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京剧名场面(清音会千人合唱京剧)

看王珮瑜的“清音会”现场,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个京剧演出的现场。三层楼的上海大剧院坐的满满当当,年轻人无比兴奋地坐在其中,玩弹幕参与直播、高声欢呼热烈鼓掌,最后结尾时,一千多人和台上的王珮瑜一起高声合唱那段著名的京剧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火爆的氛围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沸腾起来。

而这样的现场,对如今的王珮瑜而言,已经是常态。作为当下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王珮瑜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成为京剧的代名词,“瑜老板”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2019年,已经延续了9年的“王珮瑜京剧清音会” 历经八城九场的全国巡演,在12月16日回到上海。此前,清音会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启动,先后在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长沙、武汉多地演出,所到之处,座无虚席的剧场几乎无不以这样的“千人大合唱”收尾。

王珮瑜京剧名场面(清音会千人合唱京剧)(1)

王珮瑜带领一千多观众合唱《空城计》

这一年,王珮瑜还出了自传新书《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和普及教材《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位于上海宝山的“瑜音阁”古戏楼也热闹开张。在京剧艺术当代化推广的道路上,“网红”王珮瑜越来越火,在传播方式上也愈发成熟多元。

在谈及明年一系列新计划时,王珮瑜还透露,自己在一系列演出之外,还计划制作一款京剧交友APP、一档原创京剧节目。对于如今“生活即工作”的状态,她表示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坚定充实:“我最大的动力,就是我的目标,简单来说就一句话,我希望更多人认识京剧。更多人认识了以后,我们这个行业的生态自然就会发生良好的转变。我渴望去创造更多善因。”

“清音会”千人大合唱:让京剧与当下年轻人产生更多链接

关于京剧这门艺术,王珮瑜愿景是——这个时代应该打造京剧艺术新生态。

“京剧是剧场艺术,让观众回到剧场,剧场有老有少,其乐融融,这就是我想要的。”

清音会是2010年开始,王珮瑜和她团队自创的演出品牌。概念来自清末民初的“清音桌”,当时一些戏曲名家和名票常在茶楼设“清音桌”,是一种近距离清唱并交流的京剧表演形式。

而到了王珮瑜这里,清音会却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除了唱,还有“解释”,王珮瑜将京剧元素一一拆分,把京剧的历史、代表人物、腔体、板式、化妆、穿衣……在一场90分钟的演出中呈现。当然,最特殊的,就是弹幕和现场直播的加入,更多观众能够参与进来,“京剧其实很好玩”。

演出的核心依旧是传统经典。清音会挑选了谭余一脉最有代表性的八出传统骨子老戏,《定军山》《卖马》《朱砂痣》《鱼肠剑》《捉放曹》《洪羊洞》《失空斩》《四郎探母》,每出都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能展示当今老生及京剧声腔艺术的最高水平。

王珮瑜京剧名场面(清音会千人合唱京剧)(2)

清音会演出现场

演出加互动,还有满满的知识点,清音会的现场体验比寻常的京剧演出要欢乐。而早在今年全国巡演前两个月,王珮瑜还启动了一个#瑜你同唱#的互动环节。观众戏迷纷纷被鼓励自拍演唱《空城计》经典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视频,可以上传到网上点评分享,也可以剪辑有趣视频,也因此,清音会每到一处,都就有“千人大合唱”的激动场景。

“1000位观众一起同台上的演员互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京剧不再是只有上一代人才喜好的艺术,而是能够与当下年轻人产生更多链接的艺术形式。”

从2010年开始做清音会,到2015年酝酿互动新版本,再到如今扩容到全国的大剧院巡演,王珮瑜十分感慨:“之前都是在几百人的中小剧场演出,今年进了10个千座以上的大剧场,最多的有1800座,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传统戏曲一般都适合在小剧场演出,聚拢效果好,这一轮的巡演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求我的声音、神情都能‘打远’,自己觉得完成的不错。

而回到上海演出,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有戏校老校长王梦云,还有一些熟悉的朋友,王珮瑜更是有别样感受:“这让我猛然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就是在上海的剧场,每周定期的向本地的观众做‘汇报’演出。这么多年过去,我觉得他们都在,我也还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出新书《台上见》:谈从艺心路,也谈京剧表演

无论是清音会,还是瑜乐京剧课、“京剧其实很好玩”的音频与图书,都是为了更多人走进真实的京剧剧场。在王珮瑜看来,剧场、老戏,买票、观众,这些都是京剧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为此,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王珮瑜学戏、唱戏,也始终站在传播京剧的前沿。

2017年,她在《奇葩大会》用“表情包”“惊提”“怒沉”“喜展眉”、叫好来分享京剧知识,一时圈粉无数。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成为她的金句。

之后,无数综艺平台上都能看到她传播京剧。表情包、三级韵、学叫好、抖音短视频……她用各种新的方式为传统京剧发声,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国粹。

去年,《余脉相传》第四季在中国大戏院的演出,每个观众都感受到演出团队的的用心。每场演出前,王珮瑜都会为预热演出拍视频、做默片式动画,还推出自己的卡通吉祥物“戏多多”“鱼粑粑”。演出册《台上见》足有五万字,分成上下两册,讲解剧目版本、故事源流、人物角色、唱词典故、梨园轶事等等。

每场演出都一票难求,观众在剧场里大笑着看完动画片,激动的鼓掌叫好,散场后还不忘和“戏多多”合影。

王珮瑜京剧名场面(清音会千人合唱京剧)(3)

《台上见》

今年,王珮瑜还除了一本新的自传,书名也叫《台上见》。这本书里,有她26年学戏演戏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关于自己,关于京剧。

自接触京剧起,王珮瑜就被冠以神童,“小孟小冬”的称号。她是新中国成立后专业戏校破例培养的第一位京剧女老生。

在这本书里,她回忆了自己进入梨园、学习余派老生的学艺经历,有跌宕起伏,有坎坷高低,也有痛苦和欢乐,还有许多梨园罕为人知的往事、前辈艺术大师和名家的风范、京剧艺术传授的过程。

她还用这本书再次表达“京剧其实很好玩”。书中有她多年在音频平台讲解京剧的文字整理,包括各种京剧知识,戏班规矩、扮戏的讲究、砌末(京剧的道具)、武打的“套路”、京剧的音乐与唱念,还有专题形式介绍的16出余派传统老戏,讲解余派京剧在具体唱腔、念白等方面的细节处理和特色特点。

对于这本书的初衷和缘起,王珮瑜说,“三四年前我就收到了出版社编辑给我的出版计划。当时我在写‘那九年’戏校回忆录专栏,在瑜音社微信公众号连载,他们看到之后觉得形式不错,文笔也不错。但是我非常犹豫,我怎么能保证我写的东西是值得大家花上两三个小时来读?书在我眼里还是有点神圣的。”

直到今年,王珮瑜重新整理了一下文稿,“觉得放着也是可惜。特别是看到一些朋友竟然把我写的专栏自己复制粘贴,打印成册,交给我签名,让我觉得这些文字有批量印刷的必要。再者,我不出版,市面上确实很少有谈表演的文学,谈京剧表演的就更少了,我也没必要敝帚自珍,还是可以让大家看个热闹。对我自己来说,这本书也是纪念,是对过往师友、学艺生活的纪念。很有意义。”

在很多人眼里,王珮瑜就是今天的京剧。许多年轻人因为王珮瑜路转粉,走进戏园。在这本书里,王珮瑜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播,打破封闭的京剧精英圈和票友圈,带领潜在的京剧爱好者走近、了解京剧。

新一年计划:学新的老戏,开发新的京剧APP

作为当下京剧的“流量担当”,王珮瑜新一年的计划也已经满满当当。

首要的还是“演老戏”。“余脉相传”王珮瑜京剧传统骨子老戏第五季明年又要重启“戏要热热闹闹继续唱起来,我也要去学新的老戏了”。

而今年一开幕就备受瞩目的瑜音阁古戏楼,也会在新一年有新内容。“天气晴和的时候,要举办定期演出和中小学教育成果体验展示”。

她还开始策划一档原创的京剧节目,“以往参加别的节目很难在规定时间里把京剧的一些问题展开来说,说透,即使说了也很容易被剪。这次我自己策划一个节目,就是把想说的都尽量说出来。”

而最让人瞩目的计划当属开发一个京剧APP,包含知识查询、讨论、交友、听戏等功能。

艺术上的传统守旧,和传播上的大胆创新,构成了一个复杂双面的王珮瑜。她自己也坦言:

“在我的专业领域,我是一个非常守旧的人。京剧舞台上有严格的标准,不能做的事太多,我不会轻易去打破它。但是目前大家看到的王珮瑜,在各种各样的平台出现,其实都只是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在专业领域,我并没有要去改变什么,对于跨界的各种尝试,我也会坚守自己的底线。”

如同她在《台上见》的前言里所写:“也许有一天,京剧会重新回到它鼎盛时的位置,会重新被大众喜爱。而到那时,我会有怎样的心情?也许还会热泪盈眶,也许已是云淡风轻。只要我们还在台上,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一起完完整整地把这出戏唱好。”

“我一直在,你何时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