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好的景区四字匾额(古典园林匾额象外之境)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以诗文造园,中国是一枝独秀。文人们在构建园林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因而园林能够成为诗画艺术的载体,洋溢着清香、古朴的书卷味,充满氤氲的文人气息,得自然之道且兼具精神生命的精华。
古人不仅喜欢以诗言志,以诗抒情,还喜欢借用诗句的意境来抒怀胸臆,而这一情感的寄托就是匾额。
匾额,在秦汉时期兴起,在明清时代兴盛,直至当今,可谓是源远流长。匾额除对园林景观的升华有藻绘点染和赋形搞彩之外,还有寄情于景、直抒胸臆之意,从而使物象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的灵气和生气。除此之外,匾额还具有更深的内涵:
一、作用1、构园之魂
艺术在创作之初,要先“立意”,意在笔前, 而后作字。“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精神者,气之华也”。
园林的创作也是如此。一件成功的园林作品,园名题咏体现了构园思想。而这并不是建园之后再延请文人雅士题咏的,这是一开始就与园林之美的构思结合起来的,在园林艺术创作上,这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园名题咏的确定,也就是确定了园林的主题意境,然后再考虑园林的整体结构,重要景区的布局如何来体现、吻合主题意境,所以说,园名题咏,应该是构园之魂。
中国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营造的是诗画之境界,也就是“意境”。虚实相生,展现的是生命的律动。虚乃心造之景,谓之情;实乃欲诉于人,谓之景,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晶。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古人不称“景观”而称“景境”。
2、立景之意
园林的主题就好比一首诗的“诗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灵魂,是诗人竭力锤炼的精华所在,也是统领全篇主旨的凝聚之点,最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与精神。有之,境界全出,通篇生辉;无之,平淡如水,不起涟漪。
建园者在整体建构之前,就已经根据自己的情感与精神,为园林的大体确定立意。然后用简约的笔墨、富有诗意的文字题一景名,确定主体风景的意境。之后再仔细研究、琢磨各个区域的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使它们能够符合意境的需要。
同时,园林主人还会集思广益,通常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会邀请文友,对各个景区的风景设计、意境表达进行推敲、品鉴,通过反复的品味、斟酌,使得景区的主题意境,更加饱满。这一方法就好像是品读诗文,鉴赏画作。
而主题建筑周围的景致,是必须要用匾额题刻的,起到一个补充、强化或相互映发的作用,总之,是要与该景区的主题意境相协调的。而镌刻在园林门楼或墙门上的题额,也是整幅雕刻画面思想的点睛之笔。
园林匾额在古典园林的立意构景中,一般具有统帅意义,是创造诗情画意“断”不可少的首要艺术元素。
3、赏景之眼
我国园林的物质构成元素包括感性质料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形状、线条等;还有理性美的组合规律,像整齐、对称、节奏等,给人以形式美感,形成自成一景的审美对象。
而匾额的题刻也成为了审美的一种指示。诸如色(“翠玲珑”“绣绮亭”“浮翠阁”)、姿(“四时潇洒亭”“竹外一枝轩”“暗香疏影楼”)、声(“玉延亭”“留听阁”“一亭秋月啸松风”)、影(“柳荫路曲”“塔影亭”“倒影楼”)、香(远香堂、藕香榭、水香榭、闻妙香室、天香秋满、清香馆)等,使观赏者获得了悦耳悦目的第一层次的审美享受。
对于园林美的欣赏,最高境界就是能够领悟其“境界”。而“匾额”的存在,能让观赏者更好的找到赏景之“眼”,这也是帮助人们“寻诗”的“眼”。在中国的园林中,通过匾额,你就能找寻到其“背后”的诗。
4、悦目之形
园林中的匾额,其书艺、材质、装饰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
(1)书艺
我国古代,在东周以后,就已经有了把文字当艺术品来看的习惯。而在我国,书法与绘画,本是同源。
一块好匾,一要文辞精妙,二要书法亮丽,三要制作考究,缺一不可。文要适情应景,或典雅,或庄重,或富于哲理,或形象夸张。字是一字一字地横向排列,互不连笔牵丝,全凭左右顾盼、前后呼应,使之气脉贯通,神完气足。笔法、结字、章法以至于印章,都要经得起推敲,富于笔情墨趣。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几乎汇集了所有朝代书法大家的作品,留下了各家珍贵的书体,篆、隶、真、行、草,书体皆有。有颜真卿“颜体”的神姿,李阳冰篆书的风采,文徵明楷书的深严,董其昌草书的潇洒,何绍基行楷的金石味,陈洪绶行草的汉隶笔意,郑板桥斜趣横生的“六分半书”……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2)材质
匾额传承千年,其材质的种类也是不少。如金属的,即金匾(多用于皇族)来展现皇家的贵气,银匾,铜匾和铁匾,匾额中数量最多的是木匾(一般木质结构建筑悬挂)、石匾(一般镶嵌于砖石建筑中)和砖匾(同石匾),其他的还有琉璃匾、瓷匾、丝织匾、纸匾、竹匾等。
(3)装饰
匾额的四周边框往往都会被精美的装饰一番。文字阴刻或阳刻;色彩或金字蓝地、黑地、红地,或白地绿字或黑字;装饰的图案也异彩纷呈:有的刷漆或贴金箔、镶金边或花边,浮雕或透雕祥云、双龙嬉珠、梅、竹等纹饰;也有一无纹饰,尽显木、竹本色的。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游历,你可以通过匾额,去品诗读画,去赏景沉淀,这不只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可以发现文化价值的过程
二、文化价值匾额,作为中国的明信片,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文化研究学者的普遍认同。历经各朝各代,利用各个时代文人风雅之事、采撷经史艺文中的原型意象,融铸成题额,呈现其精髓。
“网师”,就是渔父、钓叟,是以渔钓精神立意的水园,追求的是“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的隐逸情趣。
苏州网师园,其造园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间,一吏部侍郎史正志因贪生怕死被罢官,流落至苏州。在1174年,请人建了“万卷堂”,因他自誉读万卷书,由此得名。他还在大门对面种植了数百株牡丹,并题园名为“渔隐”,以表明其想离开世俗、归隐于世的志向,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历经百年,至清乾隆时的宋宗元,为奉养母亲,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最初题名网师小筑,后因报恩改名为网师园,直至今时。
网师园也可以说其是山水园。小院西南有一泓寒潭,石刻篆书“涵碧”二字,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诗句名之,此处岩壑深邃,底部潜藏一泓天然泉水,清澈明静,且与中部大池水脉贯通,潺潺不绝。冷泉亭因寒潭得名。庭院满铺渔网纹,“网”中有荷莲、游鱼、虾,都与“网师”主题密切相关。“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
苏州耦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仓街小新桥巷深处,三面临水,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其地十分僻静。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从宋朝到清初的500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耦园前身为“涉园”,又名“小郁林”。是清初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所筑,后经辗转,被沈秉成购得。经过重新设计、规划,建造成现在的样子。题名为“耦园”。耦通偶,寓意夫妇一同归隐的意思。
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
苏州北“半园”有知足不求全之意,厅堂名“知足轩”,楼房两层半,亭为半亭,池呈半池……
匾额的文化源远流长,他们润物无声,亦情亦景,它传达了人们对美、对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小结古老的汉字是一座蕴含丰富的信息库,装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诗词一向是以它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着无数虔诚者的爱慕。
山温水软,杏花春雨,足以感发诗兴。诗文兴情以造园,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在一方方小园中,文人墨客用一方小小的匾额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诉说着江南古典园林匾额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苏州园林》 刘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墨迹章法必读》 冯又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中国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集》 曹彦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