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细读学而时习之)
上一次说了“学”是什么意思,这次来说“时”与“习”的意思。
“时”指时常、时时、按时等,是与“习”密切相关的。即在学了之后,要时常、时时加以练习、复习、演练等。
“习”是简体字,古代写成“習”,上面是羽,下面是白,与简体字不一样。“習”字在古代的意思是指“鸟数飞”,即出生不久的小鸟要经过多次(数)练飞,才能最终翱翔天空。
因此,“时习”就是时常练习的意思。
“学”某种知识或道理,不可能只学一次就能完全、熟练、透彻掌握,必须时时加以练习、复习、演练等,才能逐步掌握,最终成为自己的东西。
“时习”,如同现代的武术、体育、书法、舞蹈、音乐一样,都要天天练、长期练,才能熟练掌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靠自己,就是靠自己天天练,长期练。
学生为了高考,要不停地做题,这就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只有这样,才能牢靠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特别主张一点,学校里的老师教学,应该如体育运动中的教练,指导运动员不停地练习,长期地练习,才能让学生学得牢,学得好。
“学”了之后要“时习”,学与习是两回事,所以孔子才说“学而时习之”,而不是简单地说“学”。我们今天常说,要好好学习,但怎样才是好好学习呢?就不清楚了,而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就让人知道怎样才是好好学习,怎样才能学得好。
说完了“学而时习”,还要弄清楚“学而时习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讲古代汉语的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之”是代词,但“之”这个代词在具体的话语里,所代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只是笼统地讲“之”是代词,还不能让学生彻底理解“之”的意思和用法。
“学而时习之”的“之”,是指孔子教给弟子的“六艺”,”之“这个代词,在这句话里是指代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知识与技能。上一篇说到《论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说“五十以学易”,这就是六艺之中的三艺了。
《论语》又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可知孔子也教他的学生学“礼”。
在《孟子》中,多次引用《诗》、《书》,还专门说到孔子整理研究《春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儒家另一部经典《周礼》说到“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与一般解释的”六艺“有所不同,这要和《论语》结合起来进行理解,礼、乐、书与《论语》所说一样,多出来“射、御、数”三种,这是更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它们都包括在礼、乐之中,可知这种说法与《论语》所说并不矛盾。
《荀子·劝学》篇也说到了”六艺“中的诗、书、礼、乐和春秋:
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众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六艺”后来称“六经”,到汉代,遗失了乐经,只剩下五经,所以汉武帝独尊儒学时,只设五经博士。后来宋明理学家讲“四书五经”,就是指这五经。
从孔子到后来的理学家,都是儒家学者,所以他们所学的东西是一样的。
六艺是当时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此外,《论语》中还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这些名目,实际上都包括在六艺之中,但强调的是学了之后要践行,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贯串于整个人生,使六艺的内容转化成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与品德。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不仅是练习、演练,还包括践行的意思,这也是儒家一直强调的思想。
最后要说明“说”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说”与“悦”是通用的,根据现代音韵学的研究,这二字的古代读音是一样的,因为读音相同或相近,古代汉语中就有“同音假借”的现象,“说”与“悦”通用,就是假借的一例。所以在古书中,很多地方都用“说”字表示“悦”字,表示喜悦和快乐的意思。
因为“学而时习之”,所以“不亦说乎”,二者是因果关系。
为什么会因为“学而时习之”而感到“说”(喜悦快乐)呢?很多人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事,所以,对学习及其喜悦与快乐的关系,也要弄清楚。
《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这是说学习的事,”故“是以前所学的东西,”温“是温习、复习。可知重”温故“就是”学而时习“的”习“。温习以前学过的东西,由此而知道了新的意思,这就是温故而知新这,因此,这时的“知新”是令人欣喜的,于是自然而然就有了“不亦说乎”的感觉。
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也是说学习的事。
在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有朋友来自远方,于是有了在学习中可以交流的学友,这当然令人高兴。所以《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知古人是主张在学习中要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自己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别人的了解与赏识,但自己并不愠怒郁闷,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君子,君子是指人格和心态都很高尚的人。
可知,在学习中,还要有正确的心态,以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现代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在没有发光之前,也不要因为别人不赏识你是金子,就在心里生闷气。如果是这样,就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孔子所不赞同的。
《论语》中又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表示孔子从年轻时就有志于学,经过不断地学与习,保持“人不知而不愠”的心态,坚持下来,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才能达到最后“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这样的学习过程,使自己不断升华,当然也是最让人喜悦的事情。
这说明”学“”习“与”说“”乐“,总是同在一起的,有些人可能对此无法理解,只有自己有亲身体会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这句话。
现在不少人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快乐与喜悦,只觉得痛苦,对此,要好好理解孔子的话,细经地读古书,从中把握更多的深意,才不会枉费了古人话语对后人的重要启示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