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财富管理策略(喆颢执行董事王式平)

记者 | 张一诺编辑 |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高端财富管理策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高端财富管理策略(喆颢执行董事王式平)

高端财富管理策略

记者 | 张一诺

编辑 |

喆颢执行董事王式平说,自己的成长逻辑是大部分基金经理的标准成长路径,研究员出身,一路走到基金经理。

2008年底,王式平开始入行做行业研究员,最初专注于传统能源,包括煤炭、有色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升任研究主管,最后做到基金经理,负责整个产品投资、行业配置、个股调仓。

2014年开始管理产品,并在2014-2015年这波牛市中崭露头角,所管基金产品进入私募排行榜前top10%;2016-2017年市场波澜不惊,王式平的业绩稳定,平均收益20%多;2018年单边下跌的市场环境中,王式平经受住了考验,所管FOF和股票型基金大幅跑赢市场。

“我不属于牛市里面冲得非常快的,但是在牛市里也比较稳健,我们选股的风格比较贴合市场化,也能在市场里跑出比较好的收益率。”王式平这样评价自己。

经历两轮牛熊市磨炼,他对股票、债券和量化等策略运行规律和资产管理行业已经具备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前转战喆颢的王式平带领团队发布了一支新产品,获得了不俗表现。据悉,产品运用了市场上还比较稀缺的“高质量策略”。

“相信这种策略一定会开启私募产品新的先河。”王式平说。

近日,界面新闻记者就其成长经历、投资风格、新基金的情况以及“高质量策略”,市场趋势等问题对王式平进行了专访。

界面新闻:我们知道您在两轮牛熊市中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能否先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

王式平:简单一些讲,我的个人经历就是三次“转变”。

第一次是角色的转变,从卖方转向买方,也就是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会有的一段经历。

第二次是从大众的券商机构向小众的私募基金的转变。我在2012年从券商转向私募时,整个二级市场资管行业,保险和公募占了较大比重,私募是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群体,因为做绝对收益在市场上并不流行,所以做这个决定,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第三次是从单一产品管理到大资管管理的过渡。过去做研究员时,主要做的还是单一主动管理的产品。什么叫单一主动管理产品?就是一个投资二级市场权益类产品。来到宜信后,主要负责整个二级投研,即从单一主动管理产品跨越到FOF。FOF涉及的策略类型就比较广泛,例如股票、债券、CTA、量化,品类等。

界面新闻: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投资风格?

王式平:拿股票市场举例。

国内基金经理都宣导要做价值投资,实际上,我也响应这种提法和做法,但实际上,我更倾向的是“公平至上”。什么叫“公平至上”?就是我们选择公司,不会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任何一个行业,传统行业里也有行业传奇公司和管理人,在新兴行业里,即使是新兴消费和医药这种好的赛道里面,也有非高质量发展的公司。所以我们一定是用“公平至上”的逻辑去看待全市场的行业和公司,公平的指标是一个公司无论是属于哪个行业,无论是大盘还是小盘,能给我们带来稳定的可期的回报率就好。

界面记者:2018年的这一波熊市中,您依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除了上述您所讲的投资理念,您认为还有什么因素让您经受住了那场考验?

王式平:我觉得“择时”是很重要的一点。在波动高的市场中,如果能一直不择时,很难,但频繁择时,可能最终的结果也并没有获得特别好的收益。比如从2008年到现在,有两个时间段我认为是需要择时的,即2008年和2018年这两波市场是需要用低仓位和较好的结构来抗衡市场下跌。

为什么这两个时点需要择时?原因是这两段时间的跌幅都是以年为单位,跌得幅度也非常大,如果一直是高仓位运作,按照组合投资办法去做,很难避免净值大幅下跌。2018年我们用不是那么高的仓位,50%左右的仓位在结构上取得了正收益,这是2018年能扛过来“寒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如果频繁择时,比如今年疫情会影响经济不否认,但是我们觉得对国内宏观基本面的冲击可能也就是一个季度或两个季度,结果三季度经济数据就开始反转。我们看一个市场,一定是基于年度单位去做这种判断,短期事件波动,包括美国大选、英国脱欧这种事件的冲击,都不是改变市场逻辑、风格或趋势的事件。用择时来体现考验可能更说明我们对于市场的认知。

2018年我正在管理的产品是华富汇聚价值成长一期,从2017年年底开始做这只产品,一直到2019年3月。这是一段单边下跌的市场,中美贸易战双方僵持不下,很多问题要判断是很难的,这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国内金融去杠杆,我们发现当年很多金融企业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实体经济经营成本非常高。基于这样的内部外部环境,在2018年初春季我们果断做了一个止盈动作,2018年3月份之后,我们的仓位就一直在30%-40%,没有超过50%的仓位。事实证明当时大多数人对内外环境的判断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作出的决定是在市场相对比较好的收益点位离场。剩下不到50%的仓位集中到了哪里?黄金和国内的创新行业,应该说也都看对了方向。

界面新闻:关于投资策略,您认为主动管理如何与量化投资有效结合?

王式平:说实话,我个人认为量化和主动管理结合难度稍微较高。

目前市场上,宜信在FOF上的见解相较其它私募管理人还是比较领先的。我们过去几年研究了近1000家私募管理人,发现做主动管理的基金管理人,即使有量化策略,也只是作为一个工具存在。比如选择高ROE的公司,但是投不投这个高ROE的公司,一定要在基本面上找更多的逻辑,包括行业好不好、公司壁垒高不高、公司增速如何、公司产品有没有迭代,它一定更加侧重于基本面的分析;相反,量化的逻辑更多是偏重于T0和短周期交易逻辑,依赖的是一些价量的变化,每天K线的变化给它带来更多的交易指令和交易模型,用模型来解决人的主观判断失误。所以主动管理的人往往相信人的智慧能战胜算法和模型的智慧,量化不相信人的主观判断,只相信市场的运行规律给他带来的收益增厚,所以我说这两点其实很难结合。

但是,过去很多年经验又告诉我,这两者是可以做结合的,只是如何做到公平地结合在一起,这很重要。

在结合的过程中要做到两点。 第一是相互独立,量化的选股逻辑要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不接受主动管理对它的挑战,不能接受主动管理随便改变我的多因子逻辑,比如把这个因子拿掉,把这个因子加上,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一定是带入了主观认知的片面性。把多因子的逻辑和模型做好,选出来股票是公平客观的,所以就要求独立性;第二是要相互理解,做主动管理的人一定要理解并且认可这套选股模型的逻辑,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这套模型未来的边际变化做判断,这是我们主动管理需要做的事情。它过去很优秀,未来能不能很优秀?这需要我们去调研,去做访谈,来判断这个变化。

如果一个纯做主动管理的人,没有接受过量化策略,不会有独立性和相互理解的认知。我本人是做主动管理出身,在这里又管理过多策略和量化的FOF基金,我对量化的选股逻辑认知比较深刻,所以我能做到对它的尊重理解,保持它的独立性,又能把主动管理选择公司的逻辑添加进来,包括行业趋势、公司竞争力,公司管理人等等。我个人过去调研了1200家公司,写过的报告有500-600家,深度接触的公司有近百家,这样覆盖面才使得我们能对公司做一个主动甄别。

我们团队既有量化选股的人,又有做主动管理、大类资产配置、行业研究的人,既然是这复合策略,就是拆开,能保持独立性,糅到一起时,能做到相互解释、相互嵌套、相互融合,这对团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这就是市场上很难融合,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融合做得比较行云流水的很重要原因。

界面新闻:据悉,目前您正在运用这种策略,和财新的大数据合作构建一只新基金,能否做一个介绍?

王式平:这只产品名字叫做喆颢高质量增长私募基金,完全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我们这边选股是基于对“财务数据 大数据”融合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它是通过4000只股票去选,全样本中选出的基础库是70只,备选库是150只,加起来是近200-300只的股票。我们根据它选出来的股票库做进一步研究,最终持仓在40只左右。

你可以理解先选出一个量化的股票池,然后我们主观在上面做精简,构建实际操作层面的一个股票池,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投资原理。

我们期望基金规模能够达到百亿规模,因为我们选择市场上流动性最好的公司,持仓上40只股票也相对比较分散,所以我们在操作层面会是长期持股,不是做频繁交易的策略。从选择股票的特点,还有本身股票的流动能力,这两点决定了我们能做到很大规模。

投资策略就是上面提到的,我们把这种混合策略称之为“高质量策略”。

即,量化选出来的股票,过去很牛的公司我们不需要再去验证这个逻辑,我们主要找到的是未来能否继续有这个逻辑。举个例子,量化选股保证我们的这个池子里都是“好孩子”,都是考85分以上的孩子,但这些85分以上的好孩子未来能否继续考到90分以上,这是我们需要考量的点。我们从来没有对量化选出来的股票是“好孩子”产生过怀疑。

在量化选择的股票里面做判断、做行业配置、做个股选择、做仓位择时,这是我们需要做的。这些公司的特点:

1.本身公司运营质量非常好,也就是说公司这么多年的成长路径里,更多是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有很好的现金流,有很好的资产负债表,有很高的毛利水平,并且这些公司不断去投入研发,这是从经营质量去讲。

2.其次,这些行业往往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行业,这些公司所处的赛道都是不错的,在大行业里属于佼佼者,在自己细分行业里更是龙头地位。它们或者在第一的宝座上无人能撼动;或者现在没有第一宝座的位置,但通过技术进步、产品革新、营销策略变化、生意模式颠覆有潜力做到行业第一。

这个策略的优势在于,第一,选股上不会有认知偏差,不会选出来一个只有基金经理认可的好公司,我们在市场上看到这种比比皆是,他选出来一个他认可的好公司,最后市场并不买账,股价不断创新低;第二,运营质量比较好、成长性也比较好的公司进攻性比较强。我们还会在配置上做一个提升,调整量化选出的股票池,这样就在选股上做双保险的复核。当然,有些公司估值确实太贵了,严重脱离基本面,我们会把这类公司剔除。同样我们也会剔除一些老旧的在短期没有特别好的成长能力的公司。

目前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是双方继续了解,把股票库做得更好,另外吸收把主动管理人员的配置做得更强。

界面新闻:和财新的数据库合作,您认为大数据在整个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什么样的?

王式平:大数据的作用有几方面:1.广度,首先财新是媒体,在行业数据库抓取,包括舆情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这种海量数据的抓取并不是任何一个媒体都能做到的;2.深度,财新是我们的合作方,他们主要管理人员也都是量化出身,对量化的理解还是很好的;3.财新数据是基于财报为基础的,所以能做到广度和深度的覆盖。

界面新闻:从目前到明年一季度,您对市场趋势的判断?

王式平:我们的观点比其他基金管理机构更加明确,比较看好跨年行情的。

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景气基础方面,国内经济复苏从今年三季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大家可以看到周期股或制造业涨幅在8、9、10三个月里是明显领先于成长股涨幅的,股市已经适当反映了经济的预期。而且我们现在看,动力煤等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价格一直在创新高,其实这体现出了内需,乐观一点儿整个国内经济的复苏可能会超预期。并且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一定是欧美大范围介入疫苗很好的时间点,所以到明年一季度之后外需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共振,疫情影响很多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所以这些企业的复工能力是不足的,在供需上有错配,基于这个基本面的改善,我们觉得会比大家想像的要更好一些。

第二,宏观条件方面,虽然我们看到社融增速在下降,但是总量还是在高位的,尤其到年底央行货币政策会正常化实施,所以货币层面并没有大的收紧。明年的国内经济,A股相对于国际市场来讲还是有优势的,国内经济的复苏一定会在内外需双动力改善的情况下比其他经济体更加稳健一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健康向上的资本市场,从这一点来讲,跨年行情有可能会迟到,但总是会到来的。

当然,不确定的因素也有,疫苗有效性,实验数据没有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影响整个海外经济复苏;另外,外围局势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因素一直没有消失过等等。

但综合来看,我们对跨年行情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界面新闻:您是否认为现在是A股加仓的时机?您比较看好哪些行业,逻辑是怎样的?

王式平:对,我觉得现在依然是A股较好得加仓时机,而且这个加仓时机的窗口正在不断缩短。这一判断主要基于我们制造业的观察和调研,大家现在对制造业的复苏预期还没那么充分,从我们的调研来看,经济复苏其实还是很强劲的。

从市场就能看到,现在汽车芯片都供应不足,这些是通用类产品,并不是特别高精尖的芯片类产品,这一类产品供应都不足的背景下,那么半导体制造业公司一定会比较景气;其次是精细化工,这类产品只有国内有供应,从全球来讲,只有国内制造业在化工上有精细制造的能力,其他海外第三世界国家疫苗一定是比欧美要慢的,在全球供应能力都比较有缺口的情况下,制造业的基本面一定是不断好转的,所以制造业是很重要的一个配置方向。

第二类就是消费,去年我们是一直关注必选消费,随着经济复苏,大家会加大对可选消费的消费能力,包括汽车消费等,今年一定会有较好的消费能力。

第三类是科技,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只是什么时候介入的时点问题,未来几年科技行业一定是整个投资里增速最快的一个板块,但就是看有没有好价格,不管怎样它都是一个好的配置。

最后就是医药方面,虽然近期集采对于医药有一定冲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药和医疗设备的调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包括传统药企现在也在做研发、也在做创新药,它既有传统药企的优势又有创新药的逻辑,所以我觉得这类公司都是可以关注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