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孟子详释69滕文公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6.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6.2[原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
6.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6.2[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②!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③。往送之门戒之曰④‘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⑤’——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⑨——此之谓大丈夫⑩。”
6.2[通释]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响铮铮的男子汉吗,一发怒诸侯就恐惧,安稳地待在家里天下就安宁!”
孟子说:“这哪能算响铮铮的男子汉呢,您没有学过《礼》吧?男子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母亲训导她。离开父母家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离开了我们到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先生’——把顺从当作正理儿的是为人妇遵循的原则。就像住在天下宽广的宅子里怀有宽厚的仁心,就像坐在天下正中的座位上确立适中的礼法,就像走在天下广阔的道路上弘扬正直的道义;实现了志愿就跟人民共同沿着这条道走,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行走在这条道上;富贵不能迷乱心智,贫贱不能改变操守,威武不能征服意志——这才叫响铮铮的男子汉。”
6.2[注释]
①景春:当时的纵横家。
②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响铮铮的男子汉吗,一发怒诸侯就恐惧,安稳的待在家里天下就安宁。公孙衍,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张仪,战国时魏国人,魏国贵族后裔, 纵横家。诚,真,真正的。大丈夫,响铮铮的男子汉,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汉。下文“丈夫”指男人。一怒,怒一怒,发怒一次。而,就。安居,安稳地待在家里。熄,灭火,安宁。
③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哪能算响铮铮的男子汉呢,您没有学过《礼》吧。是,这。焉得,哪能。为,算。《礼》,周代关于礼仪制度的规定,即《礼》经,六经之一,后世为《礼记》。
④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男子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母亲训导她。之,分别放在“丈夫“”女子”与“冠”“嫁”这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各自短语的独立性。冠,名词作动词,加冠,行加冠礼。命,训导。《广韵》:命,教也,道(dǎo)也。嫁,出嫁。
⑤往送之门戒之曰:离开父母家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往,去,离开母家。之,代词,指出嫁的女儿。戒,告诫。
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离开我们到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先生。之,去,到。女家,你家,女儿出嫁建立新家。女,同“汝”,你。戒,告诫自己小心谨慎。夫子,自己的男人。称“夫子”是对女儿所嫁男人的敬重。
⑦——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当作正理儿的是为人妇遵循的原则。破折号起到了连接事例与事理,明确此话本意的作用,相当于“这说的是”。本句为判断句。以……为……,把……当作……。顺,顺从。正,正理儿。妾妇,为人妇。妾,从女也。道,遵守的规矩。
⑧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像住在天下仁厚宽广的宅子里怀有宽厚的仁心,就像坐在天下正中的座位上确立适中的礼法,就像走在天下广阔的道路上弘扬正直的道义。这是三个比喻句。居天下之广居,《尽心上33仁义而已矣》有“居仁由义”之说,《公孙丑上7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离娄上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有“仁人之安宅也”之说。第一个“居”,处(chǔ),怀有,秉持,安守。广居,宽大的住所,这里比喻“仁”。立天下之正位,《论语·泰伯》有“立于礼”之说。立,就位,确立。正位,正统居中的地位,这里比喻“礼”。行天下之大道,上文提到了“居仁由义”,另《离娄上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也有“义人之正路也”之说。行,走,实行。大道,广阔的道路,这里比喻“义”。
⑨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实现志愿就跟人民共同沿这条道走,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行走在这条道上。得志,实现志愿。与,跟……共同……。由,经由,遵从,沿……走。独,独自。
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迷乱心智,贫贱不能改变操守,威武不能征服意志。淫,使……迷惑,侵蚀。移,迁移,改变。威武,权威和武力胁迫。屈,使……屈服,征服。
⑪——此之谓大丈夫:——这才叫响铮铮的男子汉。破折号起概括归纳得出结论的作用,相当于“做到以上这些”。
6.2[解读与点评]
面对景春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之说,孟子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的反问做了否定的回答。以下孟子就是从《礼》的角度重点回答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响铮铮的男子汉。
孟子应对景春之说实际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层说什么是妾妇之道,一层说什么是男子汉大丈夫之道。
孟子从《礼》对女子和男子规范说起:“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先简要归纳了《礼》对女子要求,“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也就是说“夫唱妇随”是“妾妇之道”,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像女人一样一味地无原则顺从呢!
《礼》是怎样对男子汉“大丈夫”要求的呢?
就像住在天下宽广的宅子里怀有宽厚的仁心,就像坐在天下正中的座位上确立适中的礼法,就像走在天下广阔的道路上弘扬正直的道义。这三个比喻意在说明,真正的响铮铮男子汉应该有仁心、守礼法、捍卫道义。这实际就是大丈夫立志的原则。公孙衍、张仪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显然不具备有仁心、守礼法、捍卫道义的属性。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真正的男子汉要有远大的有利于国家人民的政治抱负,当条件允许可以实现抱负就跟人民共同沿这条道走,当条件不具备,不能实现政治抱负就自己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独自坚守在这条道上。显然公孙衍、张仪的抱负并不是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而只是为一己私利。
面对确定的目标,真正的男子汉要有定力,有操守,有意志,富贵不能迷乱心智,贫贱不能改变操守,威武不能征服意志。公孙衍、张仪恰恰是受不了贫贱,为富贵所迷才游说挑唆诸侯,人为制造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局面。
在与景春交谈中,孟子并未否定妾妇之道。孟子实际的意思是说女人有女人之道,男子汉大丈夫有男子汉大丈夫之道。“妾妇之道”是持家相夫之道,男子汉大丈夫之道是报国爱民之道。“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公孙衍、张仪行的是妇人之道;而大丈夫之道是以有利于国家人民的“志”来定位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的“此”所指,不仅包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包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包括“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称道的“大丈夫”的气概正是孟子善养的“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2我四十不动心》)。
这里必须谈一谈孟子以及儒家是不是重男轻女。重男轻女是父系社会的产物。应该承认男女在体力、能力上是有一些差别的:有些事男人能做,女人做不了;有些事女人能做,男人做不了:在孔子、孟子之前,从统治阶级到普通民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而且已经确定女人处在服从地位。就连尧还把两个女儿同时嫁给舜呢。中国古代,只有男性才能接受正规教育,女性只能接受母亲的教育,极个别官宧家庭的女性才有机会接受私塾教育,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帝制结束。今天来看,这实际是男女不平等,但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却是正常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