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

芳芳是一个有着二宝的妈妈了,原本她总想着两个孩子能够一起有个伴,互相陪伴着成长。起先一切的发展都是不错的,孩子天性爱玩,特别是喜欢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一起玩耍。芳芳时常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出门玩,看着他俩手牵手,互相照顾一同玩耍的模样,芳芳很是欣慰。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1)

直到最近,芳芳发现两个孩子竟然开始对玩具产生了争执,他们时常为了一件玩具争得冷战好几天,甚至告诉对方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会伤心。芳芳觉得孩子开始变得自私了,只想着自己好玩不愿意将物品分享给别人,甚至还会向他人抢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但自己和孩子爸爸对人都很是大方,怎么自己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自私”呢?这让芳芳很是伤心与烦恼。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2)

听了芳芳的抱怨,我告诉她这不是孩子自私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了。而其中“前因果思维”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自我意识”对他们又有什么影响

“自我意识”简单的说就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认知。其是一个人认识外界的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

就孩子而言,他们年纪尚浅,不谙世事。但他们最先开始发展的就是“自我意识”。但由于发展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发展就能够达到最终状态,这其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3)

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那么他就很难做到对自己与外界的准确区别。“自我意识”的发展就能够帮助一个人塑造自己的性格,发展一个人的三观,对外界有更深刻地理解。就像孩子,他们就是步入世界的新手,他们的自我意识刚开始萌发,以至于他们无法将自己与外界形成明确的分界线,常常发生将外界事物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认知。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4)

什么是“前因果思维”?

这个思维是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其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一般处于2到7岁。特点是,将前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各种感知动作模式开始内化形成表象,儿童可借助表象进行思考。而后语言开始出现和发展,孩子们就可以用语言符号来代表外界事物,并使思维从动作中分离出来,大大地增强儿童认知的能力及范围,同时也为孩子与他人交往提供了手段。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5)

但是孩子的年纪还小大多只能够由具体形象来进行思考,难以明确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其他较复杂的因果关系,以至于他们会产生不正确的认知。

“前因果思维”是怎样的一个发展形势?

1. 第一阶段:儿童有意识出发,看待问题都以主观意识为主。他们会通过主观猜想,将一切事物的发展原因都变成神秘莫测,而不是正常的因果关系。他们还没认识到因果关系。

2. 第二阶段:儿童逐渐有了些许思考,不再只是主观臆测,以人为中心思考。事物发展原因逐渐变得不再神秘,即使不是正确的但也有了明确缘由。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6)

3. 第三阶段:在七八岁以后儿童开始对外界有了较明确的认知,他们开始变得能够根据客观事物寻找事物发展的原因,不再是主观臆测。

而这三个阶段明显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儿童有了成熟的思想。

那么孩子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认知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首先,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会将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来当做判断依据,随后在通过外界的刺激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事物的因果关系。就像为什么孩子需要进入学校学习一样,一方面是降低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令孩子有更多的知识经验。他们经过老师的指导与家长平日的熏陶积攒知识经验,就能够对事物的发展缘由有一定的明确的认知。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7)

其次,“情境性”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

在家中经常能看到孩子会自己玩“过家家”,这个游戏中孩子经常会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自我行动。孩子通过进行一些角色扮演以及情景训练能够帮助孩子做到换位思考,这对孩子的自我认知训练以及了解事物因果关系有较大的帮助。他们能够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内心世界,思考对立的问题,对孩子的“前因果思维”认知训练具有一定帮助。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做好自己(自我)(8)

结语:

孩子“自我”并非自私,家长需要正确了解到其中缘由,帮助孩子的“前因果思维”得到更大的提升与发展,构建孩子与外界的认知边界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