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历史和现状 观往知来认识北京的蛇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10月11日在中国云南昆明正式拉开帷幕。生物多样性保护,让我们从了解家园的物种开始。《认识北京的蛇》文章刊载于《大自然》杂志2021年第4期,该期杂志主题策划即以“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为背景,汇集多篇重量级文章。本文对北京地区的蛇做了科学详细的介绍。
认识北京的蛇
文/张路杨
北京植物园的红纹滞卵蛇(周达康 供图)
北京地区生活着众多蛇类,有栖息于市区的红纹滞卵蛇、赤链蛇和虎斑颈槽蛇,还有生活在远近山区的小型蛇类及无毒蛇,种类繁多、形色各异。近年来,一些蛇类的新发现记录给北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不同的色彩。
大多数人对蛇都有偏见,这一点从“蛇”字的汉字演化过程中不难看出来。甲骨文中“蛇”字是一条形如简笔画般的符号;金文则更表示出人和蛇的关系,字形很显然是一只竖起头颈部、矗立不动与人对峙的眼镜蛇。提到蛇,人们也总是联想到“潮湿”“冰冷阴暗”“黏糊糊”“阴险”等不好的词汇。
蛇是自然生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生物链的角度而言,它们往往是第一级肉食动物,是将素食类消费者所产生的能量向更高级消费者传导的重要环节;从演化的角度而言,蛇作为特化最极端的一类生物,展示了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非常大差异的环境适应结果。如果从自然的角度去描述蛇,那它们无疑是成功且伟大的陆地征服者。
北京城区的常见蛇作为内蒙古、东北与华北三个动物地理区的交界点,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交汇处,北京地区有着北方少有的蛇类多样性。在这片由第二地理阶梯过渡到第三阶梯的区域内,目前已知分布有 17 种蛇类。它们或色泽鲜艳或其貌不扬,或小巧且隐匿或巨大且肥硕,形形色色、丰富多样。
红纹滞卵蛇(Oocatochus rufodorsatus)
北京中南部平原地区近水的地方栖息着红纹滞卵蛇,是一种小型的半水栖蛇类,生活在河岸或池塘边。在北京海淀区的各个公园(如植物园、圆明园和颐和园)的荷塘水岸都有可能碰到这种以蛙类和小鱼为食的蛇。
红纹滞卵蛇是生存受到很大威胁的蛇类,它们过于依赖水源栖息地,一旦栖息地被破坏,它们也会随之消失。20 世纪 80 年代,北京的一些非公园水体(包括西直门附近的河道)都栖息着红纹滞卵蛇。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小池塘被填平盖楼,泥土的河岸也被水泥硬化工程取代,红纹滞卵蛇的分布范围明显缩减。直到近十年才慢慢恢复,并有逐渐向周边扩散的趋势。
红纹滞卵蛇之所以名为“滞卵蛇”,是因为其为一种卵胎生蛇类。大多数蛇类都是卵生,即母蛇产卵,蛇卵再孵出小蛇。卵胎生的蛇类没有硬化的卵壳,母蛇直接生产出由一层薄薄的卵膜包裹着的小蛇,小蛇挣脱出卵膜就可以自由活动。相较其他蛇,红纹滞卵蛇在陆地上的行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鹭鸟或食肉的小兽等天敌捕食。而在水中游弋的时候,很多爬行动物与鱼类都将其视为食物,其中就包括赤链蛇与虎斑颈槽蛇。
赤链蛇(Lycodon rufozonatum)
它们是东亚非常广布的物种,从远东一直向南到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都有分布。在北京平原和浅山区近水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其身影。北方地区的赤链蛇体色更红且个体更小,很少有超过 1 米的个体;而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的赤链蛇体形巨大,甚至有体长将近 2 米的巨物。
因分布广泛,赤链蛇很早就被我们的祖先熟知。《本草纲目》中记载:“赤楝,红黑节节相见,俨如赤楝、桑根之状。”在北京山区的农村,人们称其为“杏树根子”或“桑树根子”。赤链蛇捕食鱼、蛙、啮齿动物和鸟,是一种食性非常广的蛇,甚至比王锦蛇更广泛。如果将每一种食物都摆在面前,王锦蛇更愿意选择鸟或鼠,而赤链蛇可能会把每一种食物都吞进肚子里。北方山区的赤链蛇甚至会吃鞘翅类的昆虫。
雾灵山的赤链蛇
赤链蛇幼体捕食麻蜥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它们是另一类平原水岸边的蛇类捕食者,主要捕食鱼和蛙类,但食性庞杂,会捕食成群的蝌蚪,也会吃从嘴边爬过的鞘翅类昆虫甚至其他水栖蛇类。虎斑颈槽蛇白天在离水近的地方活动,尤其是北京四环以外的河边、池塘边以及 2 有溪流的山区均能见到。
如果在野外遇蛇,建议不要主动打蛇或攻击蛇,更不要尝试用手捕捉。因为像虎斑颈槽蛇这样有与捕食者对峙行为的蛇,在对峙后多会选择赶快溜走,不与人直接冲突。
总体来说,蛇在生态链之中处于一个较低的生态位,很多动物都会捕食蛇。为此,蛇也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有的具有毒牙,有的具有可以分泌强刺激性黏液的颈后腺。如果我们在野外惊动了一条蛇,应该选择主动后退,不要进一步给它更多的威胁或压力。
白条锦蛇(Elaphe dione)
在平原地区远离水岸的地方,栖息着 2 种以啮齿动物为食的蛇类:赤峰锦蛇与白条锦蛇,它们是广义的“鼠蛇”。白条锦蛇是华北平原和浅山地区很常见的蛇,在北京城市中心的公园(比如天坛公园或玉渊潭公园)和各个大学的校园绿地,或近郊区(比如顺义或丰台西部的农田果园遇到白条锦蛇都不意外。
雾灵山的白条锦蛇
白条锦蛇是一种中小型蛇类,我们日常能见到的基本都是 1 米左右的个体。华北地区的白条锦蛇有 2 个主要类型:山区的棕色型和平原地区的黄色型,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的白条锦蛇很适合华北地区的山地丘陵环境,棕黄色的花纹使它们在自然中不容易被发现。前边提到锦蛇属的蛇多以啮齿动物和鸟类为主要食物,但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小白条锦蛇也吃甲虫或者小型蛙,甚至是小蜈蚣。
赤峰锦蛇(史静耸 供图)
北京山区的无毒蛇与大型蛇如果我们继续向山区探索,那么蛇的种类会逐渐增多。北京的中低山区生活着 9 种无毒蛇,有的体形粗壮巨大,如黑眉锦蛇、王锦蛇、乌梢蛇及团花锦蛇;有的体形玲珑袖珍,如黑背白环蛇、刘氏白环蛇、黑头剑蛇、黄脊游蛇及玉斑丽蛇。
在北京山区生活的大型蛇多日间活动,以鸟、啮齿动物为食,只有乌梢蛇嗜食蛙类。在这些大型蛇类中,最为常见的是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a taeniura),分布范围从我国华北一直向南至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纵跨的纬度达 30 度。从南到北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气候也使得黑眉锦蛇有很多个亚种,有纯蓝色的、也有鲜艳黄色条纹的。北京分布的黑眉锦蛇是指名亚种,可以理解为一个物种的很多个亚种里最先被命名的那一个,其他的亚种都需要和这个模式亚种进行比较。
黑眉锦蛇 (张路杨 供图)
相比其他亚种,北京地区的黑眉锦蛇个头有点小,最大体形在 2 米上下,而最大的黑眉锦蛇台湾亚种可以长到接近 3 米。在北京地区,黑眉锦蛇的主要食物是各种山地树林栖息的啮齿动物和中小型鸟类。比较典型的生境是北京植物园的樱桃沟,这里林间鸟类和松鼠的数量非常多,为黑眉锦蛇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黑眉锦蛇的脾气很差,受到惊扰时会发出非常剧烈的喘气声吓唬对方,同时也会看准时机迅速逃逸。如果这两个办法都不奏效,它们还会释放自己泄殖腔附近肛腺分泌的非常难闻的分泌物,达到逃跑的目的。
北京山区的小型蛇类生活在北京山区的小型蛇类多以蜥蜴和蛙类为食,黄脊游蛇和黑头剑蛇在日间活动,而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刘氏白环蛇(L. liuchengchaoi)及玉斑丽蛇(Euprepiophis mandarinus)则完全是夜行动物。
黑头剑蛇 (史静耸 供图)
黄脊游蛇 (史静耸 供图)
黑背白环蛇
一种中小型蛇类,全长不到 1 米,细长且灵活的身体可使其在林下的枯枝落叶中快速追赶猎物。食物主要是各种蜥蜴,包括壁虎、麻蜥和石龙子等,也捕食蛙类和啮齿动物。
黑背白环蛇 (史静耸 供图)
刘氏白环蛇
和黑背白环蛇一样,刘氏白环蛇是这两年最新发现的北京分布的蛇类,个头比黑背白环蛇更小。刚出壳时甚至比筷子还要细,同样红黑相间的体色使其很容易被错认成赤链蛇。
雾灵山的刘氏白环蛇 (张路杨 供图)
玉斑丽蛇
一种中小型的洞穴栖蛇类,头部钝圆且不像其他锦蛇类有明显的颈部。圆筒状的体形是典型的洞穴栖蛇类特征,在钻洞时可以更好地减少阻碍。玉斑丽蛇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洞里休息,黄昏开始活动,会循着啮齿动物的气味找到它们的地下巢穴,吞食啮齿动物幼崽。玉斑丽蛇绞杀大型猎物的能力很弱,它们的嘴较其他锦蛇小很多,只专注于捕食啮齿动物幼崽。
雾灵山的玉斑丽蛇 (张路杨 供图)
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我们在北京的北部山区考察时,当地人谈到驴籀子(驴的口嚼棍)这种蛇,有些上年纪的老人会很生动地讲述一个传说,说这种蛇头尾非常细而躯干粗大,爬行缓慢,与人相遇时会试图跳起来与人比高,人们要将自己的鞋子扔起来以防御。事实上,在东北亚地区都有亚洲蝮属日本蝮蛇类似的奇怪描述。而驴籀子其实就是短尾蝮。这些典型的蝮蛇类管牙蛇会比大多数蛇更倾向于在受到威胁时攻击捕食者以自卫,短粗的身体意味着更大量的肌肉附着于躯干骨骼之上,这样的身体结构使蝮蛇在扑咬的时候获得了更大的爆发力,部分种类甚至可以攻击相当于自身 1/3 体长的范围,从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跳起来一般”。
北京地区生活着 3 种蝮蛇,短尾蝮生活在北部低海拔山区,离城市最近的栖息地在海淀区西山一带,昌平、密云、怀柔和延庆各区都有分布。而西伯利亚蝮和华北蝮的栖息地更高一些,出现在海拔 1200 ~ 1500 米的高山地区。北京东部的雾灵山和密云北部的山区栖息的是西伯利亚蝮;西部太行山脉的百花山和小龙门高海拔地区栖息着华北蝮。
这些蝮蛇的习性很相似,大多数时间会趴在一个平台状的物体上晒太阳,如石头、倒下的大木头或者景区的水泥台阶之类的地方。身体获得足够的热量之后,分布海拔较低的短尾蝮会到水边去捕食林蛙或者路过的啮齿动物;栖息在八达岭山区灌木丛坡地的短尾蝮,会守株待兔地等着那些小型雀鸟落在它们附近;而栖息地海拔更高的西伯利亚蝮和华北蝮会捕食路过身边的啮齿动物,或者直接去寻找其洞穴。
华北蝮 (史静耸 供图)
过去的 20 年中,北京地区增加了 3 种蛇类(黑背白环蛇、黑头剑蛇和刘氏白环蛇)的新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这些物种分布的最北限。新物种的发现一方面得益于野生动物调查的广泛开展,另一方面也是治水营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体现。
未来北京有可能发现更多的蛇类新记录,尤其是夜行性及小型化的蛇类。今后如果您在野外遇到一条蛇,不妨试着在不打扰它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静静地欣赏这种生物,毕竟它与花草、鸟兽一样,是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的一部分。
公众号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bjast-wx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