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一个你一直单身的理由(你一直单身的秘密)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这是顾城的一首诗,描述这个问题很合适。
是不是你不喜欢种花?是不是你觉得花不好看?
都不是。
你害怕的不是花本身,而是花的凋落,是未来的变数,是不可控的未知,是美好凋零后的丑陋,是新鲜消逝后的平淡。
你最害怕的,是自己无法承受心痛和心碎,无法承受真心投入后的负面结果带来的伤害。
一旦这种恐惧,成为长期焦虑,影响到正常社交,甚至看到喜欢的人就在眼前,也会断然拒绝,那就成为了典型的“恋爱恐惧症”。
恋爱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有:
1、提炼对亲密关系的负面印象,时常自我恐吓亲密关系本身就是有苦有甜,但在恋爱恐惧症者眼中,亲密关系危险系数极高,在印象中会本能提炼出所有负面印象,从而忽略正面印象。
比如,你会将“亲密”提炼成“不自由”,将“关心”提炼成“想得多”,将“平淡”提炼为“不爱了”。
亲密关系于你而言,是迷人的危险,任何看似美好,都有其无法承受的代价,你的自身能力不足以支撑,只能被反噬。
(除了收藏和喜欢,感谢大家也“点赞”支持下~,谢谢)
2、强烈的不信任感,无法享受眼前美好,对未来焦虑感极强哪怕美好摆在眼前,对方爱你至深,你仍然很难感到幸福。
恋爱恐惧者基本上感受幸福的能力都很差——就像太宰治说的:“胆小鬼连愉悦都害怕,碰到棉花糖都会受伤。”
你身处幸福时,对未来变数的恐惧和焦虑会扑面而至,根本无法安心享受眼前美好。
眼前越幸福,内心越煎熬,所以自认为“单身保平安”,保的就是这份不受情感焦虑和患得患失的折磨。
3、自卑感和不匹配感恋爱恐惧者通常存在极强的自卑感和不匹配感。
因为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值得好的,不值得他人投入付出,但情感需求又同所有人一样,渴望被爱,于是他能做的,就只是远远躲在一边,看别人谈点甜甜的恋爱。
既能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又能保证自己不被伤害。
4、受害者心理,将自己归于弱者地位
具备强烈受害者心理的人,看待问题都比较悲观消极,因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主动权,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他们是被动的,被动接受他人的馈赠,也必须接受他人的伤害和感情的变动,但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将感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维持,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改变现状的潜能。
5、原声家庭的影响,导致你对亲密关系和异性的恐惧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通常自幼在相对完整健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面对亲密关系的维持能力和印象感都更好,承担亲密关系变数的承受力和勇气也更高。
但如果原生家庭有阴影,父母关系较差,或过度被穷养、被暴力等不良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造成深度创伤。长大后,再次面对亲密关系时,会本能抗拒远离,恐惧伤害的再度发生。
也许你承认亲密关系是幸福的,只是认为这份幸福不会落在自己身上。
总结来看,你之所以害怕与被人远离亲密关系,源于两点:
第一,你潜在对亲密关系的印象很差,认为亲密关系都会带来伤害。可能来自原生家庭的不良记忆,或来自亲朋好友的真实案例。
第二,你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坚定,甚至不够爱自己。不匹配感极强,认为自己不足以承担亲密关系的变动,也无力改善关系走向,只有吃亏的份儿。
面对恋爱恐惧症,你应该从哪些方面为自己做心理疏导呢?
1、不要过度集中于恐惧本身,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你越执着于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感受,越容易掉入自我消极暗示的漩涡。
放松一点,扔掉自己身上的定位,不要还没等一只脚迈出去,就蜷缩在原地暗示自己“我很怕”。
相反,你要鼓励自己去做那些你未曾做过,却莫名恐惧的事。比如勇敢去爱,比如主动示好,这些行为放在别人身上,简单易行还能创造价值,放到自己身上自然也同样可行。
2、接受亲密关系的弊端,客观看待亲密关系的双面性首先,你要明白一件事: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完全有利或完全有弊的事情,所有事情都是利弊交加,用一个代价去交换另一种好处,你既然想要吃蛋糕,就要接受长胖的风险。
这是世界的运行规律,不是你一个人的风花雪月,所有人都与你一样是接收者。
既然如此,亲密关系的利弊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唯一的变量,就是双方对关系的维系程度不同,每段关系的利弊概率也不同。
所以,与其恐惧未知的弊端,不如做好眼下的自己。当你足够优秀,价值足够强大,对亲密关系的维持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对方更会被你吸引。
3、区分“印象”和“现实”,应多与他人交流亲密关系的体验,从中收获普遍规律多与同龄好友交流恋爱体验,也可以探索她们眼中的异性形象,从普遍感受中,认知亲密关系的真相。
用现实的证据,去打破自己的潜在印象,不要将自己一个人的经历和认知,封锁住自己的人生。
4、寻找安全型依恋的恋人,有助于降低焦虑和改变认知如果你本人对亲密关系极度恐惧,那么在初期建立亲密关系时,是你改善认知甚至改变未来很重要的一个节点。
尽量寻找安全型依恋的恋人,体会他带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大大降低你的焦虑和自卑,也会不知不觉从他身上习得对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以及该有的正确认知。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