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在空气存活多久(气溶胶很能久飘)
关于新冠病毒NCP的传播方式,这段时间一直说“主要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有可能通过气溶胶和粪口传播,但没有证据”。2月8号下午,上海的防控发布会上,对传播方式的表达改成了“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方式”似乎得到了确定,一时间关于气溶胶的讨论和基于气溶胶的方式措施充斥了网络,让许多人感到焦虑和恐慌。
有专业人士指出:即便是存在气溶胶传播方式,也只是在医院插管操作等高危场所才有比较大的机会出现;其他通风良好的场所,虽然气溶胶能够在空气中存在更长的时间、传播更远的距离,但其中的病毒会很快失去感染能力,相当于运送的是“死病毒”。
此前,有专家指出冠状病毒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存活5天,为什么又说气溶胶中很快会死掉呢?气溶胶传播方式,对于公众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目前的判断都是“推测”而不是基于科学事实的“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走进人类的视野只是过去一两个月的事情,它的英文简称NCP才出现几天。人们对它还知之甚少,对它的很多认知都是基于其他跟它有相似性的病毒“推测”而来的。在跟它做斗争的这段时间里,不停地收集新的信息去验证——有的跟推测一致,也有许多新的特征。
关于传播方式也是如此。因为它是呼吸道病毒,所以就会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跟它有一定相似之处的SARS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所以推测它也可以。
不清楚目前收集到了哪些相关的证据,有专家认为能够确定气溶胶传播方式的存在,所以有了8号下午上海发布会的说法。不过,在当天国家卫健委的网站上发布的专家问答里并没有支持上海发布会的说法。
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再次重申了“没有证据显示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观点。
“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这是基于目前事实证据的科学判断。从现实操作的角度说,按照“有可能”去进行防护也是谨慎的操作。尤其是对于医院插管操作等场所,按照防护气溶胶传播的标准去保护医护人员,是完全有必要的。
假设存在气溶胶传播,又会怎样呢?
公众不会在意“尚未明确”的科学判断。大家关心的是:万一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我该怎么办?
有很多文章从气溶胶的形成和传播能力进行了科普。
当一个感染者打一个喷嚏,或者正常的呼吸,会放出大量的病毒。这些病毒会吸附在大小不等的液滴上而成为“飞沫”。如果感染者没有戴口罩或者遮挡,这些带着病毒的飞沫就会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
比较大的那些飞沫飞不了多远,在一两米的范围之内就纷纷掉到了地面。而非常小的那些飞沫,水分迅速挥发,剩下的病毒以及其他细菌收缩成为一个更小的颗粒,被称为“飞沫核”。这些飞沫核体积极小,很难沉降到地面,空气稍有扰动就会飞起飘扬——所以,它们可以在空气中存在很长时间。
这些,是气溶胶的物理学现象。
为什么气溶胶中的病毒很难具有感染能力
许多文章科普的气溶胶物理现象并没有问题。
但多数文章都没有说明、或者没有强调:气溶胶虽然能够在空中飘荡很长时间、很远距离,但并不意味着飘来的气溶胶颗粒具有感染能力。
因为,病毒感染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病毒依然具有感染人的活力,二是病毒的浓度足够高。
如果是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形成的气溶胶随着空气的流动很快被稀释了。飘荡的距离越远,被稀释得也就越厉害,浓度也就越低。
更重要的是,冠状病毒的存活能力并不强。它被一个外套膜包裹着,外套膜上有几种蛋白质。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起来形成的。不同氨基酸之间的疏水堆积和静电作用等效应,使得氨基酸长链缠绕成了特定的空间构型——这种构型,是蛋白质具有生理功能的基础。
这些蛋白质对于它感染宿主不可或缺——如果它们变性失去了天然构型,病毒可能也就失去了感染能力。从现在的信息来看,56 °C下30分钟就可以杀灭,说明这些蛋白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容易失去活性。要知道,很多天然的蛋白质(包括一些酶),在这样的温度下几乎不受影响。很多病毒对酒精具有抗性,而这个病毒能被酒精杀灭,也说明蛋白质对它的活力至关重要,但是稳定性不高。
形成气溶胶的飞沫液滴非常小,小到比病毒大不了多少。当病毒处在这样的小液滴中,就相当于处于空气和水的界面上。蛋白质中的疏水氨基酸,会倾向于跑到空气的一侧;而亲水氨基酸,会倾向于留在水的一侧——对于稳定性不是那么强的蛋白质分子,这种界面效应足以让它们的天然构型发生改变。这种“变性”,跟加热以及酒精消毒的原理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在气溶胶尺度的液滴中,病毒分子上的蛋白可能被界面效应变性,从而失去感染能力。在谈到NPC体外存活时间的时间,李兰娟院士指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冠状病毒可能存活5天,不过在飞沫中,2小时候感染能力就会下降。
气溶胶并不是病毒存活的“适宜条件”,反而是“很不适宜的条件”。要形成能在空气中长远飘荡的气溶胶,那么飞沫液滴必然很微小。液滴微小相当于表面积很大,其中的液体会很快发挥——产生界面效应而导致病毒失活的时间,也就会很短。
基于以上的分析,目前认为的“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合理的。而且,这种方式存在的可能性也确实很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