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1)

来源:王智远 ID:Z201440

以往过节,看到许多朋友通过阅读、培训课程,等方式来提升自己,我非常欣慰;可是,还有部分人想玩觉得浪费时间,停下来去学习又无法静下来,真的很纠结。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准确来说,属于双重趋避式冲突(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也就是,同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目标在心理发生了争执。

鉴于每个目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备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就会造成左顾右盼,难以决策的状态,长时间囤积在心中,还会严重损耗。

就好像,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A单位钱少离家近,B单位钱多离家远,就有可能举棋不定,所以学习和玩同样,你觉得“玩”没有成长,“学”又太干燥”,所以才会烦躁不堪。

讲真的,欲望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就谈不上任何生产力和创造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保障。

所以,想要通过控制大脑生产更多内啡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是走不通的;怎么办,有没有即玩又能学,即学又能玩的事情?

可能,看剧应该属于最佳解决办法之一。

不仅富有哲理性、还能在心智思维、商业认识方面有所帮助,这7部剧我都看过,每天一部,边躺平边充电,也许是不错选择,要不试试看?

1.身份的焦虑(2004年)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2)

《英·身份的焦虑 Status Anxiety (2004)》

早些年,工作时我非常胆怯。总是思考“发朋友圈要不要屏蔽领导、写公众号老板看到,会不会说我做副业”。

甚至,有时候出去买衣服,因为多试几次怕导购背后唠叨,即便不是太合身,还是会挑一件把它买下来。

是不是过于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开始以为只有我这样,后来发现多半人都有;可以说,当今社会我们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一味地讨好别人,就常常忽略自我感受。

这部剧追完后,解决我诸多疑惑,也不在像从前那样“委屈求全”,后来我又按捺不住把“书”也读完了,并且时不时翻阅。

到底什么是身份的焦虑?

编剧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认为,每个人对自己心中比较自恋的那部分,都会不好意思,因此,我们就会想尽办法隐藏自恋的心态,事实上,自恋很正常,我们渴望别人对自我有好印象,并且表示敬重。

谦虚是一种求生本身,但是,内心深处,我们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常常就会顾虑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甚至顾虑自己在别人眼中,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典型特征有,依赖权贵、钻营投机、为了脸面过度消费等,最终造成回家后,晚上辗转难眠。

这部纪录片,是一种自我探索。

一共三集,整体下来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主题,①金钱(Money)、②注意力(Attention)、③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每个人都有探索的方式,不管是追逐金钱,以完成身份的确立、还是寻求关注成为重要人物,或者通过文字写作,寻求精神的自我满足,本质都是尝试找到一个生态位,一个安身立命的归宿。

实际上,手段并不重要。

真正关键是,对自身要有清醒觉知,对自我要有足够坚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且坚定不移的地走下去。

这部剧目前被改编成各种音频和视频,优酷视频有一档付费文化节目的解读,做得不错,但核心意思基本都差不多。

看(听)完每个人感触不同,但我认为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最后,让我们想下,死后会留下什么东西还是挺有意义价值,总之,不要让别人来告诉你该如何生活,问你自己。

2.举起手来(2003年)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3)

《中·举起手来 冯小宁 (2004)》

作为一部20年前的电影,直到今天,在豆瓣仍有7.2超高评分,被央视在关键节日反复播出,放在现在应该有10亿票房。

第一次看在很小的时候,依稀记得,当年买DVD碟片,一家人春节时围观“电视机”前,正是这部剧,让我们一顿饭吃近两个小时。

为什么?

因为它很搞笑,以至于吃饭能喷出来那种,并且那种笑非“尬演、恶搞”蹭流量,而是将场景、桥段链接得非常丝滑。

当然,如果非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评价,可能有点侮辱历史,但,站在娱乐角度,冯小宁导演的这部剧无疑非常成功。

影片主要讲什么内容呢?

开篇用一位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女大学生,引出姥爷那一辈的经典故事。

紧接着,阐述上学时,学校经常有鬼子来抓爱国学生,被抓走的学生大多没有回来过,一天,姥姥被鬼子盯上,慌乱之中,钻进大木箱被日本鬼子抬上了列车。

出站驶入山区时,列车遭到游击队员袭击,队长将大木箱子交给一个赶着驴车回村的农夫(郭达饰),不想就遇到一队鬼子兵,巧妙地骗过搜查,农夫却被强令带路进入石桥村。

然后,村里男女老少都加入解救队伍中。

不仅如此,村里埋设各种地雷、老奶奶喂养的大公鸡、农夫拉车的驴等元素让鬼子出尽洋相,尤其是主演“罗圈腿士兵”(潘长江 饰),经过各种周旋,最终,姥姥和农夫配合游击队员,全歼鬼子的小分队的故事。

如果站在影评人角度看,我认为该剧存在④个层次:

①表象畅快淋漓与日本鬼子较量,②各种越品越有味的黑色幽默,③年代现实中的诙谐映射,④故事背后所想表达的本质意义(戏谑战争来反省、抵制战争)

综上,该剧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搞笑担当),老演员阵容强大,不俗不腻,虽没有传统战争片的宏伟场面,但绝对能释放你的内啡肽。

3.智能陷阱(2020年)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4)

《美·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2020)》

能看到这篇文章,你在“刷手机”。

没错,这部剧和手机、智能相关,如果要是评级,我认为它是2020年最佳年度恐怖片, 它的恐怖并非像“电锯惊魂”视觉、感觉效果那样,而是“认知恐怖”。

为什么呢?

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Jeff Orlowski)用94分钟时间,围绕 “我们下一代会被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模型所控制” ,作为中心论点展开。

这场游戏开始时间大概在2010年,面对大多数时候以“免费面目示人”的互联网,我们却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免费从来就不是商业模式,广告才是。

有人会说“广告无所谓,看到划走就是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本剧剖析”免费“背后的真相,在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下,每个公司都在研究如何夺取你的注意力(attention),这样才能卖一个更好的价格。

然而,为达到这种目的,互联网巨头不惜一切代价研究上瘾机制,诱导人们产生依赖,不信,你想想是否有这种情况呢?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摸手机”,甚至,上厕所时都离不开。

这部片有价值地方在于,它并非夸张地寻找演员去“演出效果”,而是采访脸书、谷歌、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前工程师们,他们就是负责如何让人们上瘾的,从他们口中真实的说出来,更有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把无形算法比作成一个个人,我们在被“3个人”服务着,工作的内容有点像《黑客帝国》的Matrix。

第一个人监视你喜欢看的内容,并且基于停留时间判断下一条给你推荐什么;第二个人看到你对某个运动感兴趣时,立马在恰当的时机推送一则广告给你,增加下单概率;第三个人在你很久没打开APP时候,采用召回策略,定期弹窗,提醒你要看什么。

是不是很惊讶?

我当时看到这里,立马做出一个动作,打开【设置】-【通知】-【APP】-【允许通知】全部关掉。

除此外,该剧里面也有诸多新传理论,比如受众商品论、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媒介情景论、六度分离理论等,当然,我写的可能比较浅薄,里面每一句对话都值得深思。

就像剧中所述,你在社交媒体上,越是刻意营造某个角色,这个角色就离“本真自我”越远,这样的分裂极其产生精神折磨。

在推特上搜索该电影的名字,你就会看到“一定要看、一定要看”的标签,分享热情不亚于传教的信徒们。

还有人把这部剧跟“开眼看世界”放在一起形容,总之,非常有价值,不管是小朋友、青少年、甚至老年人都值得一看。

4.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021年)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5)

《中·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021年)》

6集连续剧,中国首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的纪录片。

观看过程当中五味杂陈,并非给我带来不好的心理体验,而是“共情能力”让我觉得人太脆弱,脆弱的地方,不仅是会患病。

还表现在我们决定要面对一些苦难时,仍旧要小心翼翼地挑一些温柔的话、对身边的人说,照顾着他们。

那么,该片主要讲什么?

第一集讲述青少年抑郁群体的问题,“子烨”初中时,在父母不理解那段时间里,有过自伤的念头,由于传统观念太可怕,受困抑郁情绪两年后,用尽全力,父母才接受她生病的事实。

第二集讲中年,摄影师张楠高中、大学相继遭受抑郁,病情好转后,决定将该疾病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帮助更多人走出的故事。

第三集讲年长的一辈,他们生活多多少少都被抑郁疾病打乱,甚至完全偏离幸福的模样。当人身体机能慢慢衰弱,抑郁疾病和老年疾病纠缠在一起,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该如何有效缓解。

第四集聚焦在“内心层面”,主人公乙辰,来到他当初住院的精神专科医院,打算捡空药盒,搭建一个药盒人,纠正对精神类药物的偏见。

张进觉得抑郁的本质,是一种对于耗竭的一种自我调整;一直备受抑郁困扰的丘吉尔说过,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他不放的故事。

另外两集剧情也非常精彩,留给你进一步探索,这当中,我也学到许多知识,比如:

提到要时刻关注“女性体内激素的变化”,尤其是产后,不仅要面临昼夜不分养育孩子,也要担心日后是否能正常工作。

还有,人们总是把“想太多”、“矫情”、“懒”这样的标签贴在别人身上,或者自己是被贴标签的人。

这造成,真正内心产生矛盾时,很容易呼救无声,求助无门,在关键时刻,失去家庭的支持。

总之,世界上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免疫力,一部非常不错的纪录片,一方面可以自己建立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当身边的人,有不同信号发出时也能及时警觉。

5.富哥哥,穷弟弟 (2016年)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6)

《英·富哥哥,穷弟弟 (2016年)》

很多人说,我要是有钱就好了,那样可以买许多喜欢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也有人说,农村真好,我出生的环境如此优美,过着田园生活,那该多幸福。

没错,境遇决定我们过怎么样一生。

但是,在没有实现之间,我们往往会带有偏见,如同,我们看到一个人优秀时,觉得是他有不错的父母,我们觉得一个人失败时,也会默认归属到家境中。

然而,出生贫寒通过不懈学习、努力最终也有大富大贵的人,出生贵族也有家业败光的人,所以,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换言之,后天努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的高度。

这部剧剧情和上述相似,主要讲什么?

一对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成年后却过起“天上地下”的生活,哥哥21岁开始赚到第一桶金,后来成为金融服务业企业家,动物爱好者,有三个上流社会居住所,有专养的5匹马,尽情享有艺术追求。

弟弟20岁辍学,做过房地产经纪人,哈希软糖销售员,木偶戏演员,咖啡师,老师,修理工,去国瓦拉纳西见识所谓的湿婆神,自费(哥哥出钱)出书, 目前是泥水工,居住在一个没有浴室没有厕所的旅行车上。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三分热度。

兄弟俩小时候,都吃着差不多的食物,穿着差不多的衣服,上着差不多的学校,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大卫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宠爱。

两人的人生分水岭就因为“宠爱”所导致,哥哥创业风生水起时,弟弟没考上大学,他跑到修理厂做一段时间学徒,但没能坚持下来。

为到哥哥所在的城市“见世面”,他还放弃工厂的转正考核,然后一路和本可拥有的稳定生活彻底告别。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失败者心理(Loser psychology)”用来形容弟弟,我认为最佳不过。

理论上来说,“失败者心理”又指“失败者愤怒”,是源于失败者,对自身失败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

但因为,失败者总无条件原谅自己,因此这种自卑和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调节下,一开始就避开自我检讨,转嫁到他人身上。

该影片中,有诸多细节能折射到我们工作中,比如,兄弟俩过去十年中3个不同特点:①夸夸其谈还是脚踏实地,②环境与文化圈的影响如何面对,③到底是兼听则明,还是偏听则暗

把一些掩盖解刨答案,留给你来回答。

网友们更是感叹,一贫一富兄弟俩区别,是一个生动缩影,展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复杂议题,但是种种差距背后,个人因素的力量不可小觑。

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2014年)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7)

《英·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2014年)》

“极简生活”成为中产阶级挂在嘴边的高频词。

作为生活极简,大家一般从物品的“断和舍”开始,进而扩展到消费、饮食、运动、睡眠、乃至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各方面,最终达到摆脱执念的“离”的目的。

但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不论你怎么极简,始终逃离不了“消费的陷阱”。

比如:

逛社交媒体时,偶然之间就被种草,短视频直播间,最终也会因为“秀场”氛围太足,抢一堆可有可无的东西,追寻到本质,终究是我们对“消费整体”的认识不足。

这部剧,正是对“消费认知”的重塑,为什么要看?

导演把“我们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作为背景,阐述,被消费主义主宰的世界,更多商品,是为我们这些无节制消费的人精心设计的陷阱。

而其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制造出无法满足的欲望,即“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进行展开”。

那该剧主要讲什么?

整个短片分为3集,豆瓣评分8.8,第一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伦敦暴动,计划报废、斯隆哲学、淘汰观念、自由市场理论,让市场从竞争消费阶段到一次性消费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讲述优秀的广告商与营销专家都深谙人类行为动机,即“高级心理学”,商家们利用消费者恐惧、焦虑心理,为我们制造矛盾,并给出解决方案。如除菌肥皂、维他命水、抗衰等等。

第三阶段,讲述“是谁在引导我们消费”。

分别从儿童市场和成年市场入手,为进入儿童市场,商家们选择绕过成年人,通过电视为媒介,向儿童销售商品,像“变形金刚”、“星球大战”IP剧疯狂的制造玩具,成为最好的代表。

成年人市场更头疼,他们会想很多,有自制力,为解决此类问题,商家们通过漫展、游戏、信用卡催生消费欲,同时借助各种上瘾模型来激发消费欲望。

总之,该纪录片看完后让我重新思考“消费这件事”,以及营销者,暗藏背后对人们“消费心理学的掌控”,如果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你就会被别人控制。

7.人生七年 (1964年)

暑假必追的80部剧(7部剧国庆躺)(8)

《英·人生七年 (1964年)》

我曾经写过一段随手笔记,意思是:

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概需要七年,学好一个领域大概需要七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七年为周期,我们可以活很多辈子。

七是个有趣的数字,一周有七天,北斗有七星,人也有七窍,地球有七大洲肉眼可见彩虹有七色,当然还有种科学研究,人体大多数细胞大约7年更新一次。

从这个角度来看,七年等于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也在践行该理念,细算一下,目前拥有两份技能,一个关于说,一个关于写,不论社交、放大个人价值还是工作,所有一切都是这两者底层的支撑,其他均在上面发芽。

这一部人文剧,主要讲什么呢?

导演以七为单位,从1964年起,每隔7年都会采访十几个人,从他们七岁开始,在镜头前,问他们一些典型而尖锐的问题,从而每过七年记录下他们的人生片段。

随便举个剧中案例:

Bruce出生在中产家庭,虔诚的基督徒,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传教士帮助别人,后来发现自己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于是做了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导演问他,你曾经的梦想不是做一名传教士吗?他坦然道:我们会忘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觉得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帮助别人的理想,虽然出生于殷实的中产家庭,但是并没有走常规的人生道路,对金钱没有多少渴望。

到30岁左右,去孟加拉国支教,教当地的孩子学习数学,曾有人问他:你这么单纯,会不会受到别人的骗,比如感情欺骗。

他笑了笑,似乎也没有。在观众看来,他是一个纯粹到别人都不忍心骗他的人。

他还曾经帮助过流浪的李尔(Neil) ,Neil 是一个非常难相处的人,但是Bruce依然很有耐心,仍然和他相处的很好,这让 Neil 十分感激,觉得他是一个很忠诚的好朋友。

他35 岁后结婚,遇到妻子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他们是工作中认识的,有一次他们聊其他事,他突然问现在的妻子愿不愿意嫁给他,妻子回忆道,如果当时没有留神,那很可能就漏了。

妻子很能干,主持着家里的大小事,丈夫在感情上比较木讷,但是,他纯粹的秉性,让妻子十分踏实,觉得他是完全可以依赖的人,虽然生活中偶尔有一些小的争吵,但是总能够化解。

56 岁那年,导演问妻子,你觉得 Bruce 在和你交心方面,有进步吗?妻子支支吾吾之际,丈夫机灵的来了一句:听声音应该是没有。引得导演哈哈大笑,夫妻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

他自己认为自己能够幸福的一路走来,源于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但在我看来,这是他应得的福报。

当然,其他几名就没有这么好的一生,像Neil,电影里唯一一个滑落阶级的人,因为父母感情不好,14 岁性格突变,直到晚年还在流浪的生活,做着底层议员工作。

可以说,一部非常真实的片子,没有丝毫演戏成分。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伟大,并不只是证明导演的初衷,而在于通过时间的跨越,将那些容易被我们忘却的东西记录下来,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呈现出来,供我们思考,我要过什么样的一生。

总而言之:

物质生活的进步、财富的快速积累,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期望越来越高,《身份的焦虑(2004年)》可以让你, 正确看待自我。

《举起手来(2003年)》重温经典,缓解身心压力,捧腹大笑最佳首选。

Netflix的《智能陷阱(2020年)》让你趁早远离奶头乐效应(tittytainment),《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021)》清晰的认知到负面情绪反应,有时不容小窥。

《富哥哥,穷弟弟 (2016)》告诉我们,自律精进,勤奋务实,做事不好高骛远是成功的最基础条件。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2014)》告诉我们,巨头们,正在雇佣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日夜琢磨着,各种促销手段让你买单。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六岁看老”,《人生七年 Seven Up(1964)》用几十个人,一生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复杂的人生摆在面前,如果你真的想拥有什么,你就应该竭尽全力地去争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