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生中的9个重要时刻(袁隆平一生中的9个重要时刻)
极目新闻记者 满达整理
祖籍江西,出生于北京,年少时辗转武汉、重庆、南京等地;于湖南安江执教18年,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辗转各地研制推广杂交水稻;以“杂交水稻之父”之名享誉国际,鲐背之年获共和国勋章,在长沙与世长辞。回望袁隆平的传奇一生,91载的岁月里,有这么9个重要的时刻。
“万婴之母”为他接生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县。
他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毕业后回德安县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
20世纪20年代到1938年,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在铁路上做了很多为抗日战争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的工作。
后来,袁兴烈受到西北军爱国将领孙连仲器重,做了他的秘书。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江苏镇江人,认识了在东南大学读书的袁兴烈,之后结婚。
母亲是袁隆平的英语启蒙老师,对袁隆平的教育影响了他一辈子。
袁隆平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老二,小名“二毛”。1930年,袁隆平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因为在北平出生,取名袁隆平。袁隆平的出生证显示,为他接生的是有“万婴之母”之称的我国当代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学农成为人生志向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袁隆平考大学时,选择了私立湘辉学院的农艺系。
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时,老师带他们去参观一园艺场。看到园艺场内挂着的桃子、葡萄,袁隆平向往田园之美,心想长大以后要学农。
随着年龄的增长,袁隆平的愿望更加强烈,学农变成了他的人生志向。
一开始,父母并不太赞成袁隆平学农,但在袁隆平的坚持下,他们最终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重庆解放后,私立湘辉学院与其它院校合并为西南农学院。袁隆平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他学的是遗传育种专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了解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
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53年7月,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湖南省农林厅,再下派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任教。在这里,他开始了18年的教书生涯。
1960年前后,袁隆平亲眼看到不少人挨饿,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1960年起,他将研究目标从红薯转移到水稻上来。
1963年,袁隆平通过人工杂交试验,发现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的现象,推断水稻具有杂种优势,并认定利用这一优势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途径,从此萌发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通过反复的试验和分析论证,袁隆平于1965年10月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撰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中,他正式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1966年2月,该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198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为了寻找合适的野生稻做杂交试验,袁隆平和助手长年辗转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曾连续7个春节没有回家。
随着野生稻“野败”的发现,袁隆平和团队在研究杂交水稻有了较大的突破。全国几十个省市的科研院人员也加入,开展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协作攻关。
1971年3月,杂交水稻的研究被列为全国重点攻关项目。由当时的中国农林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和部分大专院校组成了全国性的协作组。
闯过三系配套、优势组合、制种三关后,1974年湖南省试种杂交稻20多亩,平均每亩产量超过500公斤。1975年,湖南协作试种杂交中稻110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
经袁隆平等人的努力,杂交水稻以世界良种推广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推开。1975年南方省(区)种植面积是370多公顷,1976年一下跃升到13.87万公顷,1977年迅猛扩大至210万公顷,到1991年达到1760万公顷。
杂交水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育成和应用,对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
1977年,袁隆平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解释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科学原理,也澄清了一些错误观点。
1981年,5月5日,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专家认为,籼型杂交水稻这项重大发明的学术价值、技术难度、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等四个方面很突出,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对全国籼优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授予特别发明奖。
“杂交水稻之父”
1979年4月,袁隆平应邀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出席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第一次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功公开报道给国际社会。会议上各国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1982年秋,袁隆平再次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当袁隆平在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的引领下走上主席台,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他的头像,头像下方有一排醒目的黑体字写着:“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所长向代表介绍袁隆平时,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第二天,菲律宾各大报头版刊登了以“杂交水稻之父”为标题的报道。
成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1984年6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长沙市东郊马坡岭建成,袁隆平出任中心主任。
该中心在长沙本部有试验田约180亩,还在三亚市设有南繁基地。该中心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杂交水稻的主要研发机构。
1986年,专业期刊《杂交水稻》创刊,袁隆平担任主编,这也是迄今杂交水稻领域唯一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
1986年10月,由国际水稻研究所、湖南省科协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世界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和2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盛况空前。
1995年,袁隆平带领协作组成员经过9年努力,成功获得两系法杂交水稻,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也继续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世界领先的位置。
这一年,袁隆平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其中包括首次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该奖项授予给了袁隆平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
再获“共和国勋章”
2014年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袁隆平领衔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袁隆平在列。
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年近九旬的袁隆平迈步走进金色大厅,为他颁授共和国勋章,并问道:“有什么进展?”他微微抬起左手,信心满满地回复:“我们正向1200公斤亩产冲刺!”
星城长沙与世长辞
袁隆平团队不断攻坚克难,近年来连续刷新了杂交水稻亩产的纪录。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2020年,由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全国示范种植海水稻面积扩展到1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今年,团队还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让盐碱地里也有稻花香。
只是,袁隆平不能继续带领团队创造传奇了。2021年5月22日,91岁的他在星城长沙与世长辞。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能在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能覆盖全球。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两个梦想不断奋斗。
如今,这个奋斗不休的稻田追梦者,永远离开了我们。后继者们,将沿着他的足迹,继续追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