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很快悲痛的情绪迅速蔓延到全国。在无限的痛苦中,中央委员会还是强打精神尽快成立了治丧小组,想要最后送周总理一程,并选定了邓小平同志念悼词。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1)

图1 周总理追悼会邓小平致悼词

邓小平在看到悼词后,立刻往上面添了一句话,请求毛主席的批示,毛主席也同意了添加这句话,那究竟邓小平是添加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临时加了这句话呢?接下来小编带大家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艰苦奋斗,呕心沥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贫苦的劳动人民刚刚结束被人奴役的命运,什么都没有,到处都等着建立,各项都需要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心系国家建设,每天不辞劳苦,天天工作到深夜也不歇息,尽管当时日理万机,周总理的身体素质还算比较好的,但经过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是铁打的身体也总有无法承受的时候,周总理的身体开始渐渐有一些小的问题。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2)

图2 周总理

这个时候,邓颖超也时常跟他说,“健康的身体是迎接新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把工作和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试图引起周总理的重视,可面对成堆的文件,周总理总是选择忽视自己。

到了晚年之后,更是查出了心脏病,但是他依旧拼命工作,办公室的同事们在他的门口贴上大字报劝他“保重身体,注意睡眠”可周总理对此的回复却是“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邓颖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又不能阻挠他,只能每天在家里焦急地等着他回来,替他多关心身体,在夜深的时候提醒他该休息了,为他做好家里的一切,不让他额外操心。

带病工作,重伤不下岗位

直到1972年,由于长期的劳累加上睡眠不足。周总理被查出患了膀胱癌,面对不治之症,周总理的第一反应不是同普通人一样感到害怕,而是认为,要在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再多做工作,替国家发展扫平障碍。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3)

图3 周总理

1973年,周总理因为病情恶化已经开始出现大量尿血的症状,加上周总理本身的话还有严重的心脏问题,不得已只能选择手术治疗。

前后一共经历了六次重大手术,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身体上遭受着莫大的痛苦,用止痛药也不起丝毫作用,周总理疼的落汗也从不喊叫一声,心里却依然惦记着工作。手术后稍微恢复一些,就要去参加各种会议以及外出会谈、接见外宾,每天工作任务都异常繁重,根本就不是一个病人应该过的生活。

对于劝解的医生他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

尽管身体已经瘦弱不堪,但面对毛主席的关心,他依然坚持回道:

“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

1976年,周总理已经不能再起身了,叶剑英、邓小平、华国锋、李先念等都频繁来医院看望周总理,和他说说外面的情况,以解总理惦念之苦。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4)

图4 图片来源于影视

对待曾经给自己理发的同志,他不忍心让其看到自己现在的模样,于是选择不见,在周总理去世前的几天心里总想着回到自己的家,但是为了不让医护人员为难,最终他再也没有提过要回家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周总理总是保持着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准则。到了后期周总理因为病情严重恶化而陷入了昏迷,每天昏迷的时间比清醒的时间还长,邓颖超日日都来医院看他,为了不给他增加心里负担,邓颖超一直强忍悲伤的情绪,从不面露愁容。

每当周总理醒过来,他还是要求医护人员给他轮流读报,以此了解国际形势,即便病重他仍旧心系着国家。

1976年1月8日,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享年78岁。没能及时赶来见周总理最后一面的邓颖超,深情地抚摸周总理的额头,万分悲痛地说:“恩来,你走了”在弥留之际周总理曾交代医护人员:“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自己的事再大周总理总认为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他从来当做大事落实,这样的总理怎能让我们不敬佩。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5)

图5 图片来源于影视

他也曾多次和医护人员说,癌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被攻破,我死之后,一定要解刨尸体,多研究研究,争取早日能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

这是总理在去世之前还在为他人着想,这样一位甘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人民的人,值得所有的人的敬爱。

周总理逝世,举国哀痛

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代替传达了总理去世前的遗愿,一是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做特殊对待;二是不开追悼会,不给组织添麻烦;三是希望不要保留骨灰,而是将骨灰洒向大地。

面对这样的请求,在场的人无一不为周总理艰苦朴素的精神而落泪。邓小平更是含泪说道:“我不同意,国家和人民也不会同意。”

邓颖超却坚持道:

“这是我和恩来十年前就商量好了的,现在他先走了,他让我无论如何也要坚守我们的约定。”

这件事最后由毛主席决定,可以按照周总理遗愿来执行,但是不管怎样也要开一个简单的追悼会,让大家以表哀思。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6)

图6

很快中央就成立了治丧小组,会议通过了追悼会的各项流程,本以为念悼词的任务要交给叶剑英元帅,可是叶帅年龄大了,还要管理其他军事事物,于是交给了邓小平同志。邓小平接到任务很快就开展工作,在看了已经写好通过的悼词稿之后,又重新加上一句:

“坚决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交给毛主席批阅。

不得不说邓公这一句话,短短的16个字,却加到了周总理的心坎里,也看出了他对周总理的了解,加了一句周总理最想说却也永远无法再说的话。

这边毛主席接到悼词忍不住悲从中来,当时毛主席也已经是病痛加身,卧病在床无法起身,没办法在周总理病重的时候再去看望了,可是他的挂念却没有一天停止过。

他人去不了,就派了张耀祠去日夜守着周总理,使得周总理的任何一点病情变化,毛主席都能尽快得知,每次毛主席都要反复地叮嘱一定要“全力救治,减轻痛苦”可还是没能挽救周总理的生命,现在并肩作战几十年的战友走了。自己因病魔的折磨,未能参加追悼会。毛主席心中怎么能不痛,强忍着悲痛,最终毛主席批阅:“同意”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7)

图7 周总理和毛主席

同时中央也请来了一直为周总理 理发的朱师傅来为周总理整理遗容,距离上次见到周总理已经八个月了,朱师傅没想到周总理居然消瘦成了这样,全身上下一点肉都没有,完全就是皮包骨头,面容憔悴,可见生前总理遭受了多大的痛苦。

他哽咽着为总理刮了胡子,整理了头发,邓颖超事先交代,总理不希望走后,“涂脂抹粉”要一切从简,所以朱师傅只是稍稍帮总理整理干净,并细心的保留了总理几根头发作为纪念。这是最后一次为总理整理仪容了。追悼会上,邓小平念着几千多字的悼词,几度哽咽几乎念不下去,在场所有的人都轻轻呜咽,泪流满面。

唯有邓颖超强撑着接待来宾,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她又怎会不痛呢。一个灰蒙蒙的下午,一辆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前去火化,在长安街上,数百万的普通民众自发性地簇拥着要送总理最后一程,哭喊声充满了整条长安街,很短的一段路,今天走了一个小时,可若不是平时周总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事,又怎么会牵动这么多民众的心来送他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8)

图8 长安街送总理

在焚烧时,周总理的遗体穿的仍然是平时破旧的衣服,这也是按照周总理生前的遗愿,不许买新衣服,就穿往日的旧衣服,都是要烧的,千万不要铺张浪费,邓颖超在周总理所有的旧衣服找了好久,才勉强找到一件,虽然破旧,但是好歹不带补丁的衣服了。此刻邓颖超再也忍不住悲痛的情绪双手抚摸着棺木:

“恩来呀,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她瞬间放声大哭,顿时哭声、喊声响成一片,大家都陷入无边的痛苦当中。最终周总理的骨灰被洒向了北京、密云、天津、黄河,每一处都是心系祖国,心系着群众。邓颖超也终于完成了两人之间的约定,无愧于周总理。他活着从不考虑自己,死后也毫无保留。

无私奉献,只为建设国家

在生活中周总理虽然身为国家的领导,但他时刻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战士来对待,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即便是自家的亲戚,也从不许他们打着自己的名号,在外炫耀,凡是自己的事情,家里人的事情统统靠后,不麻烦国家,决不允许周家的人走后门,就连自己逝世了,也不许亲戚们上京祭拜,以免耽误工作。

相反人民群众的事,一定要抓紧办,落到实处,自己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没有别的可以回报,唯有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人民。

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邓小平建议在悼词上加上一句话)(9)

图9 周总理

即便是他的部下犯了什么错误,他也从不偏袒相帮,严格批评,迅速改正,同时自己也会承担和他们一样的责任,无形中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就是他的纪律性,自律性,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严苛并不代表着无爱,虽然严厉要求,但同时他也是最关爱战友的人,他对人和善,关心,尊重每一位战士,每一个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一不夸赞他的好教养。在工作上,周总理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他的工作量远远大于常人,他总是可以在面对工作的时候精力饱满、不遗余力,无论多少工作,他都有条不紊的完成,因此他常常废寝忘食,苛待自己的身体。

在军事上,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一起工作了45年,这45年里毛主席最离不开的人就是周总理了,而周总理最敬佩的人也是毛主席。无数个分叉口周总理都坚定地选择站在正义的一边,站在毛主席的身旁。

他们两个人在军事上配合默契,意见互补,所有大小军事一起商量决定,以毛主席为主导,周总理配合执行,有的时候毛主席的话才说了一半,周总理就已经明白,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合作也为我党的胜利奠定的基础

甘于奉献的周总理还在建国之后,把许多具体的杂事都承担起来,为主席分忧,好让主席有时间去思考更大更多的事情,这也是朋友间的一种默契吧。

周总理不仅有超强的执行力,同时他也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曾经担任了我国第一位外交部长,8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主张,也非常注重中国科技的发展,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带领下,还有全中国的一起努力下,才有了现在的新中国。

在国家发展陷入僵局的时期,也是周总理一力挑起工作的重担,维持着国家工作的正常运转,并为革命保留了火种,他的无私奉献已经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了。

现在这样的总理走了,全国人民都陷入一种悲痛当中,都惋惜这样一位能力卓群,却又真心实意,勤恳为人民的总理,居然就这么走了,十里长街的相送,抚不平大家心里的伤口,只有将他的艰苦奋斗,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精神永远相传下去,才是对周总理最好的报答,至今提起周总理,大家还是会为他落泪,我们的国家非常需要这些美好的品德,这也是我们中国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