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的对话史官怎么看(闲话-史官)
下班时在路上听了一段87.80频道,主持人讲了一些古代史官的故事,听完后突然陷入沉思。好吧,要正能量。唐太宗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中,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点史话,传播正能。
很多人可能还没有研究过“史”字,古文字中,“史”字的写法是右手持着盛有简册的器具,指的就是掌管文书的史官,如图: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说文·史部》:“史,记事者也。”上古在王室或官府中掌管文字记录的人通称为“史”,其中“太史”是西周、春秋时代记载史事、掌管文书档案的高级官员,一般的“史”相当于今天的书记员,负责文件的起草、记录和保管。“史”在各级政府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历代统治者都要任命可以信任的人担任此官职。
在中国古代,史官具有优良的传统,史官记载的内容是不允许当朝皇帝看的,史官不对皇帝负责,只对历史负责!不仅如此,古代史官的职位都是世袭的。如司马迁,虽然是西汉时期的史官,但他的祖先早在周代就世代掌管王室的典籍。史官的使命就是记录史实,所以古代历代的史官都是毫不隐讳,秉笔直书不畏皇权,不计利害,有的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比如众所周知的司马迁,就为了秉直记史多次受到汉武帝的伤害,仍然坚持如实记录!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的史官记录了权臣崔杼弑君之事实,崔杼怕青史留下骂名,要求史官删除遭到拒绝,于是便杀了史官,史官的两个弟弟先后继承了哥哥的职位,他们拿起哥哥手中的笔,毫不隐讳地写下了崔杼弑君的事实,也被崔杼一一杀害。三个被害史官的弟弟又当了史官,第四次记录了崔杼弑君的事实,最后崔杼不得不放下了屠刀,因为他可以夺去史官的性命,却无法动摇他们捍卫历史真相的坚定信念和职业操守!故事还没完,书中记载着另一位出差在外的史官南史氏听说了此事,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手执写着“崔杼弑其君”的简策连夜赶往齐国宫廷,途中获悉事实真相已被记录在案,方才原路返回。
史书上还记载着一个故事:宋太祖在皇宫的后花园打鸟玩,兴致正浓。有几个臣子称有急事求见,但是皇上召见后,他们上奏的都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瞬间发怒,责怪臣下何以拿了琐碎事务来打扰。一个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总比打鸟更要紧吧!”,宋太祖一听更火,顺手抄起斧子,用斧柄狠狠击打这个臣子的嘴,打掉了人家两颗牙齿。而这个臣子却慢慢弯下腰,把牙齿小心捡起来,揣到怀里。太祖大声叱责道:“你揣起牙齿,难道还想保留证据告我不成?!”臣子不慌不忙地回答:“臣不敢告陛下,臣也没法告陛下。但是,臣会把牙齿交给史官”,宋太祖闻此言,当即由怒转忧,再而无奈,最后还奖励了被打的大臣。还好赵匡胤毕竟算个明君,对史官实录有所畏忌,对青史名声心存敬畏,才留下了这段关于牙齿的悲喜剧,倘若诤谏的是昏君,能允许你“打掉牙往肚里吞”就算“宽大为怀”了,弄不好连命都要毁了。
读书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本书叫《二十四史》,但我们常常听到的却还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而当我们查询最早版本的《三字经》,发现当年原文提到的却只有《十七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三字经》成文于宋代,以当年往前记史,故然是十七史了,而《二十五史》则是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这里边请注意,《新元史》权且不计,便为什么很多学者都坚持不把《清史稿》列入呢?正是因为清朝皇帝强势介入史官职权,所以满清一代的史官根本无法做到秉直而书,而满清皇朝历代帝王,多是好大喜功之君,能让史官记下的,自然是有好无忧,这样一来,那《清史稿》的可信度就自然太低了,因此,《清史稿》也就成了中国历代史书中最具争议最不靠谱的正史,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朝的野史才反而备受学者及民间关注。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中国古代那些史官为了秉直记史而宁死保节的事迹,身处21世纪的今天,那些高校名儒、专家学者,甚至代表各界学术权威的拿着最高级国家特殊津贴的大学士们,除了歌功颂德之辈,满朝尚有史官安在?倘能与古人对话,不知道我们会否相形见惭?
嘘…扯远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