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你会让孩子上高价幼儿园吗)

你的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你会让孩子上高价幼儿园吗)(1)

女儿多多明年就要准备上幼儿园了,选择一家什么样的幼儿园成了萦绕在我和她爸爸心头的一个难题。

公立还是私立,平价一点的还是稍贵一点的,师资力量怎样,环境硬件设施安全与否都在考虑的范围中,其实很多父母并不在乎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好的幼儿园拥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在生活习惯、礼仪涵养和人际交往方面给到孩子良好的示范和培养。

在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的保证下,幼师们能够对孩子更有耐心,输出更多的情绪价值。

只要家庭收入能跟得上,小羊相信做父母的一定会让孩子上条件更好的幼儿园。

毕竟,很多中国父母还是比较信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人齐心协力,只为把孩子托举上更高的平台,让他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周围都是焦虑的中产父母,在不断地为孩子挑选新的“蓝海”赛道——什么钢琴、围棋都只是基础配置,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上运动员们的巨大成功,天才少女谷爱凌火出圈让冰雪运动成为父母们的新宠。滑雪、冰球,这些烧钱的项目也渐渐从富豪家庭走向平民化。

中产家庭尚且如此,一般家庭的父母对于提高孩子竞争起点更是有强烈的执念,哪怕全家节衣缩食,也要给到孩子最好的受教育的机会。

鉴于人类社会有“圈层”聚集的特点,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层次的圈层所散发出的光芒,对于普通家庭的人来说,很是耀眼。

于是,少数迷信“圈层效应”的父母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到有钱人堆里去,宁做凤尾,也不做鸡头。

在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我一年只有7万的收入,老婆却想让儿子读一年5万学费的幼儿园,她说圈子很重要,圈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圈子确实很重要,前提是,你具备了跟这个圈子进行等价交换的价值。

光想花一笔钱,进入圈子就坐享资源,恐怕没那么简单。

曾经有个朋友给小羊讲了这样一个事情,他朋友是做小生意起家的,前几年运气好赚了一点钱,就把小孩送入当地的贵族幼儿园,为此,他朋友经常在亲友面前炫耀,觉得自己家小孩比别人家小孩资源好、起点高。

且不料一个学期下来,小孩却告诉他自己越来越自卑。

详细询问之下小孩才说,爸爸,别人家的父母都是开奔驰、宝马来接送孩子的,我们家只是普通的小汽车;别的小朋友父母寒暑假都会陪小孩去国外参加冬令营、夏令营,我却要陪着你们摆摊;别的小朋友爸妈都是博士生、研究生,而你只是一个专科生......

他朋友以为,努力跨进了高级圈层的“门槛”就算尽到了责任,不料还有更多他无法想象的“门槛”在等着他。在这个圈子里,一旦开始鸡娃,不仅是对家庭财力的考验,更有可能是整个家庭成员的人生都被动裹进“培养娃成才”的事业中来。

当你开始送孩子上才艺培训班时,别家孩子已经开始请昂贵的私教了;当你还在为价格不菲的运动装备而烦恼时,别家孩子的妈妈已经准备辞职专门陪孩子训练了;当你费劲千辛万苦找到一个靠谱的教练肯接纳你的孩子入队时,别家孩子已经长期定居国外打比赛了......你站在底部,仿佛看不见金字塔的尖端在哪里。

有人说谷爱玲的妈妈是“双向套利”,回黄庄补奥数,然后去考斯坦福;在米国滑雪,然后去中国拿冠军当明星。这是高级了好几层的“跨省高考”。

这是一种精明,但是人家有这样的条件和头脑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调动资源,为孩子规划更好的未来。

本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成想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财力、思维、格局都是孩子的起跑线。

你的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你会让孩子上高价幼儿园吗)(2)

01、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小羊最近在思考父母的教育责任时,有了这样一种观点,那些舍得对孩子的教育豪掷万金,却不静下来心来好好想想自己的教育责任的父母,实则是一种偷懒的思维,甚至是在巧妙地规避自己的教育责任。

你看我在孩子的教育上都花了那么多钱了,我算是很称职的父母了吧?

这种想法有点像有些觉得挣了钱就了不得了,当甩手掌柜,家庭事物一概不管的男人。觉得自己仿佛是家里的功臣,一点儿也不体谅辛苦操持家务的妻子。

孩子的成长是钱买不到的,家长的作用是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取代不了的。

如果你一下班就酒桌、麻将桌,你反过来训斥孩子不认真看书学习,他心里会服你?

你家里的书都躺在柜子里吃灰,你自己一年连一本书都读不完,家庭里也没有营造出一点阅读的氛围,你给他报了高价的阅读能力训练班,他会爱上阅读?

你遇事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呵斥,却期待孩子自信阳光、善解人意?

如果我们对于自己人生各个层次的提升都毫不在意,却希望孩子积极上进,无异于自欺欺人。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三观、对人生的态度,形成了孩子初始的“出厂设置”。

与其不顾经济条件的限制,硬挤入更高层次的圈子,还不如提升自身“软件”水平,家长自己开始了解和学习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跟孩子一同“成长”。

事实证明,并非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能拥有好的教育理念,才能教育好孩子。

很多出身普通的人,也从父辈那里继承了非常卓越的思想。

比如,小羊欣赏的一个新媒体写作者曾经分享过她的爷爷对她的教育,爷爷虽然读书不多,但教给她:"人穷并不可怕,穷则思变,总能找到一条出路“,所以这么多年,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经济吃紧的时候,她都不会缩回壳里,而是预备自己,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不满足于节流,而是不断开源,寻找新的生机。

这样的理念伴随她走过了很多创业的艰难时期。

泰国的广告片《菠萝冰棍的故事》讲述了水果摊主和她女儿的故事。

她没有上过学,不知道怎样教女儿,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生活中教女儿。

在吃妈妈给她做的菠萝冰棍的时候,小女孩想到应该把它卖出去。

因为没有做买卖的经验,她首战失败。

她疑惑地问是,妈妈,为什么没人买呢?

妈妈没有直接给她答案,而是让她去菜市场看其他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小女孩走进菜市场,耳边传来小贩们叫卖的声音:

“买辣椒啦,5块一袋,10块3袋”

“又香软的烤肉,一咬满嘴汁”

......

她找到了灵感,开始吆喝“要不要菠萝冰条,5块一支,10块3支,要菠萝冰条吗?”

还自己设计广告,画上了菠萝,写上了广告语“菠萝冰条,每口好滋味。

小女孩打开了销路,周围的小伙伴们都来购买她的菠萝冰条。

妈妈在一旁感慨,看到她从实践中学习,我很开心,自己试着解决问题,有一天我不在她身边了,我也相信她能过得很好。

最后,屏幕打出一句话:家庭教育是激发潜能的源泉。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各个技能的组合。像是什么弹钢琴、跳舞,且不说有多少孩子会踏上相关的职业道路,能够成功的也是凤毛麟角。如果只是为了陶冶情操,家庭经济也能支撑,那没什么不可以。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而非要跟风以显示优越感,那就是为了面子,损了里子,把自己架上去了。

马斯克因为不满意现有的教育体系,自己给孩子建学校,让孩子在一个个项目中学习实践。这个学校相当于一个微型的社会,孩子们在其中要像大人一个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有马斯克那样的条件,但他的理念值得学习,我们的男孩子们不能拆火箭,但可以拆闹钟;《小狗钱钱》的小女孩在狗狗钱钱的启发下,像大人一样学习做生意,甚至是投资基金,我们的孩子可不可以让他们在受到大人保护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小型的经营活动,让他感受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流程,让他知道钱是怎么来的,社会资源是如何流通和分配的,这些东西,书本上的知识只会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大人利用小孩牟利,不顾孩子长远的发展而压榨孩子,这显然不在此文的讨论之列)

孩子们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独立谋生的,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让他们从多个维度参与社会活动,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不要以为他们是什么都不懂,只需要听大人话的小不点。在保护他的大前提下,只要我们不刻意限制他,我相信,孩子们的潜能会极大地超出大人的想象。

你的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你会让孩子上高价幼儿园吗)(3)

02、好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的双向奔赴

小羊最近在读有关事业女性在平衡传统母职和事业追求的文章时发现,现在很多女性的教育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很多母亲,都是”奉献牺牲型“的传统母亲,她们把人生所有的宝都压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品行端正、成绩优秀成了她们全部的追求。

孩子们的们的学习成就会成为她们焦虑的点,她们看着孩子的成绩,就像一个老股民看着K线图一样,心情随着股价的高低起伏而不断变化,如果遇到大熊市,那自然要气得吐血。

这样以牺牲一个人的人生来成就另一个人的人生固然值得感恩,但是也许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很沉重的压力。

孩子也不想看到妈妈因为他们而放弃自己的人生。

好的关系,一定是双向奔赴的,包括父母与子女。

只有父母才会成为孩子人生最后的风险保障。小羊最近在想,如果一个女性放弃职业追求,甚至放弃个人成长,当她的婚姻遇见危机的时候,或者生活中出现黑天鹅事件(比如这次疫情)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她有什么底气保护自己,又有什么资本来为孩子的人生兜底?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因为”谷爱凌妈妈“出名前,已经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与实现,事业有成,自信独立。在没有伴侣的帮助下,独自一人都能把女儿培养得这么优秀,她自身的强大才是激励谷爱凌不断超越自我的原动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小羊经常在想,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好的陪伴?

是对孩子细心的、保姆式的照顾,还是守在孩子身边,陪著他做作业?

学校学习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最后难题都由家长来承担?

老师难道不应该如同教练,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

孩子不应该是经过思考,想过能想的一切办法都无法解答问题之后才来寻求家长的帮助?

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最好陪伴难道不应该是看到家长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优化思维方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最好陪伴难道不应该是看到爸妈做阅读笔记,形成系统的思考框架,从而联想到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最好陪伴难道不应该是爸妈在工作中用到的思维导图可否用于自己的学科知识管理当中,从而让自己的笔记更清晰,更简洁?

如果爸妈自己都不爱学习,不建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怎么能要求孩子爱学习呢?

教育这个事情,既繁琐又充满挑战,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磕磕碰碰、曲折前进。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你的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你会让孩子上高价幼儿园吗)(4)

作者介绍

吉小羊,90后宝妈一枚,专注于用文字建构人生的意义。一手写深度情感文章,一手写个人精进干货。

愿望是,和更多的女性一起,“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