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是什么意思(昆嵛山古名解读)
作者 魏春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用这句诗来描述有“海上诸山之祖”之称的昆嵛山是最贴切不过了昆嵛山是胶东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道教名山历史上,昆嵛山曾有多个名称据《山东省古地名辞典》记载:昆嵛山“古名乌趣山,后称姑余山演为今名”“乌趣山”之名不知其源来由而“姑余山”之名,据说来源于“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址犹存,因名姑余后世以姑余、昆嵛声相类,因讹为昆嵛然”(元于钦《齐乘》)昆嵛山的这些古名来源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昆嵛山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昆嵛山是什么意思
作者 魏春洋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用这句诗来描述有“海上诸山之祖”之称的昆嵛山是最贴切不过了。昆嵛山是胶东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道教名山。历史上,昆嵛山曾有多个名称。据《山东省古地名辞典》记载:昆嵛山“古名乌趣山,后称姑余山。演为今名”。“乌趣山”之名不知其源来由。而“姑余山”之名,据说来源于“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址犹存,因名姑余。后世以姑余、昆嵛声相类,因讹为昆嵛然。”(元于钦《齐乘》)。昆嵛山的这些古名来源真的如此吗?
昆嵛山与姑苏山同名
笔者发现,昆嵛山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居然有某种特殊的联系。苏州古称“姑苏”,而“姑苏”得名于附近的姑苏山。姑苏山“一名姑胥,一名姑余。在横山西北,古姑苏台在其上”(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5)。
两座相隔千里的历史文化名山,都曾经拥有同样一个名字———“姑余”。这必然会让人产生疑问:是偶然巧合,还是背后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对于“姑苏”(“姑余”、姑胥)之名的由来,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提出:“姑即句,乃古吴越人发语词,句吴即吴,句践即践,姑苏即苏也。至于‘苏’之意义则不可知,以其为吴越语而非汉语也。江浙一带地名渊源于古代吴越语者颇多,非只此一苏州之苏也。”(注:发语词是文言虚词的一种。多用于句首,指示所言事物。)这就是说,谭其骧先生认为江苏“姑苏”(“姑余”、姑胥)之名来源于吴越语(古越语)。
另外,昆嵛山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名———“乌趣山”。在江浙地区,以“乌”字冠首的地名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古越语地名。如乌程、乌伤、乌风山、乌戎山、乌胆山、乌午岩、乌蜀山、乌巨山等等。因此,“乌趣山”极有可能也是一个古越语地名。我们先来看看古越语的特点。古越语是先秦时代中国黄河江淮地区三大语言之一(其它两种语言是楚语和夏语)。古越语是古代(于)越人的语言,春秋时期通行于吴、越两国。即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吕氏春秋·知化览》记载:“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
古越语通行于吴、越两国,也直接影响了江浙地区的地名。一些吴越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在江浙地区,以“乌、余、姑、句”开头的地名来源于古越语。“特点是这些地名多齐头式。如:句容、勾吴、余姚、余杭、诸暨、乌镇、乌程、义乌、上虞、虞山、无锡、姑苏、菰城等”。
这些江浙地区地名与汉语地名迥然而异,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惑,人们曾试图用汉语诠释,结果贻笑大方。比如将“无锡”解读为“没有锡”。实际上,这些古吴越地区的国名、地名和人名,都是当时中原地区文人、史官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采用汉字中的同音或近音字,将它们记录下来的。也就是说,不是“意译”而是“音译”。因此这些地名用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是无法解读的。
古名疑似源于古越语
江浙地区的“姑余”和以“乌”字冠首的地名都来源于古越语,那么,昆嵛山的“姑余”、“乌趣”之名是否也是来源于吴越语(古越语)呢?
吴越文化研究学者董楚平通过对山东古地名的研究,发现“山东有大量南方古越语地名、人名”,并在其著述中列举具有吴越古越语特点的地名(包括个别人名和个别邻近山东的地名)如下:
句绎(省称为绎),句阳,须句,须朐,临朐,朐山(在连云港市),朐县(在连云港市);
姑蔑〔省称为蔑、眛),姑幕,姑水,离姑,薄姑,薄格水,薄梁;
无娄(省称娄),无盐,无棣,无忌,无亏(人名);
夫于,夫重,夫钟;
不夜,不其,华不注山(越王里有名叫“不寿”,夏王里有名叫“不降”);
濮水,濮阳(濮越同源,濮阳在豫东,地近山东)。
五梧,五父衢,郚,浯水,钟吾(在苏北,地近山东),武水,武城;
于余丘,余丘,留舒(古无舒字,其本字为“余”。留舒即留余),于陵,乌河。
对于上述地名、人名,董楚平认为:“虽不能断定全部是越人越语,但大多数是可作如此肯定的。其中有一些,史书明文记载说是越人、越地;或已有学者作过翔实考证是越人、越地”。
山东是当代汉族文化最典型的地区,却拥有如此之多的古越语地名、人名,“数量之多,仅次于苏南、浙北,超过安徽、福建、江西、湖南等南方其他百越之地”。不由人会产生疑问:难道山东曾经是古越人生活的地方?
而根据历史记载:先秦时期,山东曾经是东夷人生活的地方。《礼记·王制》篇说:“东方曰夷”,“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九”只是言其多)。《尚书·禹贡》记载冀州有鸟夷,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等等。东夷族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部族或部落联盟。可以看出,山东是东夷族的祖居地。
既是东夷族的祖居地,山东与古越人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吕思勉却提出:中国“沿海之族见于古籍者,自淮以北皆称夷,自江以南则曰越”(《中国民族史》)。即东夷人与古越人属于同一民族,也就是“夷越同源”。既如此,山东地区拥有如此多的古越语地名、人名也就合情合理了。如此来看,昆嵛山“姑余”、“乌趣”两个古地名极有可能也都来源于古越语。
胶东地名的古越语味道
除了“姑余”、“乌趣”这两个古越语地名外,胶东地区还有哪些古越语地名?或许,通过古越语能对之进行解读。
要解读胶东古地名,就需要使用古越语留下来的文献材料。但“古越语留存至今的文献材料极少,内容较完整的有《越人歌》与《越绝书》中的《勾践维甲令》”,其他材料是来自《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以及人名、地名记录。参照这些文献材料,再结合江浙一带古越语地名的命名规律,或许能够破解胶东地区古地名的意思。
首先来看看,昆嵛山的古名“姑余山”。据《越绝书》载:“朱余,盐官也,越人谓盐为余。”再根据江浙一带古越语地名的命名规律,“姑余山”之名中,姑为发语词,余为盐。那么,“姑余山”即“盐山”也。昆嵛山另一古名“乌趣山”,“乌”为发语词,“趣”在古越语中不知何意。另外,昆嵛山上有无染寺,号称“胶东第一古刹”。其名一说为“其地距乡村辽远,居之者六根清净,得大解脱”。另一说为“染与盐,声相转,寺内古石龛,其下空洞,相传齐王后无盐冢云”。笔者认为,无染寺或许源于古越语“无盐”。“无盐”与“姑余山”的“盐山”之名相对应,倒是颇为独特。
此外,胶东还有极多带有“莱、夷”的地名。如莱州、莱阳、莱山、莱子国这样的地名。《越绝书》载:“习之于夷。夷,海也。”“宿之于莱。莱,野也”。可见,在古越语中,“夷”是海的意思,“莱”是野地的意思。如此看来,像莱州、莱阳、莱山、莱子国这些带“莱”的地名应该与野地有关。东夷应该是东海,隅夷则是偏远海边的意思。
另外,福山区有个峆 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号称“胶东史载最久的古刹”。其自然风光“峆 烟云”被誉为“烟台八景”之一。峆 寺之名源于其坐落的峆 山。峆这个名字可能与历史上著名的吴国国君阖闾(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姓姬,名光,是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之名有关。“阖闾”是《吴越春秋》中的写法,在《越绝书》中写作“阖庐”。显然,“阖闾”、“阖庐”是人们用汉语拼写的古越语。峆 寺的“峆”与“阖庐”发音相同(当地人读“峆”发Ga Lu)。因此,笔者推断:“峆”这个名字应该是个古越语“阖庐”的音译。至于“阖庐”的意思,浙江当地文化学者认为“阖庐或阖闾是光的音译”。如此看来,峆 山即“阳光之山”的意思,峆寺即“阳光之寺”之意。
除此之外,长岛的乌胡岛(今南北隍城岛),威海的镆铘岛、岠隅山,福山的兜余,等等,这些地名应该都是来源于古越语。或许,烟台的古称“之罘”也是一个古越语地名。当然,这些还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