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可免费下载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四季美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荡涤着人们的心胸,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本单元课文描写了美的景物,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其中安排了三篇教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一篇自读课文——《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4.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课时安排◇
《春》:推荐安排3课时。
《济南的冬天》:推荐安排2课时。
《雨的四季》:推荐安排1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推荐安排2课时。
1 春朱自清
◇教材分析◇
在《春》中,朱自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春回大地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选材上、谋篇上、语言的技巧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春》为后面写景类散文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基础。
本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并贯串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掌握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对妙词佳句的赏析,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美文,体会文中优美的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②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难点:①结合课文实例,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②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到春天,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是田野上小草的嫩芽,还是河中潺潺的流水?第一个让你感知到春天到来的,也许是清晨小路上打湿鞋袜的露水,也许是昨夜的轰鸣春雷,也许是某一天忽然变得温暖的阳光……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的春天,是从耳畔传来的。杜甫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他的春天,是从空气中嗅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天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你我》,诗文集《踪迹》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表达了他对春的赞美,对美的追求。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酝酿(yùnniàng) 窠巢(kē) 黄晕(yùn)
应和(hè) 嘹亮(liáo) 披着蓑(suō)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戴着笠(lì)
烘托(hōng) 嗡(wēng) 宛转(zhuǎn)
捉迷藏(cá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抖擞:振作。
朗润:明亮滋润。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形容心情好,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三、学习新课
步骤:朗读课文,交流合作。
1.听课文录音,闭眼静心感受春的秀美。
2.教师相机提出朗读时需注意重音和停连。
明确:(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或短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 ”标示。例: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④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听后感受。〔多媒体显示:通过诵读课文,我感受到了……〕
4.连读课文,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读后学生和教师点评,并讨论文章层次。〔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5.经过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连读,全班交流讨论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
2.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之景,并将课文分为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春》这篇课文,一起看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这幅美丽的画卷的。
二、学习新课
(一)引导学生品析第3段的“春草图”。〔多媒体显示如下品析步骤〕
1.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错字、不多字。
2.齐读,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嫩、绿、多。
(2)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等人类的活动”?
明确:通过描绘人类在草地上兴致勃勃地嬉戏、玩闹,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
3.男女生各读第3段的一个层次,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明确:先正面写,第1句运用拟人手法,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满是的”用口语化的语言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三、四句则从侧面描写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学生自读第3段,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偷偷地”和“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同时,“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顽强的生命力。而更换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二)各学习小组,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1.具体分析“春花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①“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繁多、细小而明艳、随风轻轻摆动的情景。
2.“春雨图”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雨密的特征,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写出了什么环境特点?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乡村的安静与平和。
4.“迎春图”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由景及人的顺序来写的。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写道“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闹春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5.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引领大家在朱自清的《春》中旅游了一圈,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春花的鲜艳,感受到了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润,更重要的是跑进了迎春的队伍中,懂得了抓紧春光,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对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次真正的洗礼!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四、五。
2.背诵课文第1~5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在品味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春的特点,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二、学习新课
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1)“春草图”
①特征:嫩、绿、满、软。
②顺序:由近及远。
③修辞:拟人。
④用词:第1句中的“钻”字用得好,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出来。
(2)“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④用词:第4句中的“闹”字用得好,它不仅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声音,还呈现出喧嚣沸腾的热闹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⑤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3)“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③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4)“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修辞:排比、比喻。
(5)“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景及人、由点到面。
三、拓展延伸
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多媒体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下来并仿写。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朗读。
四、课堂小结
《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姿态万千,生机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五、布置作业
1.仿照《春》,以《我看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熟练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春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问题设计,一些问题问得有些琐碎,学生不易抓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些语言表述得不够严谨,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在今后设计时还要细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