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高考应试技巧和方法(正高级教师陈华忠)

陈华忠,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数学学科带头人,省级数学科骨干教师,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集美大学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撰写发表论文800多篇,出版四本个人专著。

对孩子的培养,每位家长都极为重视,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许多心思与精力,都希望孩子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与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即对孩子要求太高、盲目攀比、只关注成绩等。为此,对于孩子的学习,我提三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一、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证。家长一定要在了解孩子年龄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努力采取科学措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名人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的最佳选择,应当从习惯培养开始。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呢?首先要求孩子上课要专心倾听的习惯;其次要求孩子上课要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再次要求孩子上课要善于表达的习惯,要敢于发言,要有条理的发言,要流利表达。同时还要有认真书写自觉并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孩子的分数更可靠,比名次更重要,是孩子能学好知识的真正保证。

事实上,凡是学习成绩持续好的孩子,都会从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则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一定要改变观念,把注意力从分数和名次转移到孩子的学习习惯上来。

二、学习兴趣比暂时优秀更重要

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成绩最牵动父母的神经,尤其是开始的一两年最令他们伤神费力。一种普遍的观念是,开始一两年的成绩会决定孩子日后的发展。因此,家长都很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是否满分。为了孩子能取得优秀成绩,家长拼命给孩子加压,购买多套教辅材料,让孩子完成,成绩有点下滑,就将孩子送到辅导班进行补课,力求孩子会争气,会取得优秀成绩,为父母争光。

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他的母亲从不要求他去考100分,她说:“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一点,对丁肇中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给孩子要求太高,让孩子背负着父母的压力来学习,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家长不要盲目攀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地方。为此,呼吁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优秀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小学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不必苛求孩子力争“优秀”。

三、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知识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家长就要关注孩子的阅读、尝试、探究与交流等能力的培养,不善于阅读的孩子即使目前成绩很好,也是潜在的差生。因此,注重对孩子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是为了促进孩子持续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的教学常常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教”,压抑了人的自身的发展,夺走了大多数孩子发展的可能。孩子的学习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怎么学、怎么想,指导孩子学会怎样学习,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因此,作为家长不要只关心孩子是否学会知识,更要关心孩子怎样去学,怎么去获取知识的过程。

编辑:王波

一线教师高考应试技巧和方法(正高级教师陈华忠)(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