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为演焦裕禄减重30斤(郭晓东再演焦裕禄)
电影里焦裕禄回老家看望母亲时全家合影。 (片方供图/图)
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当下影视剧更年轻化、更贴近人性的呈现,成为当代年轻观众的新偶像。《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和《革命者》里的李大钊是民国组合“南陈北李”,《1921》里的李达和妻子王会悟成了“国民夫妻”。下一个“网红”,也许是扶贫干部焦裕禄。
在几代人眼里,焦裕禄是熟悉的陌生人。教科书里写到,焦裕禄1962-1964年在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些精神被后人奉为“焦裕禄精神”。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让披着中山装,因肝病导致面色蜡黄瘦削的焦书记形象深入人心。
2021年,焦书记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在49集的电视剧《大决战》里,有两集主要呈现解放战争时期的焦裕禄。淮海战役期间,26岁的年轻共产党员焦裕禄任区支前大队长,带领一千多人的队伍徒步千里,给前线送粮食,运弹药。不料路上遭遇敌机轰炸拦截,送粮的小车被炸掉了。情况紧急,焦裕禄带领大家向当地村民借粮,但刚刚解放的农民对他们很抵触,焦裕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争取到村民们的支持。
2021年8月6日上映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是根据焦裕禄书记二女儿焦守云的口述,以及她提供的母亲徐俊雅写的书和文献摄制的。影片里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焦裕禄,他和妻子一起做家务,乔装打扮跟着女儿一起沿街吆喝卖货,跟老母亲睡在炕头、像孩子一样撒娇……
演员郭晓东在影片中饰演焦裕禄,他花了五个月时间准备。没事的时候,他整天和焦守云待在一起,听她讲父亲的故事。焦守云小时候跟着奶奶长大,十岁的时候才被接到兰考,跟父母一起生活。她万万没想到,长年分居几地的一家人才共同生活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了。聊天时,焦守云说:“晓东,我最遗憾的是,在我能够叫爸爸的时候叫得太少了。”
“我常在想,当一个人离开了,能为这个社会留下什么?我是一个演员,演员就是播种者,播种担当、责任、爱,也在传递温度,我今天有机会借助焦裕禄的角色传递这些温度。”郭晓东说。
以下为郭晓东自述。
“像两个父亲那样相互安慰”
我觉得冥冥之中就是能够来演焦裕禄的。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寻找正能量、有担当、有爱、有责任而且有温度的一个人,希望能演更多释放这种信息量的人物。他们找我演焦裕禄的时候,我觉得这不就是我一直等待的角色吗。
我以前被观众熟知,是出演家庭都市剧,演“中国好丈夫”,这些角色都是我们虚构的,角色的成长背景、历史背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嫁接、臆想、随便组合。而焦裕禄是一个活生生的传记人物,他的很多事例都是真实的,如何把这些事例真实地通过我们的理解、对人物的揣摩,没有任何违和感地传递出来,这需要下很大的力气。
我是70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包括前一代人,对焦书记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李雪健老师的那版焦裕禄。那不仅是丰碑式的一部电影,雪健老师对人物的塑造也是一个巅峰。
我大概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去了解焦裕禄,走进焦裕禄。这期间我其他工作都没有接,只是在做案头工作:走焦书记曾经走过的路,去做他以前做过的很多事情,去采访跟他曾经工作过的工友,采访一些兰考当时和他战斗的村民们、当时的一些干部、跟他一起查内涝盐碱的这样一群战友们,包括去到焦书记的老家,老家的村民、左右邻居,我都会采访。当然最重要的是焦书记的家人,他的二女儿,因为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二女儿焦守云口述的传记来改编的。我跟她聊了很多,这五个多月几乎一有时间二姐(焦守云)就跟我在一起,我听她讲述她对爸爸的各种印象、跟他之间交流的所有感觉。
刚开始,二姐的一句话真的很打动我,也是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她说:“晓东,你知道我最遗憾的是什么吗?我最遗憾的是在我能够叫爸爸的时候叫得太少了。”这句话一下扎到我心里去了。因为我也娶妻生子很多年了,那一瞬间,我面对焦书记,就像两个父亲那样,相互安慰、相互拥抱、相互取暖的那种状态,我特别懂那个感觉。
电影中焦裕禄一家人在兰考重聚,焦裕禄与儿子难得的亲情时刻。 (片方供图/图)
二姐从小跟着奶奶生活,直到十岁的时候,焦书记才把她接到兰考一起生活,但这个时候焦书记身体已经不行了。自古忠孝难两全,对母亲、对妻子,包括对孩子,很多人都会欠缺很多,毕竟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对焦书记来讲,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对家人一定是愧疚的,所以当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尽可能让自己多做一些,为孩子、家人多着想一些。
为了从形象上更接近焦书记,我花了很多功夫减肥。那时候我是80公斤,脸都是圆的,我一定要减到能够让自己相信,从外部形态上具有焦书记这样的身形感觉。开机时我已经减掉了22斤,整个拍摄过程我也一直在减,最终从81公斤减到66公斤,后来减得我都有点得厌食症了,都不想吃东西了,甚至魔怔了,就觉得越瘦越好。
除了减肥,拍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不能喝水,尤其在拍摄兰考这部分的时候,我要尽可能寻找那种大风把嘴唇吹干裂的感觉。渴得不行了,我就用吸管喝一口水,都不敢让嘴巴沾水分,生怕又会把风吹干裂的感觉破坏掉。
最后拍摄病床上的戏,那真是几天几夜没有睡觉,就是希望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开拍前我会在现场做很多俯卧撑,我需要那种极度虚脱、极度没有力气的感觉,让自己完全进入那样的状态。
刚进组的时候,我就要求全剧组从那天开始不要叫我郭晓东、郭老师,希望大家都叫焦书记、老焦,大家也都在极度配合我。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没有穿过自己的衣服,一直穿着剧中的衣服。我翻来覆去听那个年代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跟着共产党走》《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每天只要一睁眼就听这些歌,出工的路上、收工的路上都在放这样的音乐,包括也去听党课、做笔记,方方面面帮助我进入到那个角色、那个年代。
每场戏基本上都是已经成熟的剧本放在那边,那些事件都是存在的,我的工作是琢磨如何把事件变得生活化、合理化。在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把他演好,我是在感受他。到了那个感觉,这个人物就应该这么做。
什么是“好人”
我们以为对焦裕禄很熟悉,其实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是在课本上看到的、是在之前那版电影《焦裕禄》里看到的,知道他是一个好党员、人民的好儿子,是一个好的县委书记。当我们慢慢走近他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极其普通、平凡的一个人,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是一个爸爸、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普通的干部,只不过他的的确确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闪着人性光芒的普通人。
1950年代,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为了能自主生产出2.5米双筒提升机,焦书记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当时被打成右派的年轻高材生陈继光。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扛下很多、承担很多,他的台词说得很清楚:“在当下没有一件事比2.5米双筒提升机任务更重要,这是国之重器、国之魂魄。”
电影里研发出2.5米卷筒提升机,全厂欢呼,托举陈继光。 (片方供图/图)
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走了,走的时候把所有的图纸都带走了,还撂下一句话:“你们中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来(2.5米双筒体升机),如果要造,你们把所有的零部件运到苏联来,我们帮你造。”这种轻蔑的态度深深刺痛了焦书记,他问陈继光,我们中国人真的比别人笨吗,真的比别人差吗。这一系列摆在他面前的困难,让他觉得没有任何事比这件事更重要,他觉得可以担起这个责任,让陈继光过来跟大家并肩战斗。
在兰考扶贫的那段经历,是焦书记生命中的一段浓墨重彩。1962年,为了能够搞好农业,一些企业抽调了一部分干部到基层跟大家共同搞农业生产,焦书记也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被调到兰考,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的。我走访了很多人,也看了很多资料,了解到,焦书记不是主动请缨去兰考,而是上面直接指派他去的。
那时候大家对扶贫的概念不明确,扶贫是现在的说法,但是焦书记本身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来到兰考,看到家里揭不开锅吃大雁屎的群众,看到在火车站为了一口饭去扒火车、出去逃荒要饭的群众,他觉得他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必须带领大家一起战胜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
我记得我拍戏时,焦书记在他弥留之际,给他的孩子说过一句“你们一定要看得见受苦人的眼泪”,还有他老母亲的那句话“你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好人”这个词其实是非常抽象的,什么是好人?在我理解,那就是点点滴滴都要具有一定的温度,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
正因为如此,到了兰考,他看到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当时的境况想离开兰考回到城里,离家人近一些,可以照顾妈妈,他不会冷言冷语地对年轻人进行说服教育或者阻拦,都没有,而是说,没关系,我力所能及地帮助你,让你离开这里。
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十年没回的老家去看望母亲,他很清楚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知道这次回来对他、对娘意味着什么,所以当他看见娘的时候会像个孩子一样,一声一声不停地喊“娘”。当初我就在想,他是觉得喊一声就少一声。
电影中焦裕禄生命的最后时刻,回老家看望十年没见的母亲。图为他临别前跟母亲告别。 (片方供图/图)
我太太看完这部影片感触很深,她说她看电影的时候一直比较恍惚,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程莉莎的老公郭晓东,还是徐俊雅的丈夫焦裕禄。我儿子11岁,我说,你看了?他说嗯。可能再深层次的情感他读不懂,至少他能看进去。那天看电影的时候,他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看的,大家都看到最后。对11岁的孩子来讲,能够看懂而且坚持看完,也挺出乎我的意料。
我拍这个戏感触太多了,可能说的很多话还是属于很亢奋或者感觉是很大的一些话,其实都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甚至比说的这些更热血,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会渗透到你的血液里面、身体里面,回想起点点滴滴还是为之很振奋的。现在大家都在说“偶像”,我更愿意用“榜样”这个词,我觉得焦裕禄是所有男人的榜样,有担当、有责任、有爱、有包容,并且他不言弃、不放弃。我不知道偶像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觉得榜样很明确,我人生的榜样就是一个方向,一个风向标。我觉得焦书记就是。
在《我的父亲焦裕禄》中,说实话,我们没有讨论过怎么吸引年轻观众,更多还是想的如何把这个事件和这个人物尽可能还原到位,这种东西没有办法为了迎合大家做修改,因为很真实的事件就摆在这儿。焦裕禄的精神最大的就是科学求实,你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做杜撰的东西,那本身有悖于他本人的精神。但是我认为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不管是任何朝代或者社会形态下,当你的人性具有光辉的时候,这个东西是盖不住的,是共通的。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