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人际关系的三个道理(是人际关系出了错)
无论到多大年龄,是和父母、公婆同住,还是独居,是在学校念书,还是在企业工作,是在体制内上班,还是与人合伙创业,都很难脱离人际关系,哪怕是独处,也要面对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比如情绪问题、价值感问题、人生规划问题、自我实现问题等,唯有自洽,才能在处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时,不至于不知所措、畏首畏尾。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处理关系问题,殊不知,关系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练习,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一涉及具体的实践,就会捉襟见肘。
因为真正能帮我们过好生活的,除了道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是技能,是方法,是知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权衡哪些方面的因素,然后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是知道怎么在迷茫、焦虑时让自己坚持下去,而不是想一出是一出,做事三分钟热度,是知道在职场中如何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知道怎么维护亲密关系、家庭关系,让自己不必在拼事业的同时还得面对家庭的一地鸡毛……
然而,真正遇到这些问题了,应该问谁呢?
小时候遇到事情问父母,觉得他们懂得很多,今天我们好些事问父母,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比如做运营的,跟做产品的在工作上有冲突,你如果问爸妈怎么办,那他们一定会先问你:“什么是运营?你们公司谁说了算?咱们要不给你们领导送点老家的茶叶吧。”
为什么他们完全帮不上忙了?因为人际规则变了。父母所熟悉的,是农业社会、厂矿大院里的规则,是熟人社会的规则。而今天的中国大多数城市里,都执行着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同事之间不熟悉彼此的家庭,也不再住在一起,一个人入职半年,可能就另谋高就了。
技术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定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巨变。一方面,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有许多新鲜的东西,比如摸索发消息先说你好,少说呵呵;另一方面,农业社会的风俗、习俗,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留痕,酒桌、随份子,嫁妆和彩礼虽然陌生,却可能给你烦恼。
过去的旧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而新的方法还未明朗,熊太行老师的《不完美关系:人际关系解答手册》就诞生在这样的新旧碰撞中。他梳理、总结了一些解决各种关系问题的方法。书中涉及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是源自日常生活实际的,一点儿都不悬浮。书中的回答,都是支给这些不同的具体问题的招儿,却也内含一套解决人际问题的思维逻辑。
首先,要有观察者意识,用观察者视角分析处境。面对问题,人们总是习惯依据内在定势的思维去反应,而不是基于现实处境做出回应。著名心理治疗师艾瑞克森认为,我们生命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来自僵化。所以遇事必须有观察者思维,要先让自己抽离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应该怎么应对,否则就很容易陷入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让自己成为关系中被动的一方。
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人们总是容易被情绪裹挟,在沟通中话赶话,或力求委婉,因而南辕北辙,达不成想要实现的诉求。在亲密关系里,会因为觉得另一半共情能力差,不理解自己,而孤单、难过,甚至想分开;会因为缺乏安全感,动不动就生气,一生气就提分手,最终关系破裂难再全;会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饱受折磨,甚至让自己进入不合适的亲密关系中;在职场中,会因为不擅长和领导聊天,担心自己的处境和未来的职业前途;会因为升职失败,心里不舒服;会因为下属针对自己,不知所措,甚至准备与对方起冲突。遇到这些问题,不能带着情绪去行动,不然结果就是吵架,而情绪在技术面前根本赢不了。情绪上头时,还是要先冷静,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再简单高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K女士与丈夫及其同住的父母、妹妹(30岁)爆发严重冲突,K女士认为男方愚孝,男方家庭过度插手小家庭,男方则认为是K“作”,与他家人无关。情绪驱动下,客场作战中,K女士在冲突中输了,然后搬离了那个家,开始了与丈夫长达两年的分居。搬走与分居并不是她的初心,问题也一直没得到解决,挣扎与消耗中,她选择了结束这段婚姻。
最后,行动要理性。行动的方式方法,实际上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决定着我们未来生命的质感。尤其是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对人的影响可能伴随终生。
理性、智慧的行动,除了学习,更要练习。《不完美关系》在设置上就“内藏玄机”,问答的呈现形式,阅读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题主,想象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之后再阅读书中的回答,这样的步骤给了读者事先思考的练习空间,舍短取长,说不定还可以意外创意出更有效的应对之策!
如此反复练习,50篇问答足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有益的认知模式和行为路径,让我们处理人际网络更游刃有余。
《不完美关系:人际关系解答手册》熊太行 著东方出版社
(题图来自新华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江珞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