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六根八识(蕴处界五蕴十二处)

关键词

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俱意识,同时意识,无十八界,六六和顺

佛教对世界的分类,有三套名言系统,这就叫蕴、处、界。

蕴是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处,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

加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

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产生了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就是十八界。

六根是认识的功能,

六尘是认识的对象,

六识是生起的感受与观念。

六识

根尘相接的时候,中间就生起了六识:

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当我们根尘相接的时候,

五蕴六根八识(蕴处界五蕴十二处)(1)

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

这六根,属于生理的范畴,

六尘,属于物理的范畴,

而六识,属于心理的范畴。

六根在里面,属于能识;

六尘在外面,属于所识;

六识在中间,是六种识别的本身。

生理的构造和心理的意根形成六根;

六根接触到的环境和对象叫做六尘;

根尘接触产生的心理反映叫六识。

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

是佛学描绘出的每个人的生存的模型。

无十八界

十八界中,开头的是眼界。

最后的一个界,是意识界。

《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抓住了十八界的开头和结尾,

中间的名相用“乃至”一笔带过了。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法相。

空是法性。在法性之中,

是没有这些法相的。

为什么《心经》说无根、尘、识?

首先,是由于因缘假合的缘故。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别,故“无”。

内不执着于我,就“无”了六根;

外不执着于境,就“无”了六尘;

中间不执着于识,就“无”了六识。

悟到了缘起,悟到了空性的时候,

这内六根就会六根清净,

这外六尘就会一尘不染,

这中六识就会念念自在。

六六和顺

无六根,六根不再执着六尘;

无六尘,六尘不再污染六根;

无六识,六识不再去颠倒梦想。

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

都和谐顺意,就叫六六和顺,

这是整个佛学里一个最大秘密。

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尘不染;

如梦幻泡影露电,万法皆空!

小结

《心经》说无十八界。

“无”,并不是客体的没有,

而是指我们要证入到空性当中,

在空性中不要再去执着它了。

不执着,你就超越了十八界了。

十八界是一切苦厄的原因。

《心经》里面,特别强调“无”,

就是要我们超越十八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