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坚果不能买(这种坚果过年别买)
每逢春节,您家的茶几(餐桌)上一定会有这样一类美食;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味美可口,它就是您各位最爱的“坚果”。作为一类推崇大家经常吃的健康零食,“坚果”总是备受外界关注;这不就在前两天的一则新闻中,“坚果先生”又成为了主角;对于市面上流通较火的各种“网红坚果”,经过某电视台的检测,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含有二氧化硫和“霉菌超标”的问题;对于此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过年购买和食用坚果,您又该注意些什么?年根儿底下聊坚果,将“干货”分享给您。
坚果中使用“二氧化硫”,致癌、有毒、不合法?
经过某电视台对几款比较流行的网红坚果的检测,发现样品当中都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硫”,有些人以此认定“坚果中存在漂白物质,食用对身体有害”。其实,这样的结论完全“言过其实”。
“二氧化硫”的添加属于合法行为,在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中有明确的规定,二氧化硫可以作为“抗氧化剂、漂白剂、防腐剂”来使用添加。
“二氧化硫”本身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而不是各位所认为的“非法添加物”;二氧化硫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主要起到漂白作用和杀菌(防腐)作用,特别是在干果、调料粉、干蔬菜等食品的加工制作中,二氧化硫的处理是较为重要的“防腐措施”。
二氧化硫本身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将一些色素物质进行漂白,同时也可以抑制多酚物质的氧化褐变,从而就可以起到不错的护色作用;就像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主要是防止葡萄酒中的多酚物质氧化导致颜色变深,影响酒品风味。
说到根本,一般除了二氧化硫本身物质,在食品的加工生产中主要使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硫的化合物质,比如亚硫酸钠、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等物质;将这些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就可以释放出二氧化硫。
国标规定,这些能够释放出二氧化硫的化合物可以添加到坚果、干制水果蔬菜、面粉、果酒、果汁等25类食品当中。
除了这些能够释放出二氧化硫的化合物,有时也采用硫磺对一些食物进行熏蒸,比如说蘑菇、水果干等食品;硫磺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硫,从而同样会起到类似的作用。
当然,值得各位注意的是,无论是添加可以产生二氧化硫的化合物还是采用硫磺熏蒸,我们在衡量二氧化硫标准时并不是测定它的“添加量”,而是测定其“残留量”进行评判。换句话将,就算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很多(二氧化硫),只要在加工过程中大多转化为了其他物质,使得二氧化硫残留量合格,这也是合理的行为。
食品中存在二氧化硫,真的安全吗?
由于二氧化硫的添加量和效果成正比,所以很多不法商贩总是“超量添加使用”,以至于网络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二氧化硫有毒致病的言论。
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于二氧化硫制定出了比较严格的摄入量标准,其安全摄入限量是每日每公斤体重0.7毫克;举一个例子,对于体重为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摄入量不应该超过42毫克。换而言之,就算您每天都会摄入二氧化硫,只要不超过限制量,对于身体并不会有损伤;更何况,您怎能保证每天都会吃到较多的二氧化硫。另外,食品中存在的少量的二氧化硫和其衍生物,在进入人体之后一般会经过身体的代谢变成硫酸盐随尿液排出,并没有您想的那样严重(蓄积、致毒)。
言说于此,您应该明确:二氧化硫添加到某些食品当中本身合法,只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超过国标限量,其实并不会影响您的健康;建议您购买正规、大型、靠谱厂家生产的食品,它们生产的食品检验更加严格,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超标,二氧化硫残留量并不会过量,食用也就不会对身体产生威胁。
购买坚果,请您注意:
认准正规超市,购买知名、大型厂家生产的坚果:
厂家越知名(大型),生产售卖的坚果质量瑕疵将会更小;另外购买正规超市售卖的坚果,就算出现了质量问题也能更好的维权索赔;为了您能买到更放心的坚果,请您靠谱选择。
选择“原味坚果”,拒绝威胁:
无论是五香味坚果还是蜂蜜味坚果,再或是抹茶味坚果,这类“重口味”坚果大多高盐高糖,经常摄入会提升患各类慢病的危险系数。另外,有些不法商家甚至将已经发霉变质的坚果加以各种调味品进行“遮掩蒙混”,口味越重的坚果,其背后隐藏发霉变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建议您购买“原味坚果”。
购买坚果,建议不选择“煎炸”和“过度烤制”的产品;这类坚果营养物质会有部分流失,另外还会由于过度高温烹调产生有害物质。
“闭口坚果”更安全:
“开口坚果”在一定情况下更容易附着灰尘、杂质等有害物质;另外,坚果中本身富含脂肪物质,开口坚果更容易接触空气而氧化酸败。购买坚果,请您偏向“闭口坚果”。
选购袋装坚果,日期越近(距离购买时间)越好:
对于各种袋装坚果来说,请您认准日期,离您当日购买时间越近的产品,其安全风险越小,发霉变质的几率更低,请您科学购买。
坚果,过年必备食品(零食);“二氧化硫”没您想的那样可怕,“黄曲霉毒素”也能够科学避免;靠谱选购坚果,健康“品鉴”坚果;拒绝盲目选择、过量食用。开开心心吃坚果,快快乐乐过大年。
注:王思露原创文章,首发于《科普中国》,拒绝商业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清告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