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一般讲什么话(这些潮汕民间先辈们的口头禅)

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潮汕人一般讲什么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潮汕人一般讲什么话(这些潮汕民间先辈们的口头禅)

潮汕人一般讲什么话

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

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惜落顺势

“惜落顺势”这一句俗语是指疼爱下辈人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而孝敬上辈人,却是很少人能够面面做到。

据说,过去韩江边有一个专卖豆粿的老汉。老汉做的豆粿,十分好吃,很有名声。远近的人都跑到他这里吃豆粿。不少人吃完后,意犹未止,掏出钱再买一盘,叨念道:“确实好吃,再买一点回家给孩子们尝尝。”这老汉,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本身就是因为儿子不肖,才要自己日夜操劳。他想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是买给父母吃的,但从来一个都没遇到。

这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到了老汉的豆粿摊,吃了一盘之后,又再买了一盘,说:“好吃!买一盘给母亲吃。”老汉心头一热,问:“阿兄,有没有儿女?”这过客说:“儿女尚小,日子还长,今后吃的机会多着呢。母亲操劳一生,买一点小吃孝顺,不过分。”老汉一听,马上声明不收这过客一分钱。过客好些不理解。

老汉说:“我在这里卖了半辈子豆粿,买回家的都说要买给儿女吃,还没见过买给父母吃的。这盘豆粿,我白送了。”这过客才恍然大悟,对老汉说:“惜落顺势,人之常情。”

那位食客的话实在,养我们育我们的是父母,疼孩子理所应当,可是时日还长,而父母呢,操劳半生我们该念亲恩,孝顺要趁早,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惜落顺势,还要顾上。

王茂生进酒

这是一个潮剧剧名,也是一句比喻性俗语,意思是“礼薄人情厚”,“人情好,食水也甜”。

王茂生是个穷汉子,与薛仁贵是莫逆之交。后来薛仁贵投奔军伍,因膂力过人而屡立战功,晋升为赫赫大将军,奉命东征高丽,功成而被皇上封为王。薛仁衣锦荣归故里,大宴诸亲友故旧。

王茂生接到薛仁贵的请帖,甚为欣喜,相应邀赴宴,又苦于无钱可置贺礼。最后他用一个空酒瓮,到汾河打了满满的一瓮水,夫妻双双抬到薛仁贵的王府,权作贺酒。薛仁贵盛情欢迎王茂生夫妇。

宴会上,为领受王茂生厚谊,特意打开王茂生所献的酒瓮,大口一尝,明知是水,还连声呼着:“好酒,好酒!”并亲自斟给在座达官贵人共尝。这些人饮后皆皱眉咋舌,但又不敢嫌弃,违心地附和薛仁贵呼着:“好酒!”

薛仁贵富贵不忘故谊、不弃穷友的义行,从此传为了佳话。“王茂生进酒”这句话,在潮人中因而寄寓着以上所说的特殊内涵。

大头蚶,开嘴就生虫

“大头蚶,开嘴就生虫”意思是指一个人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是不吉利、不中听。蚶是一种海生贝类,一旦开了口了,就说明已经死了。死了的蚶会发出一股腐恶臭气,甚且长出虫蛆。

过去,潮汕地区有一个人,名叫阿蚶。这个人没文化,终日“死”呀“绝”呀挂在口上,即使是人家的红白事,也不懂得注意。

有一次,一个乡亲家里死了父亲,请阿蚶过去帮忙。阿蚶一看,大声地说:“昨天还看到他好好的,今天就死翘翘。”死者的亲属都面露愠色,碍于情面和场合,不便发作。事后,有人提醒阿蚶,那样说话实在不该,阿蚶大大咧咧地说:“不那样说怎么说?”

又有一次,有一个亲戚家里生了一个男孩,合家欢喜。满月时请阿蚶去喝满月酒。进席前,有相知者提醒阿蚶,说今天是喜宴,要多说好话,实在不行,就闭口不说。阿蚶答应了,席间果然憋住不吭声。

散席时,主人家正庆幸阿蚶今日不开口说话。只见阿蚶走上前来告辞:“今日你们全家欢喜,我吃饭都不敢张嘴。今后,你们家里小孩若有三长两短,不要埋怨我。”人们听了之后,都说:“你这个大头蚶,开嘴就生虫。”此后,这句话便成了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俗语。

称心到在唱连啰曲

在潮汕一带,人们常用“称心到在唱连啰曲”来形容人们高兴时嘴里哼着无字小曲儿,洋洋自得的样子。

“连啰曲”是戏曲中的和声,也称作“打和”。这种帮声的习惯在宋元南戏中就有。潮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认为这一类和声“是从《悉谈章》的‘鲁流卢楼’而来,演变为唐人《渭城曲》的‘刺里离赖’。原出于佛家《涅盘经》文字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说略》)。

今福建莆仙戏还保存唱啰哩连的习惯。他们认为它是为了怕舞台上渎犯了神明,为了保台上大家平安而唱的。总之它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是一种“无字歌”,因而人们就以“唱连啰曲”一语来形容称心得意时的随口哼唱。

会食会“呾”当个工

这是讥讽某些人说了谎话,不单没有得到惩罚反而不公正地得到嘉奖的一句潮汕俚语。"呾"是一个字,是“说”的意思,音同"担"。

如果把它与“食”联系在一起,如“白食白"呾"”、“会食会"呾"等则就是说谎话,说假话的意思了。另外,“当个工”的直译意思是“相当于挣了一个日工的工钱。”

从1958年农村建立人民公社起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被解散时止,农民在劳动成果分配上基本吃的是“大锅饭”。尤其在“文革”期间学习山西昔阳大寨,搞什么按个人的政治表现,实行“政治评工分”、“政治评口粮”时,在劳动成果分配时就更不合理了。

以当时的这种分配制度为背景,再加上“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流行口号,还有“报喜”、“献礼”的风气影响。当时在农村干部中刮起“浮夸风”。

“上有所好下甚焉”,社员中就有人专说漂亮话、假话,以讨得某些人的欢心,特别是在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的时候,有些心态不良的农村基层干部把这当成是社员在配合他们工作,让他们”有面脸“。有时就会在日后评工分、评口粮的时候给予“回报”,这也就是这句民谚俚语的大概由来。

一板拍死江西王

相传,明朝时,江西的江西王是一个“鸡翁精”,他定下规则:凡是新娘子出嫁,要先进王府过三个夜晚,才能到夫家,违反规则的人则活活打死,百姓们恨得咬牙切齿的,却奈何不得,因为这江西王是皇帝的亲叔父。

百姓的怨恨巨潮卷及朝廷,海瑞一次又一次奏请皇帝惩办江西王,皇帝迫不得已派新进翰林院的潮阳人肖端蒙为江西巡按,查处此案。

肖端蒙到任,骗说是皇太后赐宝把江西王骗到江西巡按衙门,又安排苦主聚衙观审,要江西王招供画押,江西王招认后还凭借身份嚣张不已,肖端蒙巧用板糊的纸板说罚三板以平民愤,安民心,江西王见此,只得听从,肖端蒙一声令下,执板人立即换过铁板子,才打一板,江西王撑不过,死了。

百姓们拍案叫绝,大快人心,为了纪念肖端蒙除暴的故事,便用了这“一板打死江西王”几个字流传民间,成了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陈三五娘相娶走

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取材于<<荔镜记>>这部潮汕名剧,讲的是明朝,广东潮州富翁黄九公的女儿与陈三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黄九公的女儿,五娘是当时出名的美人,于元宵佳节赏灯与泉州人陈三邂逅,两人情投意合,而黄九公却想将女儿嫁给林大鼻,黄五娘拒抗父命,在丫环益春的帮助下,投荔与陈三示情,陈三磨镜入府为奴,林大鼻逼婚,陈三偕五娘,益春跑泉州,而益春却在半路被黄九公所派的人抓去见官,受到了牵连。

五娘与陈三的爱情行为可歌可泣,但益春却因帮助陈三,五娘而受到牵连。此行此举与成语中“过河拆桥”略有相同,后人就沿用这句话来比喻过河拆桥。

穿白长衫缀行

穿蓝长衫祭祖营老爷

昔日,潮汕死人出殡,灵柩之后便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接着是亲戚,依次排列。他们身着孝服,手持点燃着的香支,参加丧葬的朋友、同事、邻居、族亲排在后面,男人一律穿白长衫,只默默跟着队伍,凑凑热闹,作礼节性的表示而已。潮汕人所说的“穿白长衫缀行”,意谓在某一活动中,不是主角,而是陪伴他人凑热闹而已。

旧社会,春秋祠堂祭祖,学宫祭孔,书院祭韩等大典,士大夫们穿的礼服是蓝长衫,外罩一件黑色马褂。

这种蓝长衫叠黑马褂的衣着就成为男人的礼服,连拜寿宴请也如此装束。后来百姓也仿效,春日游神,扛“老爷”轿的村民,也都穿蓝长衫,但没有罩马褂。那个走在队伍最前面,手拿路牌引路的,才在蓝长衫外面罩上黑马褂。

一惨担鱼崽

二惨撑杉排

潮汕多池塘,普遍都养淡水鱼。腊月,各村都把池水车干,鱼捕后放水,让池底晒干,一方面消毒杀菌,另把池涂作肥料。春暖花开后,放水养鱼须向鱼苗场买鱼崽(鱼苗),然后用两个糊藤纸打上桐油的圆形竹篓装上鱼苗挑回。

挑鱼苗半路不能歇脚,要连跑带跳,使水能滚动,这样,鱼苗才能成活。一静止,鱼苗便要死亡。所以,挑鱼苗最辛苦。

撑杉排也是件苦差事。因为杉木是从韩江上游运来,事先要竹篾把一支支的木条捆成块片,再把片块连成长条,由两三个人来撑。

由于上游水流湍急,险滩极多,很容易碰撞散排,因此撑杉排极其吃力,必须处处小心,瞻前顾后,十分艰苦。

食个钱烟筒圈,放三个钱粗

算着哩有和,无奈人艰苦

这是一则带夸张的挖苦话,“烟筒圈”指的是钉螺,钉螺的外形是一圈圈的,钉螺虽味鲜美,但带细菌,倘烫不熟或肠胃不好,吃了便会拉肚子,泻个不停。

吃一个钱钉螺,拉的屎可卖三个钱,看来很合算,可惜损身体,这也是忠告人们,不要贪小利,要顾大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