类似的审美误会,后人普遍认为灰色基调体现了秦人的素俭以及一种“斯巴达式”的震撼。

歌德的浮士德与人生境界(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八期沙龙)(2)

歌德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生活优越。喜欢文学,儿童时期进行过文学创作,也时常去剧院看戏。他的父亲聘请了私人教师给歌德授课,在此环境的熏陶下,他拥有牢靠的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这造就了其阅读古典作品的先天优势。大学时期他遵从父亲心愿选择了法律专业。

维兰德向魏玛宫廷举荐了歌德,歌德随王子去了魏玛。到魏玛后相当长时期,歌德的文学创作停滞期。期间,他担任公国的行政职位,负责公务应酬。由于出身市民阶层的他与贵族同僚在思想观念上难以产生共鸣,贵族同僚对其也有看法。因此他不辞而别,外出度假,去了意大利。这两年时期很重要,它帮助歌德了解许多意大利古典文化,为其文学创作的题材和风格埋下深根。歌德一生经历多次感情。他曾爱上一个牧师的女儿,此事在他的诗《告别与聚会》中可以反映,而此诗也在德国抒情诗中占有很高地位。之后他爱上已婚女子夏洛特,由此撰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也因此作成名,成为各个阶层的偶像。有心理学家推测歌德多次感情无疾而终的原因很可能是其与女性交往有一定的障碍,而在意大利,歌德有了一定意义的男欢女爱,这突破了歌德自身的生理障碍。意大利学者写的《匿名在意大利》考证了歌德在意大利的的生活,歌德自己的《意大利游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在意大利的所见所思。回到魏玛后,歌德请求减少职务,但是只担任了魏玛剧院院长等少量职务。魏玛因为歌德一度成为德国文化艺术中心。魏玛在德国历史的特定时间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后来的《魏玛宪法》和以魏玛命名的共和国,都体现了这座小城市的特殊地位。

1794到1795年,歌德与席勒有一定的交往。此时期由于双方的相互敦促而成为了歌德在文学创作上的高速发展期。

1805年席勒逝世,歌德失去了重要的文学伴侣,在此期间独自完成了《浮士德》后半部分,晚年主要在整理前期作品。

歌德的浮士德与人生境界(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八期沙龙)(3)

歌德在德国文化上的地位

歌德堪称德国文学史第一人、德国文化的象征、欧洲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象征。德国著名的歌德学院是纪念歌德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某次国际上选出的世界文化四位伟人中,歌德是其中一位。但歌德的身份并不只是一名德意志人 在更大程度上,他是欧洲人。在歌德时期,还未出现作为民族国家的德国,歌德本人也对狭隘德意志民族信仰表示不屑。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也未被标明德意志人的身份,而是从古典欧洲一直到近代欧洲,做了时空和国别的穿越,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这种现象与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孔子可以进行对比。孔子所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无今天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歌德在民族主义方面缺乏对德意志民族性的认同感,德意志人也不认为歌德具备此精神。很长一段时间里,席勒被当作德意志文化的杰出代表(虽然这源于一种误会),地位甚至高于歌德。他著有《威廉•退尔》,此作被认为是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投射,由此席勒被冠以德意志民族英雄之名。而后钦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座歌德与席勒并肩望向远方的铜雕。这表明两人是德国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实际相差10厘米的两人却身高相当,说明在德国文学史上并驾齐驱。

歌德之前的浮士德题材及主要作品

围绕浮士德(炼丹师)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各个版本均为创作者自行创作出的形象。马洛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问世,《浮士德》的传播达到第一个高峰。而歌德最早受牵线木偶戏影响,在不到二十岁时决心写一部自己的浮士德,然而最终完稿时体现的想法与二十岁时对浮士德的建模仍大有不同。而另外,读者的接受也和作者的本意有很大的差别,拿浮士德与民间情色小说对照举例。阅读民间情色小说时读者冲着情色部分而去的现象在《浮士德》中多有体现,读者同样喜欢《浮士德》中花天酒地、意乱情迷以及反抗世俗的情节。而结尾在当时为了合乎出版的正当性,与情色小说一样选择了归一轮回,一切终以虚无化。

歌德的浮士德与人生境界(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八期沙龙)(4)

《浮士德》的创作历程

第一阶段是《原浮士德》,宫女在文学集会上将歌德口述的浮士德手抄记录下来,后来的学者发现后将其整理出版。故事较片段化,衔接不流畅,不完整。与后来的留存的手稿对比,可看出有很多变化。

第二阶段出版《浮士德:一个片段》,反应冷淡。而片段的出版实际与歌德当时的创作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这体现了一种浪漫派想法:既然人生和世界都不是整体的,那么作品也不应该是完整的,这才代表了真实的生活本身。歌德41岁,出版全集。出版商对歌德及其市场有一定的信心。

第三阶段主要由席勒敦促、鼓励歌德完成《浮士德》。此时的歌德已由表现个体命运转变成将浮士德作为人类命运的缩影。

第四阶段是歌德去世前几个月完成了《浮士德》并令手稿生前不得出版。对此世人有以下两个猜测:

一是《一个片段》未引起较好反响,歌德认为同时代无人理解他的写作。二是《浮士德》是歌德耗尽一生精力著成的宏伟巨作,歌德担心难以承受可能产生的过多负面评价。

《浮士德》的作品内容

在熟知的五个悲剧:学者悲剧、爱的悲剧、从政的悲剧、美的悲剧以及事业的悲剧中,值得一提的有三点:一是爱的悲剧中浮士德爱上格雷辛而后却始乱终弃。从同情角度来看,爱不能成功是一种社会悲剧,反映了传统世俗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束缚年轻人不能自由相爱。而从狂飙突进的天才观来看,天才可以做一切事情。包括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这也衍生出现下流行的一句名言“是否可以爱一个自己爱的人”,尽管“爱那个人”可能对世俗价值观有一定的僭越。二,从政的悲剧富含歌德自传性色彩,体现了宫廷的政治乱象。实际上歌德不是理想主义者,是现实主义者,未产生建立乌托邦的观念。三,在美的悲剧中浮士德与海伦孩子早早夭折,此中有很强的隐喻。联系歌德的意大利之旅,现代人回到古典,想把二者结合是不可能的。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其实歌德并未完全遁入古典。而本书的其一突破点在天上序曲即上帝和魔鬼的约定中,与以往浮士德作品不同,这时上帝平等地和魔鬼平等对话、打赌,浮士德也在实现上帝的意愿即向善。

歌德的浮士德与人生境界(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八期沙龙)(5)

浮士德与德国戏剧传统

《浮士德》在歌德去世后二十年才上演。而在汉诺威世博会上,《浮士德》第一次全本、一字不落地被搬上舞台。下面钦老师为听众分别播放了三个不同舞台版本的“梅菲斯托假扮浮士德向前来讨教的青年学生解疑答惑”情节以及 “浮士德在自己的书斋中陷入知识追求的精神困境”的情节。由此产生如下对比:在电影版中学生的形象发生了变化,由正常人到蒙头蒙脑,更加贴近书本形象。而在汉诺威世博会片段,浮士德在精神危机中表现得更加压抑,没前两个片段那么爆裂。

阅读剧的传统原则、特点

德国戏剧传统很有趣,有完善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却缺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由此产生了德国很重要的一个职业:戏剧构作。歌德之前的戏剧家莱辛开创了新时代即市民时代,开始将市民放到悲剧作品中,市民不再是被挖苦的对象,而是正义的形象。在狂飙突进时代,该形式正式成熟。若要阅读原版《浮士德》,推荐两个版本,汉堡版和法兰克福版,后者有400多页的正文和和1000多页的附录和评注。

浮士德在中国的接受

翻译有无法读出作品诗歌题材的变化的损失,用现代语言翻译古典作品容易造成阅读效果的错位,导致某些地方很像打油诗。

讲回推荐的译本,最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译本,该本诗性很强,娴熟地从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切换。名言警句也很丰富。梁宗岱译本虽只有第一部译本,但很精彩。周学普译本多在台湾香港流传。绿原译本批注比较多,有一定的翻译取舍,不少段落采用了散文体。改革开放后,在中国上演的最杰出的版本是先后有林兆华、导演的《浮士德》,最近又有一部京剧作品(2017)(中、德、意合作),中外审美差异性的结合导致审美体验不同、观点不同。,此外孟京辉也导演过《盗版浮士德》。

紧接着卢盛舟博士展开了细致到位的评议。他与钦老师同样推荐《歌德谈话录》,此作与《卡夫卡谈话录》对照,有真情实感即崇敬之心和一种超越同性之情的共同特点。歌德的意大利之行的确是他一生的转折点,由此他的感官获得了很大的拓展。

歌德的浮士德与人生境界(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八期沙龙)(6)

接着他针对阅读难作《浮士德》分享了几点宝贵的经验:

1.歌德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拥有对自然的一种模仿和升华,对人性的洞察,这来自他的官场经历。因此他的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暗藏风机。这也有被启蒙主义世俗化,对神的膜拜转向对自然、对人的重视所影响。

2.自传色彩很强

虽然有人反对在《浮士德》中寻找歌德的影子,是因为这样会阻滞《浮士德》的探究脚步。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反对去寻找原型。歌德在写作中对自身的一些经历毫不避讳。

3.代入感很强,亲和力。

歌德在《浮士德》中进行了语言的表演,刻意与日常语言划出界限,产生一定的阅读理解难度。希望让读者流下智慧的汗水。

后人归纳出的浮士德精神为:不满于现状,重视实践。但歌德坦言《浮士德》此作无观念的具象化,但读者有相同的感受,他也感到满意。马洛、莱辛对歌德有主题上的拔高。在歌德之后,出现对浮士德题材的重写和逆写,有海涅和托马斯曼。关于浮士德在德语戏剧上的接受,推崇 1960年对浮士德题材的改编版本。此版本对话快,将诗作中的格律体现得淋漓尽致且干净。出演梅菲斯特的演员表演场次多,台词滚瓜烂熟。它也突出了戏剧的特点,不像电影一样分镜很多。同时,浮士德并非以炼金术师的形象出现,而是物理学家的形象,这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味。而在歌德之后的时代戏剧分成两派,一派沿袭歌德传统,另一派则不推崇歌德。

在戏剧构作方面,德国因为阅读剧,导演和戏剧构作的作用显得很大。导演能脱离剧本,发挥空间很大。这有利于推动德国的后世戏剧,也出现了一些革命性话语,体现欧洲左翼分子力量,而现在的欧洲其实是更趋于保守的。

而后主持人许金晶老师对以上两位老师丰富的演讲内容进行简短的总结,并作为影评人在对《浮士德》进行预习后,向我们推荐了两个电影版本,一部是乐视网可以免费在线观看的德国本土拍摄的1926年默片时代版本的《浮士德》;另一部则是2011年俄罗斯索科洛夫导演的《浮士德》。

书友们受益匪浅,也向两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1.德意志性是只有民族所有还是其他民族可享的?

答:作为共性,不能作为个体性。每个民族性是不同关键词的组合,特性结合体。随着时间变化,一些关键词没落。这体现了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特定语境中解读民族性,而非固定。

2.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第二部后半部分时年事已高,那么这部分在艺术性上、表达技巧上相比第一部会有一定的缺憾吗?

答:这部分的故事框架、结构的确有点松散。但歌德的创作过程特点一直是同时创作多本作品,且写作方式也很特别,同一部作品并非按照顺序写下来,就像拍电影一样,是分脚本拍的。他是把故事框架拆开,分别填充内容,再考虑衔接流畅与否的问题。另外,歌德的生命感很强,他十分珍惜时间。在第二部创作他感觉到时间的压力,且缺少与文学伴侣一定的讨论和对话。而我们知道一部作品是难以承载太多的元素和表现的东西。表现元素过多,结构上难免难以平衡。《浮士德》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第一部以场分,第二部则以幕分。分别是小世界和大世界。而后期的大世界的描述与第一部有所不同,故事性不太强,但立意很好。德国很多作品都有这种特点。人到了一定年纪,有了有一定的阅历,要敢于接触歌德。

最后钦老师建议如若无法读德文原版,又想相对中文译本更接近原作本身,建议阅读英译本,还原度会高一点。当然,读原文是最好的。

(整理者:吴欣欣;核定者:江海一蓑翁;本文稿经主讲钦文老师和评议卢盛舟老师确认;现场照片为蓑翁和到场书友自摄。)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即可加入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微信群,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和身份。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24627449@qq或者加我私人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粉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