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懂名家的画(看生命领略生命)
老舍先生说:"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在所有形式的艺术创作中,灵感无法凭空而来,它是艺术家生命力的凝结。观赏周大乘先生的绘画作品,似有悠长的光阴之泉在笔间流淌,其中蕴含着生命的洒脱、生态的纯净和精神的舒展。这是一位博学洽闻的艺术家,他从方寸笔墨间走来,正将视野投向互联网大潮中的文化创新之帆上。
「与先生相识」
周大乘先生,中国实力派画家、雕塑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雕塑家孙胜银、苏立群、朱智伟三位教授,受建筑大师钟训正院士指导。曾先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现为中国风水画画家兼山水学研究员、德国冯古德曼皇家艺术基金赞助画家、美国艺术基金签约肖像风景画画家、意大利油画肖像协会会员。
与周大乘先生相约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仙林有7000多年历史,自古就是一个修身治学的好地方。正值金秋,矮山环顾,校园里洋溢着自然与人文的活力。周大乘先生已经迎在南大图书馆楼下,他热情、诚恳的寒暄让人很快就熟络起来。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幅顶天立地的"奇幻景致"矗立在墙边,巨大的松柏擎起整幅画面,极远处是云雾涔涔的山峦和庙宇,奇幻之处在于作者用西方油画的形式重构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无一丝违和,灵动传神。画面的"焦点"是树下行走的高僧,有着如照片般细致的慈祥脸庞--星云大师。周大乘先生介绍说,这是南京大学邀请他执笔,送给星云大师的赠礼,单画中大师像他就画了四天(2010年,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为南京大学捐赠,开设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并建造研究院星云楼)。看到画中的高僧,不禁想起,周先生名"大乘"--大乘佛法,这也是一种佛缘吧。
「看生命,领略生命」
周大乘先生的故乡是山东聊城,与他同乡的名人有战国军事家孙膑、爱国将领张自忠、大文学家季羡林,这是一块历史悠久、文武辈出的土壤。虽然经历了革命的烈火燎原,但在灰烬下的土壤深处还残留着零星的旧文化种子。周大乘家中就有几本民国时期的"大部头"书籍,那时他还太小,读不懂,只是喜欢翻看书里简陋的插画,在封闭的年代和艰苦的岁月中,这是他最大的童趣。拾起灰烬里的种子,剥开黑黝黝的谷壳,里面还保有着一颗亮丽的生命,在远离城市、远离繁华、远离财富、远离关注的地方,这颗种子在一个质朴的孩子心中发芽了。
"小学有了美术课,我才知道什么叫'临摹',那时候纸张稀缺,更别说绘画专用的白纸了,以前农村有一种黄色的草质,几乎所有物品都用它来包,我就收集起来在上面不停地画,画得比同学们都好",周大乘先生说。他不认为那是一种天赋,只是单纯的热爱。上了高中,周大乘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他走进了画室,从素描基础、色彩基础、速写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专业绘画。这期间,周大乘的一次北京之行颠覆了他的绘画观念。那时正值中法建交40周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法国艺术展,有莫奈、塞尚、西斯莱、高更的代表作。周大乘先生说:"这些作品让我非常震惊,至今记忆犹新,当我看到一束光打到莫奈的作品上,似乎每一笔都在动,它们追逐着光线,非常神奇,展现出勃勃的生命力,那一瞬间我仿佛闻到了小时候在泥巴地里玩耍的气息,这才是真正的绘画!"
这次展览,周大乘看了三天,每张画至少都要看一两个小时。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一张门票是45元,三天就相当于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这次"昂贵"的经历点燃了他对绘画新的热情和认知:艺术创作,要先学会看生命,领略生命。
周大乘先生很感谢自己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艺")。"我生命的释放是在南艺,我很爱这里自由的学风,她不是'家长制'的,而是'朋友制',她引导我去独立思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周大乘很敬爱南艺的老师们,他们用严于律己的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比如有的教授会一早站在教室门前迎接学生,用身体力行的表率来教导学生们准时上课。老师们对学生的基本功考核特别严格,所有作业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周大乘先生考取的是南艺雕塑专业,同时开始进修油画专业,因为雕塑者对作品三维视角的把控能力更优秀,所以他的油画水平进步很快。
"这一时期,我很喜欢伦布朗和博格罗的油画,当时评价学生绘画水平的一个标准是挑战大师,当然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我们自发的。" 周大乘说他那时侯非常倔强,当时花了两个月去临博格罗的一幅画,因为调一个人物皮肤的颜色用了五天的时间,买颜料花就花了两千元,其实就是为了画中的一笔。不过,临完那幅画之后,周大乘说他再见到任何颜色,都能很快调出来。
「寻找记忆之美,解释生命」
"我躺在白杨林里休息,耳畔传来树叶哗啦啦的欢笑。斑驳的光迹印在我的衣服上,也印在了心底。懵懂的年纪,我被这纯净的美所震撼,仿佛自己也变成一片树叶,属于她,属于大地。"这是一首小诗,也是周大乘先生幼年刻在心里的一份记忆,他说:"那时我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伟大的作品,长大之后一定要去表现这种美,直到今天这个回忆也深深的影响着我的创作。"
当绘画超越了技术层面,周大乘先生更注重描绘内心深处的记忆之美,并刻意放大它,以更成熟的心智去解释它,解释这种生命力。他热爱森林,就会踏上旅途,去寻找一片更广阔的森林,从中寻找儿时的记忆——大树、花草、动物、昆虫……然后在绘画中去表现。周大乘先生让同事搬来另一幅高大的山水作品,画中苍劲松柏的树干上缠绕着一圈一圈的"藤蔓",似古代侍女衣袖上的飘带,它不是藤蔓,而是一种无根的寄生植物,他在西藏的林芝地区见过一次,很灵动,很有生机。周大乘先生继续说,"这棵松树是我在曲阜见到的,非常苍劲,那里的树有4000多年了,奇特的是它有心无皮,树干很光滑,有的树冠断掉了,沧桑确茂盛,让人感叹它们生命力的顽强。"
是啊,生命的美就在于它的顽强,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求生的过程。艺术创作不应仅仅去定格一瞬间的美,而应该去解释生命的过程,解释它"从那里来,到哪里去",让创作的人和欣赏的人都能从中悟出自己的生命真谛。
「探寻生命的意义」
"文化不可一夜暴富",周大乘先生谈及完自己的故事和创作灵感之后,开始将对话引入了更宽泛的话题,他还有一份"大情感"。他说:"每个人都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从很小开始每天都会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大命题,现在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也许它不是最终的,但我清楚了眼下的使命"。
大学毕业后,周大乘先生留在了南艺教书,逐渐接触社会后,特别是接触到了许多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应用。他意识到,电影、3D打印、VR技术都离不开艺术,艺术是灵魂,让新技术持续生长。"我看到了艺术的导向",周大乘说,"当代中国面临着一个创新和转型的巨大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的输出能力还很落后,比如好莱坞对我们的冲击,中国导演可以拍摄很好的剧情片,但没有资金、技术、商业环境去拍摄最尖端的科幻大片。"
周大乘先生说他的很多同事、学生都已经走进了电影、动画、VR产业当中,他也密切关注着艺术在这些产业中的结合。就在这次访谈的当天上午,他会见了一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对方希望把新研发的数字技术与他的雕塑艺术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会有怎样的创新?周大乘先生对未来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充满了希望。
"我有一种深深的忧虑——我不愿看到自己坚持的学科、坚持的事业被欧美发达国家远远落下",周大乘先生说。他现在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作为艺术家,要紧扣时代的脉搏,要踏上科技的潮头,更要撑起艺术的风帆,在微观处着眼创新,来撬动新产业、新领域,为社会作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他说:"这样我才能对亲人、朋友、孩子有个像样的交待。"这也许就是周大乘先生爱画松柏的原因,生而坚韧,生而顶天立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