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周总理都说好的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的收山之作(连周总理都说好的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的收山之作)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一生演出的京剧、昆曲达数百出之多,而他的最后一部力作乃是京剧《穆桂英挂帅》。
京剧《穆桂英挂帅》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就一直想搞一个新戏。1950年秋天,他在天津演出时,曾托阿英帮助物色题材,阿英当时推荐了唐人小说中的《柳毅传》,梅兰芳也挺喜欢。可是那些年由于忙于赴各地巡回演出,加上众多的社会活动和出访任务,梅兰芳实在抽不出时间编排新戏,所以这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 梅兰芳(1894—1961)
1953年,梅兰芳在上海第一次看到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马金凤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便十分感兴趣。因为早在四十年前,他就演过有关穆桂英青年时代恋爱故事的戏——《穆柯寨》《枪挑穆天王》等,所以对穆桂英这个角色是深有感情的。于是他立即请马金凤到思南路的梅宅作客,并与她亲切交谈,交流各自的体会。他说:“我看了不少戏,但老穆桂英这个人物,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穆桂英老当益壮的精神令梅兰芳深深感动。
▲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演出照
1955年4月,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期间,梅兰芳在邀请周信芳到他家吃饭时又谈道:“我想搞点新戏。我老了,扮上戏已经不漂亮,唱卖份的戏不合适了。要是再唱《天女散花》,恐怕脸上擦的粉会自动掉下来,我可要成为‘老仙女’了,所以,我想搞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中年妇女的新戏。”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十个年头。这年的年初,梅兰芳考虑排演一个新戏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当时有两个剧目可供选择。一个是原来考虑过的《柳毅传书》,另一个就是《穆桂英挂帅》,并已由陆静岩、袁韵宜两位女编剧改写成京剧本《穆桂英挂帅》。这两个剧本同时放到了梅兰芳的书桌上,他一一细读,并反复推敲,终于选定了后者。
《穆桂英挂帅》的改编
梅兰芳改编、排演《穆桂英挂帅》,并非简单地把豫剧移植和搬演过来,而是一次新的创作。梅兰芳后来在《我怎样排演<穆桂英挂帅>》及其他文章中都曾谈到过这次改编、排演的艰苦创作历程。
▲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演出照
首先是剧本的文学创作。豫剧的剧本原来只有五场戏,分别是《乡居》《进京》《比武》《接印》和《发兵》。京剧本虽然内容与豫剧本基本相同,但有所丰富,加了三场戏。为了适合梅兰芳的声腔特点,京剧本里的唱词多采用“人辰”的撤口,所以除了保留豫剧本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两句点题性的唱词之外,其他所有唱词均重新编写。因此,京剧本的改编,完全是一次重新创作。
▲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演出照
其次,《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解放后成功推出的第一部新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更是梅派剧目又一个巅峰之作,他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创造性劳动。在这个戏中,梅兰芳的表演借鉴、吸收了京剧传统剧目及其他剧种、其他艺术的手法和营养,看似信手拈来,但一经化用和改造,并与新的剧情、人物相结合,既显得了无痕迹,又得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表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穆桂英挂帅》的成功演出
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初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在京公演。这个戏以其激励人心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社会各界的反响强烈。
▲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演出照
周恩来总理看了戏后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敌人是‘安王’,是否可改为‘西夏王’。”著名京剧作家景孤血也在《一个人演满台——写在观摩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后》一文中称梅兰芳“一个人演满台”,就是说,梅兰芳以其飒飒泱泱的演技,使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都笼罩在他的表演气氛之下。
▲ 周恩来与梅兰芳亲切交谈
1960年梅先生开始觉得身体不适,觉得胸间隐隐作痛,但照样辛勤地工作。直到1961年5月,梅兰芳还在登台演出:5月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穆桂英挂帅》;5月31日,他应邀率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为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演出了《穆桂英挂帅》。
(选自《上海戏剧》2010年第12期,原文题目为<《穆桂英挂帅》梅兰芳的最后作品>,本文略作删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