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武功究竟有多厉害(历史上真实的孙权)
前言【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及相关影视剧中,孙权这个人物,显得有点落寞,没有多少存在感。比如,江东基业是他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打下来的,没他孙权什么事,他只是个继承者,说白了就是个“官二代”、“富二代”。抵抗外敌入侵,是周瑜、吕蒙和陆逊的事,没他孙权什么事;治理江东,是张昭等几位老臣的事,还是没有孙权什么事。此外,连刘抗曹,是诸葛亮的功劳;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是周瑜的功劳。但是历史上的孙权,显然不可能是小说演义和戏剧中的那般。答案很简单,有很多历史学家,都非常推崇孙权,说他也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为江东基业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来跟大家聊聊孙权这个人。】
孙权剧照
一、孙权的生平简介孙权,是何许人也呢?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他一生下来的时候,眼神犀利,目露精光。他的父亲孙坚非常惊讶,认为将会有吉兆。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嗣位。孙权常常跟随在孙策的身边,辅佐他。等到孙策平定了多个郡县后,任命孙权为阳羡县令,孙权当时15岁。后来,孙权被郡守举为孝廉,被州长举为秀才,担任了奉义校尉。可想而知,孙权有多厉害,真不愧是少年英才。
孙权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精明能干,行事果敢坚决,喜欢结交豪杰和贤士。想那孙策也是一代枭雄,然而他每次跟孙权谈论问题的时候,总会佩服万分,认为自己比不上他。孙策大摆宴席的时候,也常常在宾客面前,对孙权大加赞赏,说他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孙策剧照
建安五年(公元220年),孙策在一次狩猎中,不幸为刺客所伤。不久后,就逝世了。临死前,孙策将江东基业,托付给了孙权,还对他说:
“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要知道,孙策是有儿子的,他完全可以将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虽然他的儿子年纪尚小。但是,孙策没有那样做。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孙策是很看重孙权的,孙权必定很能干,身上有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
孙策死的时候,孙权不过才18岁。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传统,他还是个未成年人。然而,他却要承担起保卫江东的任务。这对于孙权来说,未免太过艰难了。因为,孙权接手的江东,是一个“烂摊子”,可谓是内忧外患,地动山摇。对外,他要面临曹操和刘备的威胁;对内,他要凝心聚力,调和各方将领的矛盾,让江东保持和谐稳定。
而孙权,跟他父亲和兄长不一样,没有为江东的基业立有战功。而他身边的那些武将,跟他父兄的关系很好,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他们怎么会服从孙权这个“小毛孩”的指挥呢?
是呀,我想此刻孙权的内心是崩溃的,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一切,只是不停地哭泣。
孙权剧照
长吏张昭看到后,连忙制止了孙权,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说完后,张昭脱下了孙权的丧服,给他换了上了军装,然后扶他上马,巡视三军。
是呀,现在是孙权大展身手和承担责任的时刻,他岂能像个小孩子一样,哭哭啼啼的呢?他必须要像个男子汉一般,赶快勇敢地振作起来。
可是谈何容易,尽管东吴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等地,但是还是未能完全占领深险重地。而当时江东有很多外来人士,早就有叛变之心了。他们那些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想趁孙权在位之际,赶紧离开江东这个是非之地。
比如,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死后,不想辅佐孙权,召集了很多叛徒,一同逃走了。孙权就写了封信,派人召会李术。李术的回应让孙权大失所望,他说:
“有德见叛,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呵呵,李术是跟孙权杠上了,他的意思很明显:你孙权是个无德的人,不好意思,我才不回来呢。
孙权听到后,气不打一处来,当即状告曹操,说李术是个叛徒,自己要讨伐他,还望他曹操能够谅解。
说完后,孙权立即下令,发兵讨伐李术。
李术得到消息后,恐惧万分,求救于曹操。曹操当即拒绝,他当然不会为了李术一人,跟孙权公然闹翻。
孙军攻下了皖城,杀掉了李术,将他的三万余名士兵全部流放,并屠杀了皖城的老百姓。
二、联刘抗曹,谁的功劳最大?
孙权剧照
稍微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联刘抗曹或者联吴抗曹(叫法不一,意思相同,看从蜀国还是吴国的角度说)对三国形势的重要作用。因为有刘备集团和东吴集团的联合,才会有赤壁之战,曹军才会大败,元气大伤。从此之后,在几十年内,三国谁也灭不了谁,遂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讲清联刘抗曹这段历史,对大家理解三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联刘抗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讨伐刘备,追到了襄阳这个地方。没想到刘军刚过。曹操仍然不肯放过刘备,于是派5000精兵继续追,一直追到长坂坡。刘备恐惧万分,抛妻弃子,急忙逃亡,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来到了汉津,跟关羽会合。之后又跟刘表的长子刘琦及一万余军队,来到了夏口。可以说,刘备集团已经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若找不到同盟者,结果只有被曹操剿灭。
刘备在无可奈何之下,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共御曹军。结果,刘、孙结成联盟,击退了来势汹汹的曹军。
刘、孙结盟,击败曹军,没有任何争议。
但是,关于在这个过程中,谁起的作用最大,历来却颇受争议。
诸葛亮剧照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然是诸葛亮起的作用最大了,“舌战群儒”,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故事。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演义小说,其真实性是很低的。
因此,要想回答那个问题,还必须得从史料中一探究竟。
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跟刘备说了自己的策略,要想夺取天下,必须要跟东吴联合: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诚不可与争锋。”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而诸葛亮出山之后,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刘氏集团最危险的时候,请求出使东吴:
“事急矣,求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大意就是说,我家刘将军和你孙将军,共同的敌人是曹操。若我们这边垮了,你们东吴就危险了。因为过不了多久,曹军必定会讨伐东吴。所以,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咱两家联合起来,一同抵抗曹军。分,则必败;合,则必胜。如是而已!
孙权听到后,一开始表示犹豫,他说: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听到后,这样说: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孙权听到这句话后,勃然大怒,义愤填膺,当即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表示要出兵抗曹,他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显然,按照《三国志·诸葛亮》的说法,诸葛亮的劝说,对孙刘联盟,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按照《三国志·周瑜传》的说法,结论就不一样了。
周瑜剧照
东吴听到曹操占据荆州,并即将要派水师渡江而下时,将士们恐惧万分。孙权就举行紧急会议,商量该怎么办。结果很多人都说曹军不可敌,投降是上策。只有周瑜不这样想,他认为曹军劳师远征,此其弊一也;水土不服,此其弊二也;后方有患,此其弊三也。况且孙将军神武雄才,江东兵精粮足,若联合刘备,必定能击溃曹军。
孙权听到后,当即表示要跟“曹贼”决一死战,还说:
“君言当击,甚合孤意,此天以君授孤也。”
由此可见,对孙刘结盟,周瑜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结论又不一样--鲁肃对孙刘联盟起到了很大作用。
鲁肃剧照
鲁肃是一个很卓越的政治家,他深谋远虑,早在诸葛亮出使东吴前,他就跟孙权说过,东吴要想统一天下,首先必须要跟刘备集团结成同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还是鲁肃去接见的他。
孙权问群臣对策,很多人都认为,东吴投降曹操,是最好的选择。鲁肃沉默不语。
后来,孙权宣布散会,鲁肃追到了他的住所。孙权立马知道了鲁肃的意思,他握着鲁肃的手,说道:“你有什么话,想要跟我说呢?”
接着,鲁肃就开始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了: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意思很简单,那些群臣和我,投降曹操是可以的,因为他会安排好我们职位,我们该干嘛就干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主公您可不能投降呀,因为您一旦投降的话,曹操无法安排你。
孙权听到鲁肃的话后,如醍醐灌顶,他说道:
“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鲁肃,您说的好呀,那些人太让我失望了,只有您说的话,和我相同。您就是上天赐给我的。
呵呵,同样都是出自《三国志》,说法不一,结论不一。这还真是不同人的传记,不同的说法,写谁的传记,突出谁的贡献。但是不管怎么说,孙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他的“同意”,孙刘联盟,根本就不可能。
其实,孙权早就做好了打算,要跟刘备集团结盟了,“吾计决矣”“甚合孤意”“正与孤同”12个字,就是证据。
孙权剧照
从“孙刘联盟”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孙权绝非等闲之辈,他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有独到的判断能力。大敌当前,不慌不忙;举行会议,试探人心;合他心意,马上决定。这样的人,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难怪曹操都忍不住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就是英雄惜英雄呀。
三、世人对孙权的评价陈寿: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苏轼 :
“亲射虎,看孙郎。”
李宗吾:
“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
结语:孙权,处在三国那样一个乱世,18岁接手了父兄留下来的“烂摊子”,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处理好了江东的内忧外患,将江东发展壮大,实属不易之举。就凭这点,他都能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
文章参考《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