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100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100句(晴空一鹤排云上)(1)

点击上方关注桃李国学苑

刘禹锡秋词100句(晴空一鹤排云上)(2)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

刘禹锡秋词100句(晴空一鹤排云上)(3)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一说是洛阳人。21岁中进士,后来又考中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之职。他在政治上与柳宗元接近,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和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革新,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九年后召还京都,又因赋诗对权贵表示不满,被发落到连州(今广东省连县)任刺史。后改任苏州、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等上州刺史。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人称刘宾客。

刘禹锡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抒情言志的作品多写其长期流放中旷达开朗、不屈不挠、奋发自励的情怀;怀古诗往往有着深刻的见地,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等。他在长期流放巴蜀期间时,效仿当地民歌俚调,创作了不少民歌体的诗,如《杨柳枝》、《竹枝词》、《浪淘沙》等,风格通俗清新,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他的诗风格多样,但以豪迈为主要特色,被称为“诗豪”。他的诗,悲中见豪,在逆境、悲景、哀事之中显现豪情;平中见豪,很少使用夸张之语,甚至很少使用恣肆壮丽的词汇,只靠骨力豪劲取胜,往往在平畅的语言中流露出一股不可羁绊的兀傲之气。

注释

①寂寥:冷落萧条。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②春朝:春初。朝,早晨,这里指刚刚开始。

③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④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评 析

刘禹锡的《秋词》共有两首,均是写秋天的名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最为人称道者,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士悲秋的传统,力赞秋天的美好,并借晴空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首二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以对秋天的议论起笔,断然否定前人的悲秋观念,表现出一种反对流俗、激越向上的豪情。

先说“自古”,明确指出古往今来,每逢秋季,人们就普遍感叹寂寞寥落。影响深远的文学典籍《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的《九辩》,开篇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句著名的感叹,既留下了“宋玉悲秋”的典故,也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士秋悲”的传统。对于这一现象,刘禹锡用“自古逢秋悲寂寥”进行概括,“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由来已久,思路模式影响广泛。之后接上一句“我言”,用对比手法,力排众议、态度鲜明地抛出自己的观点:我却要说,秋天比春天的早晨都要美好!

后二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通过勾勒壮美秋景、展示豪迈秋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强有力的佐证。

秋季天高气爽,晴空万里,在这样的辽阔背景下,一鹤凌云,直冲碧霄。这是秋季的典型景物,蓝天为背景,白云为点缀,鹤披一袭白衣,间以黑色飞羽,翩翩飞向高空,身形美丽,姿态优雅。诗人的眼睛仿佛一台摄影机,追踪凌云之鹤,将此景凝练为“晴空一鹤排云上”这样极具概括力与表现力的诗句:“晴空”之阔大,“一鹤”之孤傲,“排云”的潇洒气概,“上”的无限动感,像是定格在摄影机的画框之中,却又一直延伸向画框之外。自然而然的,诗人的情志也随着白鹤高上高远的天空,哪里还会有什么悲愁呢?

刘禹锡秋词100句(晴空一鹤排云上)(4)

“文士悲秋”传统的深层内涵,其实是怀才不遇。古代文士在政治上不得意,不免要寓情外物,以求自慰。看到秋叶凋零,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诗文中的固定模式。

刘禹锡这首《秋词》的了不起,不仅因为诗作本身否定悲秋传统、表现乐观气概,更在于这首诗其实创作于诗人最艰难的处境之中----贬谪朗州(湖南常德)司马之时。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也参与其中。由于革新遭到多方势力的强烈反对,很快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等人均被贬到远方做司马。刘禹锡当时只有34岁,在仕途春风得意之时突然重重跌落,挫折苦闷可想而知。但是他性格倔强,做事喜欢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在被贬朗州时写下的。

《秋词二首》之二是这样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诗人不肯追随寻常人的目光,关注秋天的衰败景象,他要昂首碧空,追寻排云直上的飞鹤;他要登上高楼,饱览秋叶绚烂清明的美丽。总之是要一反常调,写出赞美秋天的诗篇,因此赢得“诗豪”的美誉。

刘禹锡秋词100句(晴空一鹤排云上)(5)

• 全文完 •

本文收入《初中生古诗文推荐背诵70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