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殿试三甲取多少人(历史上科举考试中的一甲)
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后,读书人开始有了一个公平入仕的机会,也就从那时起,才有了进士、举人这个称号,而中了进士以后到底可以做什么官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先了解当时的选官制度。
学子们通过了乡试之后,便要在次年的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地点就在京城的贡院,取中者都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还要进行最后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宫里的某个殿举行,清初是在太和殿,乾隆后期移到保和殿。殿试是以皇帝名义主持的考试,取中者由皇帝授予进士,俗称天子门生,这也可能是皇帝所要达到的一种政治目的。
殿试由皇帝来决定名次,其排名一共分为一甲、二甲、三甲这三个档次,每个档次里还有更细的排名。一甲只有三人,大学士会把前十名的卷子提供给皇帝,皇帝圈出三名,按名次称状元、榜眼、探花,这三鼎甲授进士及第。
二甲授进士出身,三甲授同进士出身。甲的档次对以后仕途升迁有重要意义,朝廷在选庶吉士和庶吉士以后的散馆留用为翰林和翰林院授职等次,就取决于原来授二甲还是三甲。
通常我们俗语说的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时考第一名解元,会试时考第一名会元,殿试时考第一名状元,就叫连中三元。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在清代也就几个人。
相关的概念还有传胪,传胪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皇帝主持下的公布进士录取名单时举行的大典仪式,叫传胪大典。二是指二甲的第一名,也就是殿试的第四名也叫传胪,后来有时候把三甲的第一名也称为传胪,但是这个传胪就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二甲的最后一名。
说到这,不免要提一下状元。状元是全国第一名,实际上授的官并不高,只是从六品的修撰,榜眼、探花授的编修也只是正七品,现在有些小说、戏剧上说考上状元好像就能做多大官似的,其实就是一个从六品的官,正七品知县被称为芝麻官,状元授官的品级只比知县高一级。
一般进士授的主事是正六品,比状元所授的修撰品级高。不过状元与其他翰林官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出路比较优越。
传胪大典授予进士之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这次朝考主要为了选拔庶吉士。庶吉士要入常馆进一步深造。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正七品。
知县和主事的缺额最多,而且都属于学习阶段,进士授知县也是授一些简缺的知县,三年以后调同省缺分较重要的县任知县。这是进士大多数人的任官情况,也有授其他官职的。
在来看看被选为庶吉士的进士们,朝考中选拨出优秀的进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时考试,分配工作,叫散馆,因为三年后又有新一科的庶吉士入庶常馆了,若有恩科,不满三年也散馆。
散馆考试优秀者留馆,即留翰林院为翰林官,一是授编修,正七品,再是授检讨,从七品,原来殿试的时候凡是二甲的,授编修,三甲的授检讨。三鼎甲原则上固定授职,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他们不经过朝考而入庶常馆。
虽说中了进士都会授官,但在清中期以后,由于待选官比较多,因此也会出现待缺现象。
当然在清代,做官的渠道也不仅限于进士出身,那些举人,国子监贡生、监生,荫生以及捐纳出身的人,也有很多出仕为官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