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没有看完的访谈录(这是一次能上天的访谈)
“主持人也上太空了吗?”
“这技术厉害了!”
“太先进!怎么做到的?”
……
看到这些网友评价,你是不是好奇发生了什么?不瞒你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制作了一组能上天、瞬移、跨维度的系列访谈,一经推出,燃爆全网。
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媒体中心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再次给灵感安上技术的马达,继“全息异地同屏访谈”“2021年全国两会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之后,推出“2022年全国两会融屏访谈”。从“同屏”到“跨屏”再到“融屏”,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再次技术升级,引领行业创新,赋能两会创新报道,满足网友新期待。
首篇“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在新华社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一上线就“炸开了锅”,全网置顶推荐展示,综合传播量上亿次,被新浪、百度、网易、今日头条等107家网站、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转载。一年一度的“代表履职”系列访谈再次火出了圈,形成刷屏之效。
点击观看:天地跨屏丨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
将身处北京的新华社主持人“送上”中国空间站,与王亚平“裸眼3D”般面对面交流
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上,王亚平代表正在执行任务,无法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她是中国首位“太空教师”、首个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她广受国内外关注。演播室团队运用虚拟空间、XR等创新技术,将身处北京演播室的新华社主持人“送上”太空,“走”进中国空间站,与王亚平代表实现“裸眼3D”般的面对面交流,而且是全实景、真融屏。
技术和策划储备是关键。
策划前期,技术团队用5G融屏 沉浸式技术,通过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创新场景呈现和拍摄形式,把中国空间站“搬进”了演播室。
“中国空间站的拍摄并不容易,在取得相关支持后,如何在不影响王亚平代表执行任务的同时,实现高效合作,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总编室主任李国利说。
本次天地交融的太空独家专访,实现了专业、权威、技术、美学的完美结合,凸显出新华社在重要时政报道中独树一帜的融合传播新优势。王亚平虽然此次不能抵达全国“两会现场”,但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真人与数字环境完美交融。众多网友赞叹“不可思议的对话,感叹科技的魅力”“全息影像,身临其境”。
“出圈并不是偶然。我们持续调研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一直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在新闻报道中进行有效转化,尝试将多项技术进行整合。从技术到策划都有储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做出受众喜爱的创意报道。”新媒体中心技术项目部导播郑常说。
访谈中,王亚平代表介绍:她竭力为航天事业代言,为科技人员发声,吸引更多人加入航天强国、航天报国的梦想征途中。
“看到主持人与王亚平代表同框对话的场景,我感到很振奋,新技术的加持不仅丰富了新闻产品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为新媒体报道的无限扩展提供可能。”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孔唯千说。
“报道通过自带流量的王亚平,让全世界网友把关注点落在我国科教发展,特别是战略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上。”新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黄庆华说。
虚拟世界“拉满”沉浸感,受众的“数字分身”也能走进新立方数字发布厅
当下,“虚拟现实”大火,演播室团队思考维度是否也能“同”“跨”“融”?经过商讨,团队决定将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的访谈放入虚拟场景中。
点击观看:跨屏访谈丨朱国萍代表:基层治理既靠数字化也要“土办法”
朱国萍是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是一位有着30多年从业经历的社区工作者。今年,她关注未来社区发展和智能化社会建设的有关话题。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以后的社区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这样的未来场景,不仅是朱国萍代表想看到的,也是很多网友所期待的。
“虚拟世界可以构造仿真现实,通过搭建‘未来社区’,实现访谈内容和报道形式的有机结合。”新媒体中心客户端主编王浩程说。
然而,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
“这样的报道形式前所未有,属国内首创,目前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参考,团队只能基于自身理解摸索前进。录制虚拟场景中的人物时,反复拍摄了三次才达到想要的效果,耗费了两天时间。”郑常说。
最终,产品顺利上线播发。真人与虚拟空间的结合,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汇融合、互动访谈与科幻场景的跨界创新,为受众带来新奇、独特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同时,团队与百度希壤元宇宙平台合作,打造了线上映射展厅——新立方数字发布厅,用来展示此次新华社两会跨屏访谈内容。受众不仅可以个性化定制自己的虚拟形象,通过自己的“数字分身”走进新立方数字发布厅,在虚拟空间中实时观看此次访谈节目,更可以近距离实现受众间的实时互动,打破交流的“次元壁”,一边畅听代表访谈,一边畅聊观看体会,使受众感受到虚实结合的无限可能。
追求画面“虚实难辨”,连影子都不放过
在第三期访谈中,主持人通过融屏“来”到洱海边,相遇已从事洱海保护工作31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他们一起欣赏自带滤镜的美景,畅谈洱海保护工作的故事。
点击观看:跨屏访谈丨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连续三十年为洱海“把脉问诊”
“虽然这次拍摄对我们而言已是驾轻就熟,但如何让画面更加真实甚至虚实难辨,是本期制作思考的重点。我们甚至注意到了影子的效果。”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邱世杰说。
团队发现,以往的制作中,真人可以实现同屏、跨屏、融屏,但是影子不行,这会大大降低画面所呈现的真实感。
杨晓雪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跨屏采访。
“比如这期录制,杨晓雪代表在互动中,影子是和她一起运动的,但是主持人没有影子,这让我们无法接受。”邱世杰说。
为了攻克这一问题,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可以利用AI实时影像跟踪技术将倒影与人物同步触发,实现影随身动,让空间感更加立体,融屏采访的真实感也再次升级。
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录制现场。
这并不是新媒体中心以“技术 创意 美学”赋能新闻报道的首次创新。从5G远程同屏访谈,到强调沉浸感和三维透视的场景复现,再到今年的虚实交互,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团队不断前行,不断突破,始终在行业中引领着报道方式的创新。
“说起来容易,过程却充满了艰辛。创新不是每天都有的,当发现适用技术后,除了技术样片,没有任何可参考借鉴的案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郑常说。
未来演播室团队还会继续探索,更加富有创意的作品很快就会上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王烨
来源: 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