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关于植物的称呼(说文解字莆一种自动扇风的瑞草)

《说文:艸部》: “莆,萐莆也。从艸,甫声”

译文:“莆,萐莆。从艸,甫声。”

《说文》艸部,形声字,今为艹部。

诗经中关于植物的称呼(说文解字莆一种自动扇风的瑞草)(1)

《说文:艸部》记载:“萐莆(shà fǔ),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意思是:萐莆是一种瑞草,唐尧时代,生长在厨房里,它自动摇动,扇走暑气,使食物寒凉。

从说文解字看,莆是形声字,“艸”为形旁,“甫”为声旁。本义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用作“萐莆”,读作fŭ。又读作pú,指一种水草,也用作地名和姓氏用字。

常见的就是莆田。

据说莆田,最早是“蒲田”二字,后代几乎都是写作“莆田”。改写原因很多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莆田这个地方在古时是一片大海,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逐渐形成平原,但其地蒲草从生,水患频繁,农田难以耕作,所以将“蒲”字删去三点水写为“莆”,是人们一种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追求。

关于莆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风俗,他们一般很少在大年初一过年。也就是说春节大年初一当全国人民都在欢度春节的时候,对于莆田人而言其实是开胃菜,属于小年。因为他们的,新年要往后移几天,正月初四左右。

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明朝的战神戚继光抗击倭寇。

诗经中关于植物的称呼(说文解字莆一种自动扇风的瑞草)(2)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前后,倭寇多次侵扰莆田地区,烧杀抢夺,百般残害百姓。最初时,倭寇登陆侵扰人员数量不多,基本都被当地官兵和百姓合力击退。

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倭寇乘福建传统的农节,派人混入兴化府内。倭寇船只趁夜悄悄靠岸并侵袭府城。倭寇探子杀死守城官兵后,大开城门。随后,大批倭寇攻入城府,烧杀抢掠,并以莆田为大本营,接连攻克周边数座城池。腊月初一,莆田再度出现险情。

明世宗急诏戚继光援闽,限年内击溃敌寇。接到命令后,戚继光率领义乌兵直达莆田,当时士兵们两腿捆绑10公斤重的沙袋,祭旗南征。戚继光对军人的原则很简单,就是一力降十会,所以平时训练和从军都是腿绑沙袋。最初义乌兵日行三四十里,倭寇以为戚军畏敌不前,按那样的行军速度,估计戚军赶到还需三天,随之放松了警惕。

不久之后,戚继光命令士兵解下沙袋背在肩上,饱餐后连夜急行军。赶到莆田城下正是除夕夜。当时戚继光先派出副统制率300人潜伏至海边,以城里的火光为号,负责烧毁敌船和斩断倭寇退路。与此同时,副将率兵专攻东门,其他将士负责攻打西门和北门。

戚继光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到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

一切正好在初四左右完成了战斗任务,莆田人民为了纪念这段战争,就有了莆田的后移新年的习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