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有哪三种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杨家伦摘 要 客家建筑即是客家民居客家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们不仅继承古代的建筑技术,而且创造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物化诗篇客家民居建筑常见的有客家排屋、客家围屋、客家土楼,这三种建筑可以说是客家建筑的代表在建筑美学视野中,客家民居有千姿百态的建筑造型客家民居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一样有共同特点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研究客家居民建筑特色,对传承与发扬客家建筑文化,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客家民居有哪三种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特色研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客家民居有哪三种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客家民居建筑特色研究杨家伦
摘 要 客家建筑即是客家民居。客家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们不仅继承古代的建筑技术,而且创造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物化诗篇。客家民居建筑常见的有客家排屋、客家围屋、客家土楼,这三种建筑可以说是客家建筑的代表。在建筑美学视野中,客家民居有千姿百态的建筑造型。客家民居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一样有共同特点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研究客家居民建筑特色,对传承与发扬客家建筑文化,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客家 民居建筑 特色
一、客家居民建筑的意义
建筑是一门由大量物质堆叠而成的艺术建筑造型及空间艺术,建筑物本身色彩和它的轮廓线一样,都是人们从远处就能看见,而且具备了一种“先声夺人”之势①,这是自古以来影响人们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今中外,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造型的建筑多得不胜枚举,很多建筑都是借助简单的几何形体,达到高度的完整和有机的统一性。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因此客家民居建筑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客家建筑即是客家民居。客家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们继承古代的建筑技术,创造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物化诗篇②。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民居因地形、地势、地貌等不同以及不同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多姿多彩的形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正是以其独特的外观造型吸引着人们,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不同造型的建筑,由于性质不同,有的使人感到庄严,有的使人感到雄伟,有的使人感到神秘,有的使人则感到亲切、幽雅、宁静,这些不同的感受、感觉和情绪,都是由其不同的轮廓而获得的。
客家建筑有个风俗习惯,讲究风水学。客家人兴土动木之时先要相宅,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③。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只能是较慎地去观测、选择适当优良的位置,寻找一块满意的房基地,使整个聚落依山旁水,处于地势低洼的背风处。
客家人怀着虔诚的崇敬之精心选择宅基地,目的就是将创造性的精神溶汇于这神圣的自然环境之中,选择青山绿水中建楼,把极为夺目的不同色相、冷暖对立色彩,设置在超大空间中,表现出“乐而不狂”的端庄平和的色彩格调。
客家人这种寄情于自然,从自然色彩中吸取美感,而且借助这些景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操、志向,抒发个人的情感,表达一种意愿和理想与天地、自然以“和”为美,增进生活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悦。也就是说,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造型的美不只在于其独特的造型的朴素、淡雅,而且在于与色彩构成的协调一致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二、客家居民建筑主要样式客家人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市,因为客家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所以他们传统文化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会有很大不同的反响。客家排屋、客家围屋、客家土楼这三种是比较常见的客家代表性建筑,也是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在逐渐地弱化,越来越多的客家老围被人们遗弃直至荒废。但是,不管怎么样,那种建筑造型依然如故,彰显出客家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1、客家排屋的建筑特点客家排屋是客家民居的样式之一,它的功能与客家围屋、客家土楼相似,不仅有多种适用功能(学习、生活、创造等),而且还有着很强的防御功能。客家人使用的这种碉楼和排屋相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被专家命名为排屋楼,为客家人所独有④,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凤岗的油甘埔江屋、黄洞村和深圳的观澜版画村、南岭村、甘坑村、上围艺术村、鳌湖艺术村、玉田世居、大芬油画村、凌道扬故居、鹿岭世居、西埔新居以及丰田世居。它们有哪些特点呢?
一是血统为纽带,多用并举。以家族为单位,客家的群居生活对建筑提出了要求,所以必须建筑适用生活生存的居所。最早的客家人就是从魏晋时期由中原向南迁播,他们基本上是以一个家族为整体,到了新的落脚地,自然就聚族而居。所以每处排屋,基本上都是一个姓氏,由开基祖一直往下传。随着子子孙孙的繁衍,再按规划加建。江屋的祖先在择地定居时,就选择了可以大规模扩建的地方,并有许多鼓励族人生育、建房以及生活的诸多措施,经过近三百年的不断扩充,扩展到住房160多间、三座碉楼的规模。二是防御功能强,坚固实用。安全为生存第一要务,也是必要条件,排屋楼就是客家人长期迁徙,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产物。所谓“逢山必住客”,客家人不仅面临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亦或是风雨,亦或是猛兽;而且还要面对当地兵、匪的欺辱,为站稳脚跟,必须以血缘关系团结起来,必须聚族而居,必须建造带防御性的排屋。所以就有了排屋,一遇事情,一呼百应。到上世纪晚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在海外打拼的凤岗客家人,心系故土,把积蓄寄回老家,在排屋旁建起了防御性能更加坚固的碉楼。三是朝向择宝地,依山傍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学占有一席之地。自古以来,人们无论是建房或修墓,都想谋得一块风水宝地。客家人在选择建房地址时,以依山傍水、座北朝南为最佳,山以秀丽、逶迤者为吉⑤。前面有平坦的耕地,中间有潺潺的溪流或者池塘,门前有树木,屋后有山林。从江屋就可以看到,北靠有企牙山、狮岭,南望梧桐山、梅花尖。这样的建筑,既符合天人合一的儒道理念,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
四是功能设施全,布局严谨。客家人的严谨不仅在治学方面,而且建筑方面也得到充分体现。客家排屋楼占地面积一般都在一千平米以上,大的有数千平米,这是为适应宗族人口发展而形成的。其布局按传统礼制,以祖祠为中心,祖祠一般在排屋中轴线上堂屋的上堂,其他住房依长幼顺序排列。江屋所有排屋如“非”字型排列,非常整齐。与单门独户的民居不同,排屋是集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防御于一身的。有加工农产品的风车、砻、碾、磨等;有公共水井、厕所、库房、禽畜圈;有学堂、书房、议事厅,功能完备,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缩影。五是和谐且自然,内涵丰富。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愈久弥新。所以客家排屋十分讲究文化气息,这与客家人知书识礼、重视精神修养的传统密切相连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屋虽已破败,但仍可以看到,门楣、窗棂、屋檐、廊柱等位置,有形形色色的绘画、雕塑、木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它们玲珑剔透,生动细腻,历经如烟岁月,仍传递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所昭示的是客家人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情怀。其中的碉楼部分,由于出资建造者长期生活在海外,受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不免在客家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掺入外来的元素。
2、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对称整齐、构造精巧、坚固经久、防术性高;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⑥。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一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首先,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⑦,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次,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
二是布局合理,造型别致。设计和美学完美的结合能给人带来无限的精神享受。客家人就把构图设计用到居民建筑中,建造的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三是古朴典雅,方便实用。人类的所有居所都必须具备实用性、持久性和坚固性。福建土楼就是这样出于这种考虑,他们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自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四是内外兼备,前后呼应。客家四角楼方形的围楼也称为四角楼,和圆形围楼一样,四角楼注重的是建筑的防御性,四条边上一般有二至四层的围楼,四个边角都是碉楼或炮楼,有如堡垒。中间仍然保持“三堂二横”的祠堂形式,或者浓缩为一间祖祠。代表性的方形围楼有江西安远的东升围和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等等,东升围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方形围屋,关西新围和燕翼围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
五是科学使用,大小得体。以科学为依据,以适用为准绳,客家人建造椭圆形围屋时,就是把一般围龙式围屋的前坪也围起来,形成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形状。这种围屋比起围龙式围屋来也是更加强调防御性。代表性的例子有闽西的长汀县涂坊乡的“为南堂”,以及台中东势的围龙屋群落。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客家围屋的外观美丽大方,更要看到它们所隐含的文化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把客家居民世代相传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永远接续下去。 首先,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客家人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他们一向恪守着“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所以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劳动中,都能体现得充分的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客家人总是力求做到内外兼修的完美结合。在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等,都要经过详细的规划和精心设计;在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在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其次,独特风格,永续传承。文化只有传承才能永远赓续,文化只有赓续才能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再次,阴阳思想,折射期中。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最后,礼俗观念,推陈出新。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3、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圆”有很多种解释:圆周所围成的平面、圆周的简称、形状像圆圈或球的、圆满、周全等等。
“圆”是人类最原始的、最伟大的神秘符号,人们把圆看成天,看成宇宙的象征,当作是“光明”、“幸福”、“美满”的象征⑧。客家土楼也称为福建土楼,还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土楼,土楼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寄“天方地圆”的思想于建筑外观造型,我们进一步分析。因而,客家人选择圆形作为建筑实体的意象是不足为奇的。出于防卫的本能需求,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的产物。它和我国传统建筑一样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而成。屋身是一个圆柱形,有的外径达到六七十米,有的五六层,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围合性特征,封闭特征也非常明显,通常首层不开窗,二层以上开窗,俨然一个防御性极强的军事工程。
客家土楼多姿多彩、形式各异,从外观造型上分主要有三类:五凤楼、方楼和圆楼。除此之外,福建土楼还有诸多变异形式,如五角楼、半月楼、万字楼等等,这些奇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土楼造型,连同土楼这个泥土创造的奇迹所反映出登峰造极的夯土技术以及围绕土楼的传说典故和土楼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幅土楼文化的精彩画卷。
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其次,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再次,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
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称之为三合土,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糖、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⑨。
客家土楼建筑,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土楼建筑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安全防卫和生产生活需要、聚居和崇文重教意识于一体。土楼营造工艺精巧,规划构筑考究,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布局,或依山或傍水,使居住的楼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土楼结构千姿百态,内部空间丰富有序,装饰工艺精湛高超。土楼的营造工艺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生动表现,它继承了中原古老的生土构筑技艺,保留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传统,成为古建筑技艺研究中的活化石。
在现代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永定地区居民的居住观念发生了变化,已不再建筑土楼。原有的永定客家土楼年久失修,建筑技艺的传承也出现危机,急需政府给予关注和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
三、客家民居建筑的异同
有比较才有鉴别。任何建筑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技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我们要从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美、追求美、完善美、传承美。客家居民中的客家排屋、客家围屋、福建土楼,无论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都蕴藏着许多的魅力和文韵,值得学习、值得借鉴、值得弘扬。首先,我们说说它的相同点:一是三大经典建筑都以家族为单位,最早的客家人就是从魏晋时期由中原向南迁播,他们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家族为整体,到了新的落脚地,自然就聚族而居,一直到现在都持续这种特征。二是布局严谨功能齐全,布局按传统礼制。三是突出防御功能,客家人不仅面临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风雨、猛兽),而且要面对当地兵、匪的欺辱,为了站稳脚跟,他们聚族而居,建造带防御性的居所。四是讲究风水朝向,客家民居都突显天人合一的儒道理念,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五是独特的艺术性,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土楼、围屋、排屋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构造,成为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同时,它们的艺术型性还体现在建筑装饰上,门楣、窗棂、屋檐、廊柱等位置,有形形色色的绘画、雕塑、木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它们玲珑剔透,生动细腻,历经如烟岁月,仍传递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昭示着客家人的人文素质。其次,不同点。客家土楼、围屋、排楼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造型上,这三大客家经典民居各有特点,各显春秋,在以上内容已经详细说明,不再一一赘述。
四、小结
客家民居因地形、地势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多姿多彩的形式。
客家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它不仅是中国的奇迹,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承载了厚重的客家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的力量与高超的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注释:①《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014年6月刊发《客家建筑》
③《中国居民比较》2012年9月《豆丁网》
④《走近客家建筑,感受浓浓客家文化》2020年12月31日《今日工匠》
⑤《客家风水文化》(上)2018年7月29日 客家新故事
⑥《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 2021年4月6日《建筑百科》
⑦《你不了解的客家文化之—历史篇》2018年8月《乐游始兴》
⑧《客家围屋的“形”与“色”》2021年12月《建筑设计的经典之作》
⑨《神话般的民居建筑—客家土楼》2020年7月《工业建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