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的英文(来自德国的声音)
“此时此刻,面对疫情,我们都是中国!I am China!”近日,一段德国小伙为武汉加油的视频在网络上不经意间走红。视频的主人公Tobias Dominiczak是一位来自斯图加特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网络视频博主。
托比(Tobi)用 “#I Am China”的标签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托比对针对中国人的不理性甚至种族主义言论和行为,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不满。他用客观的分析告诉世界,中国为防止疫情蔓延作出的努力史无前例,值得点赞。为此,他呼吁全球各地的人们共同抗击疫情,抵制歧视。
“任何中国人都无需为自己不是‘病毒’而作辩解!中国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爆发——而这应该成为他们被排斥和被歧视的原因吗?我再也看不下去了,而这也是我能做的一份贡献。”托比对《北京周报》说。
“中国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事实上,托比成为视频博主不过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去年,他与妻子及一位朋友一拍即合,决定拍摄一档名为“嘿!托比”(Hey! Tobi)的短视频系列节目,目的是向中国人介绍德国——以及让德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
而这一切则源于他过去在中国的生活。
2010年,托比曾到清华大学留学。据他回忆,在中国,他留下了许多美好时光,结识了不少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中国朋友,这一切都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里,不曾忘记。也正是在那里,他与他的山西妻子结缘。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自己更能理解中国人,托比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个中国人!”
然而回到德国后,他却看到,不少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跟自己所认识的那个国家有很大的出入。从那时起,他便努力尝试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了解。
在托比看来,对他人生活的猎奇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他决定通过拍摄一些接地气的视频来向两国民众展示真实的对方。因此,随便打开托比在任意一个社交媒体的账号,你会发现既有“德国高速限不限速”“啤酒节套路”等普及类视频,也有“教女儿包中国饺子”“父子挑战做中国菜”等体验类视频。而让托比特别得意的一期视频则是他带着自己的父亲制作德国酸菜。通过这集视频,中国网友发现两国酸菜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我们的日常生活及我们各自面临的问题往往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也会由此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托比说。
据托比介绍,如今视频拍摄已渐入轨道,每周会推出一到两集。目前已经拍摄制作了50多个视频,话题涉及两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偏见在“我是中国”视频里,托比特别提到,中国人民正在竭尽全力防止疫情的全球性爆发,他们采取了大规模的防护措施,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建立医院收治病人,交通和商业活动都受到了严格限制,人们待在家里保护自己和家人。在这种情形下,歧视和排斥不应成为讨论的话题,他说:“让我们共同对抗病毒,而不是对抗人类!”
视频中除了托比,还有另外12个德国人一起向观众喊出“我是中国”的口号。据托比介绍,他们都或多或少与中国有些联系。
柏林茶文化节创始人亚历山大·路德维希曾在中国长期生活过,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最近也在一直关注着疫情。他告诉《北京周报》,此次疫情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绝对不只是属于武汉和中国。他说,看到中国大力采取措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国民众团结一心、坚强面对,自己非常感动。“重要的是,我们人类要共同面对。”他说。
除托比之外,在中国生活的其他几位德国博主也纷纷通过视频发声。其中一位便是在中国社交网络上拥有数百万粉丝的阿福。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情况,阿福特意录了一段英文视频,题目是“我们要对抗的是病毒,不是中国”。他呼吁,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面对疫情应该要齐心协力在一起,“我们需要多一些同理心。”
对此,托比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只有当我们多一点相互了解和理解,我们才会对彼此产生更多的同理心,而且只有这样,误解才会越来越少。”他对《北京周报》说。
“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赢得抗击病毒的斗争,而在这段时间里,任何人都可以为此做点什么。我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此次疫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是中国的。”托比说。
未来,托比希望能继续挖掘更好的话题,拍摄有趣的视频。“网友的反馈激励着我们,是我们的动力。”他说。
(《北京周报》记者 尉红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