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

铜陵与枞阳,虽然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但自古以来就同属一地,就是地地道道的一家人。

请先看两地志书上的记载:

01 《枞阳县志》第二节建置沿革记载

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属扬州之域;

商(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属楚。

02 《铜陵县志》中的建置沿革中记载

夏,属扬州;

《禹贡》“淮海惟扬州”,铜地属古扬之东境;

商,仍夏;

周,仍夏、商;

战国,属楚。

从以上两地的史料上看,两地的归属出奇地一致。由此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铜陵和枞阳两地就已经是“一家人”了。

再往下看:铜陵县境内有座铜官山,枞阳县境内有座旗山。这两座山之间的关联更是铜、枞两地自古就是一家人的有力证据:“功莫大于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为巩固皇权,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史料记载,他曾数十次地巡视大江两岸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视察了铜陵地区,看到了铜官山下采铜冶铜的壮观场面,做出了“设置铜官府,命名铜官山,管理铜官山周围的采铜炼铜的事项”伟大的决定。

事隔三年后,也就是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又巡视长江来到了枞阳县的大地,并登上了屹立在枞阳县大江边的旗山,他龙颜大悦,挽弓射蛟,又诗兴大发,作出了《郊祀歌·赤蛟》诗歌一首(后人改称《盛唐枞阳之歌》),还做出了设置枞阳县的决定。

汉武帝刘彻在短短的三年之内,便为一江之隔的铜陵、枞阳两地命名了地名,且在安徽全省来说再也没有为其它的地方命名地名。这就是铜陵、枞阳两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经过了几千年的若干次区划,这大江两岸面对面,手拉手的两个县曾多次被分开,后来又多次被划到了一起。

我们还是打开两本县志来看看吧:

01 《枞阳县志》记载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属安庆道;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属安庆行政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2月24日,属安庆专署;

1955年7月起先后属安庆专署、安庆地区。

02 《铜陵县志》记载

1952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政府决定,将铜陵县划属安庆行政专署;

1959年4月3日,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政府决定,恢复铜陵县建置(在这之前经国务院批准,曾将铜陵县建置拆消),仍归安庆地区;

1964年至1971年,又是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政府决定:铜陵仍旧属安庆。

从以上记载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几千年的古时,还是在几十年前的现代,铜陵县和枞阳县两地都同属一地,就是地地道道的一家人!

铜陵与枞阳两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不光是两县的县志上有着清楚明白的记载,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一些典藏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中国桥梁史》一书中记载着一篇“建浮桥、渡兵马、平南唐”的故事: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1)

说的是早在北宋初年(公元960年),当时的南唐与北宋两大政权隔江而治,北宋想平掉南唐建立一个南北统一的政权,无奈因万里长江这一天然的屏障而无法实现。池州有一书生,名叫:樊若水,才学渊博,这一年正逢科考,因为无金钱银两贿赂考官而名落孙山;在此以前,樊若水还曾向南唐的朝廷敬献过一些治理国家的计策,不但没有受到赏识与认可,反而还遭受到了不白之冤。于是樊若水决定反戈一击,投靠北宋。

在投奔北宋之前,他趁着一个天气睛好、风平浪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带着用丝线制成的细绳,划着小船由江南岸的羊山矶处下水,划到对岸,用丝绳丈量出了此处江面的宽度为六百丈。樊若水带着这一重要的情报渡江投奔了北宋,北宋的皇帝赵匡胤依据樊若水提供的这一重要的军事情报,在长江上建起了一座浮桥,几十万兵马一举渡过了长江天险,为踏平南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一段历史的奇迹。

这座浮桥一头在铜陵县的羊山矶,另一头就在枞阳县老洲乡的一个无名的小村子。这个小村子因为是樊若水量江登岸以及北宋建浮桥的北岸桥头处,后来便被人们称之为:六百丈。这个地名至今还在使用,在距六百丈上游约三十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将军山的地方,据说就是皇帝赵匡胤当年率兵南下驻扎的地方。

这座建在铜陵与枞阳两县的长江之上的浮桥,被称之为我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永久地载入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史册。

樊若水的量江,记录的江面宽度为六百丈(约为2000米),为此段江面的最窄处,是最适合造桥的地方。

到了明朝时,樊若水的量江故事被铜陵本地的大文豪、戏剧作家佘翘先生写入剧本《量江记》,受到人们的喜爱,久演不衰。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2)

这个故事,又成为铜陵与枞阳两地自古就是一家人的有力铁证。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又是铜陵和枞阳两地人民联手,还是在江南的羊山矶与江北的六百丈的那个地方,经过了六年时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96年的12月26日,又建起了一座号称为“八百里皖江第一桥”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铜陵、枞阳两地的人民,为这座大桥的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六百丈的百姓们更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上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谅解、配合与帮助,才使得大桥得以顺利地进行,胜利地完工。

大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两地百姓的交通往来,更促进了两地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老洲乡及时地调整了建设规划,将老洲乡的重点移至大桥的北岸桥头处,新建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具有交通、物流、餐饮、商品集散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镇,也为了雄伟壮丽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3)

现在还是在羊山矶至六百丈的那个地方,距铜陵公路长江大桥上游720米处,铜陵的第三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又动工兴建,三年内将建成通车,又将给铜陵和枞阳的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福音。

大家都知道,铜陵有个千年古镇——大通。明、清时期有人口达八万之众,商店字号约千余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三十六大行,七十二小行,行行俱全。被称之为安徽的四大名镇(安庆、芜湖、蚌埠、大通)之一,又有“皖南小上海”之美称。

坐落在八百里皖江的铜陵大通对江的和悦洲,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四面环水,是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经千年泥沙沉淀而隆起的江心绿洲,犹如一大一小两片荷叶飘浮在江面上,古名为荷叶洲。 关于荷叶洲的来历,在铜陵与枞阳阳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新罗国太子金乔觉,(也就是现在九华山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在他刚过二十岁时偷出家门,在寻找理想的仙山圣地。金乔觉从桐城县白荡湖边的藕山(后来归属枞阳县至今)前往九华山,不慎踩断了一根藕叶梗,旋即被激流冲走,漂零到大通江面就扎下了根,渐渐长出一块绿色沙洲,因为此沙洲形似一片荷叶,人们便取其名为:荷叶洲。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4)

荷叶洲最初为一片苇草丛生、野禽栖息的荒洲。最初是枞阳地区老洲、桂家坝一带的老百姓们发现了这块“新大陆”,他们陆续地来到这块绿洲上,经过数代拓荒者的辛勤耕作,到了唐宋时期,洲上人烟辐辏,且颇具城镇规模了。据该洲出土的顺治年间的《福德祠碑记》所考,唐朝初期就已形成了自然村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在这块绿洲上生产、生活,和颜悦色,和睦相处,到了明、清时期便将“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了。

这段故事的前半段只是个民间传说,但后半段足以说明大通镇的热闹繁华与一江之隔的枞阳紧密地关联。可以说大通镇上的平民百姓有一半以上的都是枞阳过来的人。从现在大通镇与老洲、桂家坝一带的方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们在大通建镇初期(大通镇始建于宋神宗末年,即:公元1075年)就从枞阳来到了大通小镇上,千余年来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末清初时期是大通镇上最热闹繁华时期,镇上的“三大木行”“四大茶庄” “八大帮会”“十大饭店酒楼”,还有“十八大名厨苞手”“四十八家鱼行” ,哪一个行当里面没有枞阳人的组成?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5)

就拿当年大通的鱼市来说吧:大通的鱼市,除了铜陵的渔民捕自于大通附近的鹊江、慈塘湖,青通河中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枞阳县的鱼民们捕自于枞阳县的白荡湖,陈瑶湖和枫沙湖。据史料记载:当年在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中以打鱼为生的有数百上千人之多,每天进入到大通鱼市上交易的鱼鲜达到上千石,占大通鱼市的半壁江山,各类鲜鱼、活虾、螃蟹应有尽有。各种鱼鲜又有“三鲜”“四鲜”“六鲜”和“八鲜”之说,以致呈现出“鱼鲜压断大通街”的惊人场面。大通镇上的四十多家鱼行中有大约一半以上的都是枞阳人开办的,他们在大通都有固定的门点、加工场所、船只和熟练的工人,所进的鱼鲜都一一地分门别类,加冰包装,运往外地销售。他们所经销的鱼鲜产品,尽管都是由枞阳人捕捞于枞阳大地的水面,但一律以“铜陵大通江鲜”的名义对外销售。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省的徽州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黄山市,有一种叫“臭鳜鱼”的菜非常有名。最早的时候就是用“铜陵大通江鲜”中的鳜鱼制作而成的。在清朝的时候,我省除了“安、芜、蚌、大”四大名镇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也是非常的热闹繁华,那就是安徽的南大门——屯溪小镇。我省的竹、木、柴、炭,瓷器,还有山货等资源都是由屯溪这个小镇运往江、淅、闽、赣等地。那些地方的丝绸、茶叶还有日用商品也都是由屯溪运到我省的。所以屯溪这个地方也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6)

商客多了餐饮业自然地也就相应地发展起来了。因为屯溪小镇座落在皖南山区里面,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山珍和蔬菜,也有从沿海一带运进的海鲜产品,但缺少的就是江鲜产品。当时,在大通镇上经营鱼市的大多都是枞阳人,于是精明的枞阳人便将眼光瞄准了皖南山区的屯溪小镇,他们便成群结队地由大通运去了大通的江鲜中鳜鱼,因鳜鱼属江鲜中的珍稀品种,后来人们便称之:贵鱼和桂鱼。

那时候,由于陆路上交通很不发达,更无车马运送,运送江鲜产品只有靠人挑肩扛。由于路途遥远,从大通出发到屯溪小镇一般要走上五、六乃至七、八天的时间。运送江鲜产品,如果是在冷天还好,七、八天之内还不会变质,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可就不行了。为了使江鲜不致于在半路上变质,聪明的枞阳鱼贩子们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每天都往装鱼的木桶中撒一些盐或是喷上一些盐水,然后将桶中之鱼翻一下身,再用石头压起来,上面再放上一些松树的枝条或是松树的果子,以改善鱼变质的气味。这些办法虽然能延缓江鲜的变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待这些江鲜运到屯溪小镇时,鱼还是有些微微发臭。屯溪各大饭馆、酒店里的大厨们看到这些江鱼虽然有些发臭,但经过了水一清洗,其鱼鳞还是雪白整齐的,鱼腮还是鲜红鲜红的,于是这些聪明的大厨们便将计就计,用生姜,蒜籽等各种佐料精心烹调,便烹制出了风味别具一格的臭鳜鱼来。久而久之,这道菜便成了安徽的一道名菜了。现在就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饭店里都能品尝到这道名菜;还的就是现在饭馆、酒店里都有的松鼠鱼,也是那些聪明的大厨们看到松果的形状而创造出来的菜肴。这些都是大通江鲜的功劳,换言之,这就是铜陵、枞阳,当然还有屯溪小镇三地人的聪明结晶。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7)

大家还都知道枞阳县有个地名叫:桂家坝;铜陵有个大湖叫:桂家湖。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是大通的鱼市最鼎盛的时期,大通镇上的由枞阳桂家坝人桂来平和他的内弟杜春虎两人合伙开办的“桂家鱼行”生意做得非常地红火。他们为了扩大经营,便出资买下了在铜陵县牯牛岭下的一个面积约为1400余亩的大湖,专门用来养鳜鱼,所产的鳜鱼就是送往皖南山区的屯溪小镇的。因为这个大湖系桂姓人家所有,后来这个大湖便被人们称之为“桂家湖”了。现在,在桂家湖的四周居住的桂姓和杜姓的人家最多,那都是桂来平和杜春虎的后世子孙。

再来说说大通镇上的“八大商会”,又称:八大帮会。这些商会或是帮会,都是以各不同的地域在大通镇上经商的人群组成的一种民间体团,其目的就是为了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其中就有一个:六邑帮。原称皖江公所。就是由安庆地区的六个县(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在大通的经商人群组成的,抗日胜利后“枞阳帮”加入进来,后又改名为七邑帮。虽然枞阳帮是最后加入进来的,可他们人数最多,资金也较为雄厚,势力也最大,因为他们距大通最近,以捕鱼、贩鱼者为最多,其余大多数则是船民、码头工人、商贩、菜农、餐饮业和手工业者等组成。抗日胜利后,由于兴办商店多,船帮阵容大,其人力财力发展到为各帮之冠。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8)

我们现在再来说说铜陵与枞阳两地的佛教之间的交往。大通镇的佛教起源于九华山的兴起,金乔觉在九华山上寻求佛法修成正果成为“地藏王菩萨”,让九华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而名闻天下。当时因为大通镇地处黄金水道的长江边,又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商贸小镇,由五湖四海乃至东南亚一带前往九华山朝拜的游人香客便由水路来到大通,再由大通的青通河乘小船前往九华山。九华山为了方便游人香客的朝拜,便在大通镇的青通河边建造了“大士阁”庙宇,并定名为:“九华山的一天门”。从那以后枞阳县的佛教便跟随兴盛了起来,先后建起了约有十多家左右的庙宇,从皖中、皖北地区前往九华朝拜的游人香客便从枞阳的庙宇中集中、中转,这些庙宇里组织朝圣的游人香客都是以“百子会”或是“双百会”的形式,他们在枞阳的老洲头或是桂家坝等码头包船来到大通的“九华山的一天门”“ 挂单报到”,然后由“大士阁”门前的青通河乘小船前往九华山。

从枞阳中转经大通前往九华山的游人香客,每天都是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天达到上千余人,他们在九华山朝拜结束后再按原路回到“大士阁”“拆单”后再乘渡船返回枞阳。两地佛教之间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地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对两地的经贸及市场的繁荣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铜陵枞阳风俗(铜陵与枞阳自古就是一家人)(9)

最后我再来说说后来(枞阳划归铜陵之前)铜陵与枞阳阳两地的交往:

在枞阳县的横埠区的狮形山下,有一座已开采了几十年的现代化矿山——井边铜矿。那是在新中国刚解放不久的1956年,由铜官山矿务局(即现在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的前身)投资设计建设的。这个矿山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筹建,于1958年底正式建成投产,日出产含铜量0.3%的高品位铜矿石250吨至400吨,经过了21年的生产,其铜矿储量已基本采尽,于1978年交给当地政府;现在这座矿山经过了重新勘探,又发现了新的矿床,重新又恢复它的勃勃生机。

这座矿山的建设和移交,也是铜陵、枞阳两地交往的历史见证,对两地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铜陵、枞阳两地的交流、交往越来越频繁,如铜陵市郊区灰河乡就在枞阳县的境内,还有后来交由铜陵管辖的原属枞阳县管辖的普济圩农场等等,说起来那就太多太多了,由于篇幅的关系,就不一一地述说了。

铜陵与枞阳两地,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6年的元月4日起合并成为一地,又成为一家人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铜陵与枞阳两地的人民一定还会继承原有的光荣传统,一如既往地努力奋斗,一定会将一个崭新的,包括枞阳县在内的大铜陵建设地更加美丽!

作者:俞俊年

图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