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越号打捞人员痛哭(舟山渔民后代讲述)

世越号打捞人员痛哭(舟山渔民后代讲述)(1)

2005年,幸存者查尔斯·佐敦回到舟山东极,与渔民陈永华紧紧拥抱。 舟山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供图

世越号打捞人员痛哭(舟山渔民后代讲述)(2)

2019年10月20日,多位耄耋之年的英国老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舟山东极岛祭奠。 受访者供图

世越号打捞人员痛哭(舟山渔民后代讲述)(3)

参与营救的部分渔民合影。 资料照片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浙江舟山群岛海域。这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救援点的地理坐标。

日前,“里斯本丸”号船最后一名幸存者莫利之女致信国家主席,感念中方救援恩情,坚定支持英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主席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

80年前,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843名英俘遇难,384名英俘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英军官兵和英国政府对此深表感激。

80年后,从中国最东部的岛屿之一东极青浜岛向东望去,一望无际的大海,潮起潮落依旧。参与当年救援的中国渔民相继离世,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多位渔民后人,听他们讲述先辈口述碎片中的那场生死营救,以及两国人民这份延续至今的情谊。

01 冒险救人

“他都不知道自己来回了多少趟,一共救了多少人。他和其他渔民一直坚持到没能在海上发现人了,才结束救援的。”

“海上出事了,赶紧救人”

位于中国东海的青浜岛,是东极岛四个较大的有人居住的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向东十多海里,是运输繁忙的公海航线。

据历史资料,80年前,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从香港往日本运送英国战俘,共搭载了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侨民,以及700多名日本士兵和平民。1942年10月1日,日军战俘船“里斯本丸”号在中国舟山群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击中。日军多艘船只赶到现场,却见死不救。

次日上午,18岁的林阿根正在山上干活。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后,他看到远方海上冲上半空的浪花。那时“里斯本丸”号船头向上喷出巨大的水花,随即沉入海底。

林阿根的第一反应是:“海上出事了,赶紧救人。”他立马冲到山下找姐夫,并和附近渔民一起,摇着小舢板赶去救援。

林阿根是青浜岛渔民,是当年参与“里斯本丸”号海上救援的中国渔民之一。2020年8月林阿根离世。至此,参与救援的渔民已全部不在人世。

近日,林阿根的儿媳妇张彩菊向南都记者介绍了公公曾经讲述的救人细节。

张彩菊透露,公公曾表示,那时候渔民很穷,救人用的小船是靠人力划桨,去一趟来回要4个小时,每艘船上只能载5至6人。“他都不知道自己来回了多少趟,一共救了多少人。他和其他渔民一直坚持到没能在海上发现人了,才结束救援的。”

“有一个英国人被救上来后,便没了呼吸。虽然公公尝试了各种急救方式,但都没能将这名英国人救活。他们就把这个英国人安葬在青浜岛的山上了。还有些英国人来不及救,就被退潮卷走了。公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张彩菊说。

在张彩菊看来,公公林阿根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心地善良的人。她说,公公曾表示,“里斯本丸”号沉没时,有很多洋布散落在海面,但他并没有带洋布回家。“我公公说,要这些东西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把人救上来。”

“更多救不到的人,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今年71岁的胡亦芳,是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胡克顺(小名胡阿苟)的儿子。胡克顺于2006年去世。从小就听父母讲述当年救援故事的胡亦芳,至今仍为父亲感到自豪。

胡亦芳告诉南都记者,“里斯本丸”号沉没时,当时25岁的父亲就在附近作业,发现险情,他和周围的渔民都摇着小船奔往事发地。“我父亲说,他把英军战俘一个个拉到船上,但救上几个人后就坐不下了。父亲只能向他们表示不能再上人,不然船会翻,他们就自愿放弃了。我父亲最终成功救了8个人。但更多救不到的人,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船沉没在外海。当时风浪不小,但父亲的船很小。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的。”胡亦芳认为,海上救人是渔民刻在骨子里的天性和本能。“看到有落难的人,一定要先把人救起来。不仅是我的父亲,参与救援的渔民都这样做了。”

02 舍命掩护

危急关头,渔民们将救起的3名英国军人藏进地势险峻隐蔽的小湾洞,才躲过日军地毯式搜查。

在日军眼皮底下救回384名英军战俘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舟山渔民这场自发的救援,从一开始就是在日军眼皮底下进行的。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里斯本丸”号在舟山东部海域时被美军潜艇用鱼雷击中后,日本军舰赶来接走了大部分日本人,只留少量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当时英国战俘被关在三个闷热、肮脏和昏暗的底舱里,日本人撤退前用木板钉死舱门,再盖上防水布,用绳索紧紧捆住。

那年事发后的次日上午,“里斯本丸”号发生严重倾斜,几名二号舱的英国将士几经努力突围冲上甲板与日军交涉,日军士兵又当场开枪打死一名英军中校。3个舱里的战俘都在利用最后的时间逃生。不少人冲上甲板跳海逃生,却遭遇日军扫射;还有人好不容易爬上日本船只,又被日军踢回海里。

在英军战俘近乎绝望之际,舟山渔民出动了46艘小船,来回65次,在日军眼皮底下将384名英军战俘救回岛上。

胡亦芳向南都记者透露,父亲曾告诉他,当时被救上来的英军战俘,多被安置到他外公家旁边的庙里。“那时候家家户户渔民都很穷,口粮不多。他们就把自己种的农作物拿给英军战俘,包括地瓜和玉米等。还有渔民把自己的衣服拿给英军战俘穿。”

然而,日军并不打算放过这些英国战俘。就在营救和收留英国战俘的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就飞到沉船海域投弹轰炸。据新华社报道,1942年10月4日清晨,5艘军舰从舟山本岛驶来,迅速包围青浜岛和庙子湖岛。200多名日军登岛搜查英国战俘,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隐藏英国人。381名英国战俘被日军发现后押上军舰,临走时,战俘们用手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意为此去凶多吉少,含泪向舟山渔民挥手告别。

渔民隐藏3名英国人躲过日军地毯式搜查

幸运的是,即使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仍有3名英国人被艰难地隐藏下来。

青浜岛渔民梁奕卷当年只有13岁,和小伙伴跑去收留了3名英国人的翁阿川家“看热闹”。在日军开展地毯式搜捕的危急关头,渔民们在紧急商量怎么把3名英国军人藏起来,梁奕卷提议藏到地势险峻隐蔽的小湾洞(现改名“小孩洞”),从而躲过了日军的搜查。

梁奕卷的女儿梁银娣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再次讲述了父亲的口述回忆。“那时候父亲尚年幼,他的提议相比于其他身体力行救人的渔民,肯定微不足道。但他生前说过,这是他值得自豪一辈子的事。”

70岁的郭国华定居沈家门已有20年,他的父亲郭阿德在七八年前去世,但父亲跟他讲述的“里斯本丸”号的故事,令他记忆犹新。当年,正是他的父亲郭阿德与其他村民共同配合,成功将藏起来的3名英国战俘转移。

“千万不能让日本人抓去,抓去他们又要吃苦了。”郭国华记得父亲每次向他描述当时的情形,常提及这句话。

郭国华告诉南都记者,父亲曾描述,那时候村民们每天给藏匿起来的英军送饭。但几天后,有一名英军生病发烧了。考虑到当时岛上的医疗环境差,村民们便想办法把英军送出去。于是,由当时门路比较广的郭国华的小外公负责对外联络和船只落实,郭国华的父亲以及另外两名亲戚负责驾船护送,夜晚将3名英军从东极岛转移到葫芦岛上,随后他们又连夜返回东极。

据新华社报道,被村民合力藏起来并成功转移的3名英国人,分别是海军中尉法伦斯、香港烟草公司的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他们随后在定海县抗敌自卫第四大队副队长缪凯运的帮助下被安全转移到象山,并辗转到达重庆。

3名英国战俘幸存者在重庆期间通过广播公布了“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真相,揭露了日军虐待俘虏的暴行。之后3人由国民政府转交给英国驻华大使,回到英国。

而被日军重新抓走的381名英国战俘,与其他被日军捞起的数百名战俘一起,作为劳工被送往了日本神户和大阪战俘营。之后又有200多人死在战俘营,在日本战败之后,这批英国战俘才被解救回国。

03 铭记历史

“越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越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守护好、讲下去。快20年了,我一直怀着很深的感情来做这件事。”

“里斯本丸”号事件展馆成为历史重要实物见证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这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救援点的地理坐标。此后的数十年间,关于“里斯本丸”号的救援故事,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仅在东极岛上口口相传。

2005年8月18日,“里斯本丸”号沉没的63年后,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Charles Jordan)携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两位遇难者家属再次来到东极岛,在“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海面抛下鲜花祭奠亡灵。他与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陈永华紧紧拥抱的照片,将这段历史定格。“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岁月没有遗忘“里斯本丸”号。

梁奕卷的女儿梁银娣,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留在当地,是东极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从2003年起,梁银娣配合东极镇开展“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她向南都记者表示,自己曾接触过近百位当年救人的渔民,倾听他们口述救人的情景。“越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越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守护好、讲下去。快20年了,我一直怀着很深的感情来做这件事。”

2009年7月23日,在舟山的东极岛,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位于二楼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展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号事件为主题的展馆,梁银娣也兼任了“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馆讲解员。展厅内,英国战俘使用过的饭桶、脸盆、药罐、油灯、餐具,临走时留下的瓷砖、木梯都被精心保存,成为那段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最后一名幸存者之女写信感念中方救援恩情

在英国,2017年10月2日,“里斯本丸”号沉没75周年纪念日。在军乐队低沉的奏乐声中,数十名英国军人代表、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家属和一些社会人士在伦敦肯顿市场纪念碑举行活动,追忆75年前发生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

2019年10月20日,14位白发苍苍耄耋之年的英国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舟山东极岛纪念先辈。他们是“里斯本丸”号上英国战俘的后代,包括胡亦芳在内的多位救人渔民的后代,与他们见了面。

80年后,站在中国最东部的岛屿之一东极青浜岛向东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潮起潮落依旧。

胡亦芳告诉南都记者,最近他又把父亲的老照片找了出来。“我要告诉我的孙儿孙女,这是你们的阿太,我们的祖上在大海里勇敢地救起很多英国战俘。”

梁银娣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都已离世,但他们身上勇敢和善良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我想竭尽所能,把‘里斯本丸’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实习生 王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