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为何要叫郑八怪(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郑板桥为何要叫郑八怪(郑板桥的爱子之道)(1)

“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的郑板桥,他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郑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但到他父亲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生活相当清苦。

寒门如何出贵子,郑板桥的成才之路、身上的“怪”气,皆和家庭环境脱不开关系。

他一生五个阶段,“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

把人生百味尝了个遍的郑板桥,看透事态、人性,又不失豁达真我。在子女的教育和终生大事上,无不贯彻着他领悟的真谛。

所著《郑板桥集》,其中关于家教的观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家贫情不贫

他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也是要自己不忘根本。

生活已然富裕的郑板桥,晚年得子,欣喜至极,亦不忘“爱之以道”。

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弟弟家。

家书中他提到教育:“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这便是他的道,亦是他要传给子孙的根本。

在外为官他仍极其重视自家子女教育,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让小儿唱与母亲、叔叔、婶婶听,培养孩子的重农意识和体恤农民的感情。

率真的郑板桥,连教育的细节上,都人情味十足。

当他患了重病时,非要吃儿子做的馒头。

儿子费九牛二虎之力把馒头蒸了出来,端到床前时,郑板桥已经离世。

只有茶几上墨迹未干的纸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父亲爱子之深意,儿子心灵震撼,终身牢记。“爱之以道”、靠人不如靠己,到现代亦是教育子女的真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