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散文自选集文章大意(新书快睹冯骥才画室一洞天)

冯骥才先生曾在2020开年之际出版随笔集《书房一世界》,主动打开书房大门,请读者借由文字走进他的“心居”今年春天,冯骥才先生即将迎来八十岁生日,他又在一开年就推出新书《画室一洞天》,从书房走进画室“醒夜轩”,以一半的文学的自己,面对另一半的绘画的自己,并做一次文字的探询与记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冯骥才散文自选集文章大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冯骥才散文自选集文章大意(新书快睹冯骥才画室一洞天)

冯骥才散文自选集文章大意

冯骥才先生曾在2020开年之际出版随笔集《书房一世界》,主动打开书房大门,请读者借由文字走进他的“心居”。今年春天,冯骥才先生即将迎来八十岁生日,他又在一开年就推出新书《画室一洞天》,从书房走进画室“醒夜轩”,以一半的文学的自己,面对另一半的绘画的自己,并做一次文字的探询与记录。

《画室一洞天》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春节之后即将上市。在此分享冯骥才先生的自序《画室说》和全书首篇《醒夜轩》,供您先睹为快。

画 室 说

《画室一洞天》自 序

文 / 冯骥才

我称“书房一世界”,是说书房之大、之宽广、之丰厚幽邃、之深藏历史之重重,有如一个世界;我写了一本书远远未能将其穷尽。现在又说“画室一洞天”了,何谓洞天?洞天乃道家所说——神仙居住的地方也。这该是怎样一个地方?

我有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是以文字工作,此为书房;另一个空间是以丹青干活,此为画室。这两个空间的不同,不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是心灵分工的不同。我说过,写作于我,更多是对社会的责任方式;绘画于我,更多的个人心灵的表达与抒发。所以我分别称之为“一世界”与“一洞天”。

洞是藏身之处,私人空间,一己天地,隐秘安全。洞又是人类最早的家。我们的祖先是“山顶洞人”。家是温暖的,自由的,也是世界唯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神仙的洞天就更美妙了:洞天福地,山丽川明,仙乐神曲,异卉珍禽。而我的画室不正是有洞一样的私密,家一样的自由,神仙一样的神奇?何况里边还隐含着我个人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人生的轨迹以及过往的思考。只有自己闻得出画室里历史的气息,感受到自己活生生、一触即发的精神生命。

然而,我这一次不是为了作画才走进自己的画室,我是从书房进入画室。我要以一半的文学的自己,面对另一半的绘画的自己,并做一次文字的探询与记录。

自己写自己的好处是可以忠于自己,也更忠于读者。


醒 夜 轩

文 / 冯骥才

有的画家画室有名字,有的无斋号。古代画家的画室皆有斋号,有的画家还题写成匾额,悬挂于画室正面的墙上。这些斋号的来由多缘于一种雅兴或雅好,有的还蕴含着一个故事。比如,沈周的水云居、徐渭的青藤书屋、朱耷的驴屋、吴昌硕的缶庐等等。这些斋号,如果常被画家题在画上者,世人皆知;不常题于画上者,则只有自己知道。齐白石一生画室的斋号就像鲁迅的笔名一样,十分多,然而最常见于画上的是寄萍堂和借山吟馆。

齐白石还有一斋号很特别,叫作:甑屋。齐白石年幼家贫,可是自己爱好读书画画,祖母常常笑着说:画画不能煮了吃。后来长大卖画为生,渐渐成名,日子宽裕,“煮画”便不成问题,可惜祖母已不在人世了。回顾往事,有感于怀,便用了昔时煮饭用的“甑”字作为斋号。

这斋号里含着多少人生的感叹。

可是,现代画家与古代画家不同,画室不再用斋号。因何?是有意地区别古人,还是现代画家职业化了,画室成了工作间?抑或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性情,现代画家不再是文人?这确是应多想一想的问题。

在我熟悉的画家中,韩美林的画室最大。几乎像个大厂房。桌上堆着小山状的各种纸张,高高矮矮的颜料罐、墨汁、水罐以及大量的毛笔、钢笔、马克笔,还有一摞摞厚厚的硬皮的手稿本。画室侧面的大墙,上百平方米,挂满大大小小的近期新作。靠墙摆着各种新近创作的雕塑与陶艺等作品。对于这样一位一旦心血来潮就如脱缰野马一般的艺术家,他需要这样超大的画室。

在韩美林的画室交流艺术心得

我熟悉的另一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画室却极小。他生前居住在京南方庄一个单元房内,画室最多十平方米,与我青年时蜗居的斗室差不多。一张小方桌上堆着大盆小碟和水墨丹青,一张比单人床略大的画案上铺着墨迹斑斑的毛毡。然而,他这间小画室与韩美林的大画室却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没有任何装饰,不像传统文人总有些闲情逸致。他们的画室不是给别人看的,更像一个干活的车间——除去工具就是工作台。吴冠中和韩美林个子都矮,韩美林在画案前放一张扁扁的台子,作画时人站到台子上边;吴冠中则是把画案的四条腿锯下一截,将画案的高度降下来。这样的画室不再是享受的地方,还需要斋号吗?

吴冠中的画室

我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便由绘画“转战”文学。画室变为书房。原先的斋号也就弃而不用。直到后来做文化遗产抢救,为筹经费,重拾旧业,操笔作画,也回到久别又温馨的丹青生活里。每每在画上落款题跋时,总要写个斋号。先前的斋号有些过时,不好再用,应当取个怎样的名字才更适合自己?

那时,白天奔波于山川大地与田野之间,探访各处古风古艺,寻觅、搜集、记录、整理,千头万绪,还要组织人马抢救濒危的人文遗产,作画常常在夜间。每到深夜,虽然身子乏了,只要站在画案前,却立见精神。然而,做这种事究竟人少力单,常常不被理解,需要自我的振作与激发。这时忽想起明末新安一位才子的斋号——不夜斋,从中获得了灵感,便起了至今依然还在使用的斋号:醒夜轩。


《画室一洞天》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22-01

装帧:精装

全书七十六篇短文,以冯骥才先生的画室为发散点,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其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内容丰富厚重,文字严谨真诚,既有情趣更富情怀,直抒胸臆中兼有关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

该书将于春节之后上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