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课堂实录稿(寒食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六下 《寒食》课堂实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寒食课堂实录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寒食课堂实录稿
小学语文六下
《寒食》课堂实录
执教:湖北省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营里小学 马江山
一、课前暖场,增加互信
师: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对,马老师好,再来一遍!同学们好!
生(齐):马老师好!
师:真是太好了,我见到你们这些人真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我昨天坐了一整天的火车,因为我们湖北离江苏感觉很近,地图上就那么几厘米的距离,但是走啊走啊,一走,我的天啦!我怎么跨四个区,我还走到上海去了,绕道再到江苏来的,远不远?
生(齐):远!
师:那么这节课,把老师和大家的距离缩小一些,好不好,愿不愿意?
生(齐):好!愿意!
师:我们知道学校名字叫程开甲小学,是吧?程开甲大家应该非常熟悉。“程开甲”是什么人?能不能告诉老师?
生(齐):科学家!
师:对了!程开甲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是人民功臣,是我们盛泽人的骄傲,对不对?其实我们盛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不仅仅只有我们程开甲老师,更有我们可爱的谁?
生(齐):同学!
师:可爱的你们!是不是?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您好。
师:请坐。
生:谢谢老师!
【评析:开课伊始,教者首先介绍了自己是哪里人,然后通过“地图”和实际距离之间的比较,引出人民功臣程开甲先生的事迹,这样一下子就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面对陌生老师上课不慌张,使师生配合更融洽,课堂气氛更温馨自如。】
二、引出诗句,知晓风俗
师: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什么最美好吗?最久远又美好,知道是什么吗?
生:古诗!
师:对,古诗。那么大家平时愿不愿意读古诗?
生:愿意!
师:真的愿意啊?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下古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一起来看到这首诗,学过没有?(PPT呈现王安石的《元日》)
生(齐):学过!
师:我们一起来读下好不好?
生:好!
师:元日,读。
生(齐):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入暖送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咦,问题来了,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什么时候?
生1:新年!
师:那你从这首诗歌中能够看出新年应该做什么?有哪些风俗习惯?
生1:放炮竹,“新桃换旧符”。
师:“新桃”是什么?“桃符”是什么?
生1:春联!
师:非常棒!还有没有?“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是一种酒。
生1:要喝屠苏酒。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再来看到这首古诗,学过没有?(PPT呈现杜牧的《清明》)
生:学过!
师:一起读,清明,读。
生(齐):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很明显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节?
生:清明节!
师:对了,清明节。那这首诗有没有学过呢?(此时PPT呈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学过了!
师:好,那么大家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生(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首诗写的什么时候?
生(齐):重阳节!
师:重阳节要干嘛?
生:登高。
师:还有插茱萸,对不对?
师:非常好,刚刚我们接触到这三首古诗都是与我们的什么有关?
生(齐):节日!
师:对,节日。并且老师还问到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还有什么东西?
生(齐):习俗。
师:风俗习惯,对不对?那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也写到了很多风俗习惯。大家已经都拿到了课文纸,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叫什么?
生:寒食!
(板书:寒食)
师:诗歌的作者是谁?
生:韩竑!
师:这个字怎么读?
生:hóng
师:我们课文上有注音,跟着老师一起读,hóng,hóng,韩竑。
生:hóng 韩竑。
【评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选择中国传统的节日入手,让学生明白隐藏在诗歌中的传统节日的风俗,这样就能够顺势进入单元所设定的主题方向,与诗歌中传统节日的习俗进行巧妙对接,这样就能够更好让学生明白这堂课学习的主要的内容以及要点,从而落实部编版教材的单元主题。】
三、读好诗歌,品韵味
师:这首诗歌的作者是韩竑,我们先来把诗歌读一遍,大家自由读,开始读。
生自由读
师:这首诗哪个愿意站起来为大家读一遍?(PPT呈现本堂课要学习的古诗《寒食》)
生2:(站起来): 寒食 唐 韩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hòu)家。
师:请坐。
师:刚刚这首诗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字音读的不对的地方,有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啊?
生:有。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一句,如果让你读的话,怎么读?(PPT呈现“寒食东风御柳斜”以及斜的两种读音xié、xiá)
生3:xiá
师:把这句诗读一遍。
生3: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
师:你读xiá,为什么?那老师读xié行不行?
生3:不行。
师:老师读错了吗,是老师读错了吗?没有。那怎么不行呢?
生4:不押韵。(PPT呈现寒食全文和韵脚读音)
师:那读xié对不对?
生4:对。
师:为什么对?因为这个字字典上读xié。那你刚刚说读xiá是为了什么?
生4:押韵。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
生:a
师:a韵是不是?你看花、斜、家,押的是a韵。我们再看这一首,学过没有?是不是很像?非常熟悉对不对?这首诗也是押的什么韵?(PPT呈现杜牧的《山行》)
生:a。
师:a韵,所以这个字,无论你是读xiá,还是读xié,都对。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舞台你做主,所以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我们来看到这个字(PPT呈现“轻烟散入五侯家”以及“散”字的两种读音sàn、sǎn和它们各自的注释),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一起读。
生(齐):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诶,老师刚听到一个奇怪的读音,读到了什么,“轻烟sàn入五侯家”,还是sǎn入?
生:sàn入。
师:为什么读sàn,这是一个多音字,对不对?那我们一起来看怎么对的。这里面怎么读的呢?我们看到课文,这首诗中是什么意思,我们联系这首诗来读,好不好?轻烟什么入五侯家,我们一起看到,什么入?
生:sàn入。
师:为什么是sàn入?这里面说的是什么?
生:烟。
师:烟是怎么的?它来干嘛呢?噢,蜡烛点燃了,烟在怎么?飘散。我们来看到注释,看到散里面,由聚集而分离,所以这个字读散(四声)有没有疑问?
生:没有。
师:好,我们一起读一遍,读。
生(齐):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很好,我们再看到,还是这一句,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我刚请这位同学读的时候,你把它读成了五什么?你刚刚读的什么,hòu,为什么读hòu,你告诉老师你觉得你读的对还是错。
生2:对。
师:对啦,好,咱们这个问题先留着好不好,我们马上来解决,到底是不是对的呢?我们一起来看(PPT呈现侯字的演变过程),你看,这个字非常有意思,它是一把箭,是的吧,一把箭,要射向哪儿去呢?要射向箭靶,我们后来就变成了这个字,看到没有。那么我们古人,他用一种什么方式呢,他有一种射侯,一个男子,如果射中箭靶,那么他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人。我们来看到,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
生:hóu。
师:这是老师截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一个注释,我们看到课本上,这里有一个注释,看到没有?(PPT呈现侯字的注释)
生:第六点。
师:第六点,我们一起读一下第六点。
生(齐):侯,这里指天子宠信之臣。
师:指天子宠信之臣,我们再来看到这个屏幕上,这里面有几个解释。
生:三个。
师:三个解释,与哪一个有关?
生:第一个、第二个。
师:与第一个、第二个有关,所以这个字读什么?
生(齐):hóu。
师:来,你再读一遍。
生2:hóu。
师:你刚刚说有一个hòu对不对?我们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时候读hòu呢,老师在这里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识记小妙招。侯中间有没有一竖?(PPT呈现老师精心准备的识记小贴士)
生(齐):没有。
师:那没有一竖它与其他的偏旁组成新字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把它读侯(二声)。而候字有没有一竖?有没有?
生:有。
师:候字是不能与其他偏旁组成新字的。你们看有哪些,咽喉、喉咙,箜篌知不知道,箜篌是一种乐器,那猕猴桃知不知道?
生:知道。
师:知道是吧,一种水果。那么这些红色的字(喉、篌、猴)都是与什么组成的新字?
生:侯。
师:这中间有没有一竖?老师告诉大家,凡是与侯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新字,都读hóu,那么候字能不能组成呢?能不能?所以我们要区分候字是绝对不能组成的。来,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寒食,读。(屏幕上再次呈现寒食全文)
生(齐):寒食 唐 韩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这首诗读到这儿会了吗?会读了吗?那我请一个学生来读一下好不好,谁愿意读?
生5:寒食 唐 韩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好,老师问你一句,你觉得你读的好吗?
生5:中等。
师:好,请坐。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问其他学生)
生6:他每个字音都读出来了。
师:还有什么?
生6:还有节奏。
师:很有什么,很有节奏感。她说,他读的非常的有什么,有节奏感,但是,他这个节奏感到底有没有读出来?哪位同学听出来没有?有没有读出这个节奏感?我们在读出节奏感的时候,要在每一个字有一个停顿。读好诗的时候,你仅仅读准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节奏,是吧。那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节奏感,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好不好,谁愿意读?
学生7:举手
师:真棒,来。
生7:寒食 唐 韩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你觉得你这个节奏有没有读出来?
生7:还行。
师:还行吧,你看他多自信。他读的到底好不好呢,有没有将我们要求的节奏感读出来呢,有没有,有还是没有?
生(齐):有。
师:他怎样读的?“春城无处不飞花”,是这样读的吧?这样我们才能读出节奏,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节奏读出来好不好,来我们一起读,老师起头,寒食,来。
生(齐):寒食 唐 韩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这种节奏有没有读出来,老师告诉大家,这首诗每句有几个字?
生:七个
师:有七个字,那么后面三个我们要连着读是不是,那么这一首诗七个字,五个字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个结构叫什么呢,叫三字结构(师板书),什么叫做三字结构呢?也就是说,我们这一首诗后面三个字要怎么样读,要连着读。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节奏读好,有哪位同学愿意读?
生8: 寒食 唐 韩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我请个同学来点评一下好不好,谁来点评?有没有愿意来点评他的,你来点评一下好不好?
生9:他把每个停顿都停出来了,字音也读对了。
师:停顿都停了,那是不是缺点什么呢?
生9:缺一点情感。
师:哎呦,男生最爱谈情感,我们这里不空谈感情,感情我们放最后面好不好?其实你们读的有问题的是什么呢,老师来范读一下,你们看老师读的跟他是不是一样。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边读边用手打节拍)
师:他是不是这样读的,这读的美不美呀,那我们在读诗的时候,除了读出停顿之外,还要把什么读出来?每一句要优美,优美就要把它连起来读,是不是,这叫停连,我们来一起看到,这种方式叫什么呢,停连(板书)。怎样才能把它读美呢?刚有同学说要连起来读,你来读一下。(示意学生)
生10: 寒食 唐 韩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有没有连起来呀,但是有没有停顿了呢?好像又差了一点是不是,够不够,老师来读好不好?
师开始读
师:这样读是不是要好一些,我们一起来找一下这种感觉,行不行,一起来读。寒食读。
生齐读古诗
师:请个同学来说一下,那么到底读的好不好,读的好不好,是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儿呢?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哎哟,你真是会说,你来代表全班来点评一下。
生11:该停的停了,该顿的顿了。
师:该顿的顿了,该停的停了,但是就是读的有点什么呢,一般般,有点单调。老师觉得大家读的一般般,读的还可以,但是读的好不好呢,美不美呢?那么大家想不想通过一种新的读诗的方式,把这种美的感觉、美的状态读出来呢?想不想?
生:想!
师:声音太小了,我们听不到,想不想?(示意学生大声回答)
生:想!(大声)
师:那我们就开始了,好不好?
生:好!
师:这种方法叫做什么呢(师板书平仄),叫做平仄,这有没有学过,有没有听说过?
生:听说过。
师: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平仄,平是指什么,仄又是指什么?谁能说,举手(示意学生举手)。不是听说过吗,怎么这么少人举手,太不给老师面子了。老师大老远从湖北跑到苏州来,多少给点面子好不好?就你了,好不好,行不行?
生12:好。
师:那你告诉我。
生12:平是阴阳。
师:阴阳?那你就用最通俗的话告诉老师。
生12:一声二声。
师:对,多好,真好。(拍拍学生肩膀示意做下)那仄呢,谁能猜一下?好,你来猜一下。
生13:三声和四声。
师:哎哟,你猜的真准,请坐。第三声和第四声,那么老师说,这个有什么规律呢?这老师来教平仄,就是说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是平仄就完了吗?没有。那么古人写诗读诗的时候他是有规则的。平声的时候要读的稍微长一点,仄声,大家猜读的要什么?
生(齐):短。
师:对,要短一些,看到没有。那么,这连起来读叫做平长仄短,一起说。
生(齐):平长仄短。
师:对,这叫做平长仄短。那么这一首诗老师已经把它的平仄给标出来了,有没有见过这种标示的方法,有没有见过,之前学过没,之前有没有学习过,见过没,有没有哇?(PPT呈现这首诗的平仄规律)
生:没有。
师:没有哇,真没有吗?
生:真没有。
师:哦真没有,没有就没有嘛,为什么不做声呢。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大声告诉老师。(示意学生大声回答)
生(齐):没有(大声)
师:那我们今天就有啦,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我们看,我们先练习一下平长仄短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个手势,来伸出大家的手,当我们读到平声的时候,我们的手要张开(师做张开的动作),那读到仄声的时候,我们的手应该怎样做?对,像这样一刀切下去(师做收拢向下的动作)。那么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平仄,好不好的?
师:那开始了。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师边读边做手势)好根据这个规则,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好不好?我来做手势大家来读好不好?大家也可以一起做手势。(师开始带领大家做手势)
生齐读(一边读一边做手势)
师:这种方式是不是很有意思啊,是不是?怎样才能把它读规则,我请一个同学上来读好不好,谁愿意读?哎,就你了。(跑到生1面前)
生1开始边做动作边读诗。
师:他读的好不好?
生:好。
师:真好还是假好?
生:真好!
师:真好哇,那来点掌声啊。(同学鼓掌)有没有同学做的更好的,有没有?我们这么聪明这么好看的孩子,没有吗?班长是谁,我只问一个,谁是班长?
班长起立
师:那没办法,谁让你是班长,来。(走到班长面前,请班长上台演绎)
班长边读边做手势。
师:给他掌声,我们再来看到,这里面这种平仄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种方式来演唱(放音乐)。(PPT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
师:听完没?老师想问大家,美不美?
生(齐):美。
师:真的很美,这种方式是一种通俗的演唱方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一档节目叫做经典咏流传,看过没有?
生:看过。
师:看过,对吧,它就是用这种方式将我们传统的古诗词进行演唱。那么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我们再来听一下。(PPT呈现小篆体《寒食》)
生静听
师:听完没有,好不好听,好听吗?
生:好听。
师:这是用什么方式演作出来的,有人说什么?
生:戏剧。
师:戏剧是吧,非常好,这是用京韵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呈现的。有没有哪位同学咏唱一下,有没有,就听一遍能不能把它唱出来?没有啊。那你们不唱我唱的啦。
生:好!
师:那我唱啦,我真的唱了的,那我开始了。
生:好。
师:那我唱完了你们唱不唱?
生:唱。
师:谁说的唱?好,我期待着。那听好了,老师来唱了,给点掌声吧。
学生鼓掌
师声情并茂唱读。
学生鼓掌
师:唱完啦,我唱完了,有没有哪位同学上来唱一下?
班长举手
师伸手示意班长上台唱读
班长上台用心唱读
【评析:教者的教学机智在这一环节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意义上展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当学生思维不活跃时,教者自己没有慌乱,而是用极为幽默的语言呈现出具体的方式,使得不同形式的内容得以呈现,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自然也就敢于表达了。】
师:他唱的好不好?
生:好!(鼓掌)
师:真的太棒了,掌声不够。我听到了大家的笑声,我看到了大家的笑语,这笑代表着什么呢,代表一种鼓励,一种自信,对不对?这是给他的一种赞赏。老师真的太喜欢他了。我以为咱们班的优秀班长,刚刚只唱了一遍,老师也只唱了一遍,只听了两遍,他就会什么?(示意学生接)
生:会唱。
师:唱的如此之美。老师可是在家里练了大半个月啊,才唱成这样,他唱的好不好?
生:好!
师:可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不对?我们都要像班长学习,好不好?我们一起来看到这种方式的一种吟诵,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用普通话把它吟诵出来,好不好?注意它的形式,有的同学可能看的不习惯,但没关系,我们肯定认识,是不是?好,来,寒食读。(PPT呈现竖版《寒食》)
生齐读
【评析:诗歌重在朗读,如何教学生朗读,方法非常重要,朗读的时候要由浅入深,首先教会学生读通诗歌内容,将诗歌中的难读字音、特殊音节的法,如押韵的字如何读,多音字如何读,解决了这些内容,就能够为后面的读好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音做好铺垫,这是一种铺陈的方式,这非常的重要,教会了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能够为读出诗歌的平仄,进一步读好诗歌、读美诗歌奠定具体的基础。教会学生诗歌平仄的朗读,这是一种美的艺术体现,符合古人作诗吟诗的基本特点,这样,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渊远的文化内涵,展现古人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思想情趣。】
四、再读诗歌,品味诗境
师:好,我们刚这一遍是不是已经说完了,那么我们说了这么久,唱了这么久,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说一下?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谁愿意啊,又没人举手?
生1举手
师:哎呦,好。(走到生1面前)
生1起立
师:用自己的话说。
生1:写的是寒食节的一些习俗,一些景观,还有一些风俗。
师:那有一些什么风俗呢?
生1:寒食节不能点火。
师:对,就是说寒食节这一天能不能点火啊?不能。但是这首诗中有没有出现火呢?有没有?没有火。同学们知不知道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点火,知不知道?
生:知道。
师:为什么?这与什么有关?与一个传说有关,与什么有关?
生:与历史有关。
师:你从哪儿看到的?看过了吗,好不好看?
生:好看。
师:那能不能讲给我们听一下,能不能?谁讲,谁讲,谁愿意讲?你来讲好不好。
生14开始讲述: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有个妃子骊姬,她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然后把太子申生杀了。然后他的弟弟重耳就去逃亡,然后有一些大臣就跟他一起逃亡。然后呢,过了许多年,有的大臣离去了,仅剩一些忠心耿耿
的大臣追随于他。有一天重耳饿得不行了,然后有一个随行大臣叫介子推,他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吃了。然后19年后重耳成为了皇帝,他把当初忠心于他,随行于他的人都奖赏了一番,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就提醒了重耳,然后重耳就去太原请介子推到宫中来,他不来。然后重耳亲自去请,得知他已经背着老母去绵山了。然后重耳就派兵到山上去找,结果没有找到。然后有人提议将山的三面放火,留出一面,介子推自然会出来,结果火烧了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然后他们进到山上一看,发现介子推和她的母亲抱在一颗烧掉的大树下,已经去世了。重耳就把他们母子俩安葬,然后从此视放火的这一天为寒食节。
师:视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生14:纪念介子推。
师:这位同学不但讲清楚了完整的故事内容,还关注了人物,关注了情节,并且将具体的意义进行了呈现,非常好,大家给他掌声(学生鼓掌),故事讲得多么棒。那老师想问一下,寒食节这天的风俗主要是什么,主要就是禁火对不对?那么这一首诗歌中,到底有没有出现火啊,有没有,再仔细看一下,是有还是没有?
生:有。
师:有什么?来,你说(走到一位学生面前)。
生14:蜡烛。
师:除了蜡烛还有什么?
生14:还有轻烟。
师:回答的很好,请坐(拍拍学生的肩膀),老师要给你点奖励,要不要奖励?
生14:要。
师:好,待会等老师写完四个字之后。(师板书“蜡烛”、“轻烟”)
师:(师走到生14前面)老师给你送奖励来了,你知不知道奖励是什么,知不知道?是回答问题。这个奖励好不好?老师想问你,寒食节这一天是禁火的,但是在诗歌中出现了蜡烛,出现了轻烟,这说明这个火已经怎么了?
生14:灭了。
师:灭了?这个火是不是已经点燃了,那怎么灭掉了呢。这个火是谁制造出来的,从诗歌中看,是谁制造出来的?
生14:五侯家。
师:谁发的蜡烛?
生14:汉宫里的人。
师:谁发的,朝廷里的人对不对?朝廷装的蜡烛给了谁?
生14:五侯家。
师:五侯家是谁?都是什么样的人?
生14:天子宠信之臣。
师:对,天子宠信之臣。那么老师再给你一个奖励好不好,那么这个五侯家里面点了火,老百姓家里有没有?
生14:没有。
师:没有,那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14:古代的时候阶级分明。
师:那韩竑写这首诗主要想表达点什么?
生14:底层百姓的贫穷。
师:底层百姓的贫穷,还有什么?
生14:对介子推的想念。
师:对介子推的纪念,其实就是表达内心的什么?
生14:悲伤。
师:除了悲伤还有什么?
生14:忧愁。
师:还有什么?
生14:还有不满。
师:不满,不满谁?
生14:不满朝廷。
师:不满朝廷,老百姓几千年来都是在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则,但是王公大臣有没有遵守?
生14:没有。
师:所以就表达了这一种不满。这个奖励真好,请坐。
【评析:教者在理解诗意的时候,没有串讲,而是通过“质疑—还原”的形式呈现出诗歌的主体内容,在读诗中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抛弃单一的理解,进而转向富有探究味道的陈述,这种方式非常巧妙,很是直观,真正意义上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
师:所以这一首诗就表达了一种什么之情呢?不满之情。我们现在看到,我们之前开始的时候,讲到了这么多诗歌中的风俗,对不对?那么我们这一首诗里面还有什么呢,还有很多风俗,与寒食节有关的风俗还有很多。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笔下的一首诗,大家肯定没读过,对不对?但是老师可以告诉大家,这一首寒食中写出了不一样的景色,我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这首诗中的风俗是什么?谁来说?(PPT呈现王禹偁的《寒食》,拈蛱蝶、系秋千用红色标记)
生15:捉蝴蝶和坐秋千。
师:再说一遍。
生15:捉蝴蝶和坐秋千。
师:捉蝴蝶和干嘛?
生15:坐秋千。
师:捉蝴蝶和坐秋千是不是?要玩乐一番对不对?好,这是这一首诗里面的。那么还有一首诗,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这里面写了什么?什么风俗?(PPT呈现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用红色标记)
生15:蹴鞠。
师:蹴鞠是什么?
生15:踢足球。
师:要玩足球、踢足球,还有呢?
生15:荡秋千。
师:诶,荡秋千。其实在不同的诗歌中,不同的载体中,它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来,这首诗读过没?(PPT呈现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用红色标记)
生15:没有。
师:没读过,但是有一个人你肯定认识。
生15:苏轼。
师:苏轼是谁啊?出不出名?
生15:出名。
师:是非常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不对?
生15:对。
师:那看到这里有一句话,读一下。
生15: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师:那你告诉老师,寒食节这一天,在苏轼的笔下,他们做了什么?
生15:喝酒。
师:除了喝酒还有什么?
生15:还有喝茶。
师:还有什么?
生15:试新茶。
师:还有什么?
生15:作诗。
师:作诗,对不对?
生15:对。
【评析:教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非常的又代表意义,介绍寒食节的风俗,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意义上丰富了整堂课的内涵,使得课堂内容极为丰满,极富情趣,引入的内容为不同形式的载体,既有诗,又有词,且都为名家大师写的与寒食节有关的内容,寒食节的风俗极其丰富,在不同的载体中得到了呈现,且对接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了语文要素。】
五、品读寒食,体味文化
师:其实,寒食节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事物,多么美妙的节日。这一天所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寒食节,之所以伟大,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在远古的年代,它是由三个节日合成的一个节日,哪三个节日呢?一个是清明节、上巳节、再一个是寒食节。它怎么形成的呢?在远古时代,在三月,农历三月,它正是季节交替的时候,一下子热,一下子冷,人们就容易患上什么?患上什么?患上什么?感冒是吧,容易得病。
师:那么天一晴了,人们要干嘛呢?我们要干嘛?要干嘛?要到外面去走走,晒会儿太阳,洗洗衣物,把身体上的一些污秽、病毒给什么呢?洗掉是不是?但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这几个节日都在三月,在三月这一天又有什么?节日太多了。于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呢,扫墓这一天能不能完成?一天能不能完成扫墓?我们现在的清明节。(PPT呈现三个节日的演变融合、文化传承)
生:不能。
师:不能,所以把这三个节日合成一个节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什么节?
生:清明。
师:清明节。所以它这个节日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也是非常有一定的文化意趣。所以,无论是今天我们寒食节要去扫墓,祭扫亲人,还是我们的寒食节要去什么呢,禁火,纪念忠臣介子推,或者是荡秋千,或者是去踢下小足球,它都是非常有文化趣味的。那么,我们在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不能仅仅只读一下诗歌表面的东西,还要去读什么呢?还应该去读什么?诗歌的什么?
生:内涵,文化。
师:对,就是内涵,就是文化。那么我们接下来,我们就下去之后我们一起,多读诗歌,多做经典的传承人,好不好。那希望大家都能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文化人。
师:好,下课!
生(齐):谢谢老师,各位老师辛苦了!(向老师鞠躬致谢)
【评析:诗歌传情,更传递文化内涵,传递中国人千百年来恪守的文化美德,这是一份继承,学生学习这首诗歌,从教材安排的意图可知,这是为了了解寒食节这一节日的风俗,教者选择了三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歌,了解寒食节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入生活,让学生更能接受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诗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应该传承的精神,学习诗歌,了解诗歌文化,了解蕴藏在诗歌背后的内涵,是新时代中国人的需要,六年级的孩子应该肩负起这一历史责任,教者的这一设计符合时代文化自信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