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徽章(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
中国的选手也失误了!史万成和张义威都出现了严重失误,跟奖牌擦肩而过!但最遗憾的是肖恩·怀特,毫无疑问,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单板滑雪选手,绰号飞翔的番茄。
在此之前,他是2006年、2010年两届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槽的男子冠军,在此之后,他依然拿到了这个项目在2018年冬奥会的冠军。
就是这一次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他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只拿到了第4名。
失误是场地问题吗?半决赛里头12个选手9个人出现严重失误,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场地有问题了。
史万成说,“雪太软了,滑多了就戳出印,特别是壁上的印特别多。”
肖恩·怀特也说,场地太难了,非常软,还有沙子。
其实在进行场地适应性训练的时候,各个国家的选手就开始吐槽了,组委会就在雪上撒了些盐和水,希望可以让雪变得稍微坚固一点,但好像作用不大。
这就是冬奥会的雪,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后来专家说,2014年索契冬奥会是因为温暖的环境导致赛道变得坑洼崎岖,雪呈现颗粒状,感觉就像糖一样,所以选手们才纷纷失误。
形成一朵雪花,是需要一个小颗粒的,叫做凝结核,空气当中这种微小的颗粒吸收水分,冻成冰粒,形成晶核。
然后才能长出漂亮的雪花,因为里面的晶核不一样,还有生长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雪花。
1万朵雪花堆在一起,才能得到大约一克的雪,只有在北欧或者中国的东北等等少数这种天寒地冻的,自然条件非常雄厚的滑雪场里,我们才可以滑到天然的雪,绝大多数的滑雪场都需要人造雪。
这个时候造雪机,也就是我们说的“雪炮”就上场了,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将过冷水和压缩空气混合,然后喷出来,让水雾化成无数小水滴,形成晶核,然后生长成小雪花。
现在,不同的造雪机型号和造雪环境,能够产出不同雪温、粘度、摩擦力,和颗粒的雪晶,也能造出和天然新雪触感相同的粉雪。
冬奥会需要啥样的雪花?首先不能是粉雪,刚下的新雪,蓬松有弹性,踩在上面会发出“嘎吱”的声音,就算摔了也不疼;
但对滑雪者来说不是好事,因为雪质太软,一踩一个坑,一般人根本滑不起来。
而且粉雪很难保存,如果滑的人太多、或者温湿度稍有变化,很容易变成一摊烂泥。
所以滑雪场在造雪的同时,还需要用压雪机把雪压实。
一般来滑雪场的雪道,雪的密度在450kg每立方米左右,是新雪的3倍左右;
用于专业比赛的雪道,雪的密度会更高,要达到650kg每立方米左右。
在这样的密度下,雪道表面基本就近似于冰面的结晶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冰状雪”,看起来像镜子一样光滑,可以大大减少滑雪板的摩擦力,提高选手的速度。
这种雪道需要经过注水、反复翻压等一系列非常精细的操作才能形成,还得每天维护,如果遇上坏天气,温度太高了或者湿度太大了,那就很容易出现索契冬奥会的情况。
中国能造出冰状雪赛道吗?冬奥会跟大自然的斗争从第一届就开始了。
最富悲催的是1964年奥地利的冬奥会,举办地因斯布鲁克是全世界的滑雪胜地。但一办冬奥会就赶上了88年来最严重的缺雪问题,于是就开始了愚公移雪,甚至派出了部队一筐一筐地去背!
好不容易把所有的比赛场地都弄好了,开幕前倒计时第10天突降大雨,所有冰雪融化。
这个时候才终于用上了人工造雪,这是冬奥历史上的第1次。
北京能行吗?
在2016年以前,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不光如此,当时国内的很多专家甚至都没听说过“冰状雪”这个概念。
我们不但起步晚、基础弱,而且还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牵头,组成中国自己的科研项目团队发起攻关。
冬奥我们已经不担心了,据说我们还要把相关技术运用到四川达古冰川的保护。去年的实验非常好,短短两个月可以减缓接近70%的冰川消融,冰川的厚度可以增厚一米左右。
我倒是听说那位拿了三届冬奥会冠军的选手,就是开篇提到的肖恩·怀特正在冲击北京冬奥的资格。这位传奇名将能否五战冬奥呢?如果能来的话,到时候再问问他北京的雪道感觉怎么样。
#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北京冬奥会##滑雪##微观冬奥会##冬奥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