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象在生活中的地位(子夏故坛解读杂卦传)
【原文】之二十七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释字】
寡:少,不足。这里是私畜不足的意思。
处:本义是居于首位,引申而泛指在某个位置上留居、供职,再引申而泛指停留、停止。“处”字繁体为“處”,从虍从攵从几。“虍”表示虎皮的花纹,古代垫有虎皮的座位一般是王位,虎在《易》中就是君王或首领的象征。“攵”表示“从後至也”。“几”是用于居坐时依凭的一种用具。故“处”就是一个在虎皮座上凭几而坐的形象。
【解读】
《小畜》与《履》互综为对,意义互补。《小畜卦》的时代背景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财富寡而畜于众人,人们除因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分工之外,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同样过着水平低下的生活,故《杂卦传》曰:“《小畜》,寡也”。《履卦》的时代背景是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私有制已经取代了公有制,阶级已经深度分化,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已经形成。到西周初期,礼乐制度更趋于完备,人们必须恪守符合等级观念的各种规范典则,不同等级的人们不能再像大同之世那样平等相处,故《杂卦传》曰:“《履》,不处也”。
由此可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则财富畜于众也,是为“小畜”。小者,众人也。原始共产,乃因物寡也,故言“《小畜》,寡也”。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天下为家则为私有,阶级分化,等级森严,以礼为纪,各守其分。人分等级,等级不同则不共处也,故言“《履》,不处也”。
从卦象上讲,《小畜卦》是由《姤卦》变化而来的,《姤卦》先变为《同人卦》,然后《同人卦》再变为《小畜卦》。卦变的过程,反映了原始社会婚配制度的演化。《姤卦》反映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族内群婚,男女都没有固定的配偶,女子与任何一个男子都不会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姤卦·卦辞》所谓“女壮,勿用取女”。其《彖传》释曰:“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同人卦》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盛期的婚配状况,当时普遍的婚配方式是对偶婚。对偶婚是一种仍以女子为中心的族外婚配制度,女子居于本氏族内,与族外成年男子在两厢情愿的基础上结成对偶,或长或短而稍有固定地生活在一起。对偶婚是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配形式。
《小畜卦》反映的就是以女子为中心的对偶婚逐渐向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转化的过程。《同人卦》六二居中,与九三结成对偶而生活;《同人卦》变为《小畜卦》时,《同人》六二与九三“夫妻反目”,对偶婚破裂。《同人》六二与九三“夫妻反目”的原因是《同人》六二又钟情并主动追求九五,遂承于九五之下而成为《小畜》六四。《小畜》六四主动追求并承于九五之下,说明男子的地位开始提高,以女子为中心的对偶家庭逐渐向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转化。这种转化是相当缓慢的,《小畜卦》中的这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是极个别的,或者只是父权家长制的雏形,并不能使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家庭经济,更不足以使早期传下来的氏族共产制经济解体。故《杂卦传》曰:“《小畜》,寡也。”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畜》之寡,乃是私有制家庭极少也。
《履卦》是由《夬卦》变化而来的,《夬卦》先变为《大有卦》,然后《大有卦》再变为《履卦》。《夬卦》的历史背景应该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末期,而《大有卦》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灭亡前最后的回光返照。《履卦》反映的则是父权家长制的建立以及私有制的不断发展和阶级分化的日益深刻。
从《大有卦》到《履卦》,这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关头,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不停留;历史的伟力摧枯拉朽,谁也无法阻挡。故《杂卦传》曰:“《履》,不处也”。从这个意义上讲,《履》之不处,指变革没有片刻停留也。反映在卦上,《夬卦》上六成为《大有卦》六五后,并不停留而养尊处威,而是紧接着就成为了《履卦》六三,故曰“不处”也。“处”字从虍,与《大有卦》六五居君王位不无关系,古以虎喻君王也。
【原文】之二十八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释字】
进:这里是快速向前发展的意思。
亲:这里指有血缘关系。
【解读】
《需卦》和《讼卦》互综为对,意义互补。《需卦》是由《大壮卦》变化而来的,《大壮卦》先变为《需卦》,然后《需卦》还会再变为《大过卦》。《讼卦》是由《遯卦》变化而来的,《遯卦》先变为《讼卦》,然後《讼卦》再变为《鼎卦》。《需卦》的卦变过程,反映了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历史过程;《讼卦》的卦变过程,反映了王权世袭制取代王权禅让制的过程。《需卦》和《讼卦》都有争夺的意味在卦里,但所争夺的东西不同。《需卦》所争夺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必需品,而《讼卦》所争夺的则是可世袭的权势和地位。
《需卦》的历史背景是父系氏族刚刚取代母系氏族,也就是父权家长制社会的初期。《需卦·象辞》曰:“需,君子以饮食宴乐。”《需卦》九五爻辞曰:“需于酒食,贞吉。”可见,《需卦》九五作为首领,所需亦不过酒食而已,并没有更多奢求,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私有化开始不断发展,父权家长制家庭逐渐形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贫富差别日益显现,阶级开始分化,但这种趋势一开始还是十分缓慢的,故《杂卦传》曰:“《需》,不进也”。
《讼卦》的历史背景是王权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时的历史风云,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禹夏时期。《讼卦·象辞》曰:“讼,君子以作事谋始。”这里的“作事”就是指打破禅让制惯例,谋求实行王权世袭制。
在初始的《遯卦》中,九五与六二为正应关系,这里取象为父子关系,具体到我国的历史,就是指大禹和启。启是大禹的儿子,大禹欲实行王权世袭制,就会破坏被大家一贯尊崇的禅让制,于是必然产生争讼。在大禹的支持下,启首先掌握了兵权,为下一步世袭为王创造了条件,这就是《象辞》所谓“谋始”,于是《遯卦》变成了《讼卦》。《讼卦》六三就是夏启,利用其父大禹的威望,掌握了兵权,所谓“食旧德”也。这里的“旧德”就是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功绩。掌握了兵权,再以武力为后盾,启最终“正位凝命”,世袭了大禹的王位,于是《讼卦》变成了《鼎卦》。
禅让制以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禅让者与受让者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谓之“不亲”。而世袭制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大人世及以为礼,任人唯亲也。《讼卦》所争者,世袭之制也,乃因禅让旧制之受让者为“不亲”也。故《杂卦传》曰:“《讼》,不亲也”。
(未完待续)
(子夏故坛原创,带你一起学《易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