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文化自信(瞭望丝路花雨)
1979年首演,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余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次,《丝路花雨》得益于天生丽质;40多年不断升级换代、常演常新,更凸显进取品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卫东 唐敏 袁元 郎兵兵
“真是一场美好的视觉享受。”在漫天花雨中,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近2000名观众情不自禁起立鼓掌、大声喝彩,向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致敬。
这样的场景从癸卯春节正月初二持续到初六,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李金江没有想到,这部已演出了40多年的舞剧仍然如此受到首都观众的喜爱。
不只是《丝路花雨》。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信息,2023年春节假期中国营业性演出场次9400余场,票房和观演人数均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左右。
不只是春节。近年来,随着舞台剧、话剧等文化消费升温,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等在多地出现一票难求现象。
市场人士预计,未来十年,中国舞台剧市场有望成长为百亿级“新蓝海”。什么样的作品能占领这个市场?哪些元素在成就经典?从《丝路花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探究竟。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舞台创作新风潮
5场演出场场爆满,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2022年国内舞台上的新老爆款,几乎都是舞蹈,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从《只此青绿》到《五星出东方》《李白》《昭君出塞》《红楼梦》等,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正通过不同的舞台艺术传递到世界,成为文化热点。
1979年首演,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余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次,《丝路花雨》得益于天生丽质;40多年不断升级换代、常演常新,更凸显进取品质。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说,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1979年秋天,《丝路花雨》剧组赴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文艺汇演。其后,在时任广东省主要领导的大力推介帮助下,剧组赴香港演出,轰动海内外。《丝路花雨》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丝路精神的时代内涵,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了文化使者的重要使命。
作为中国第一部敦煌舞蹈流派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开启了中国古典舞蹈传承与创新先河,被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取材自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只此青绿》,以及《李白》《昭君出塞》等历史题材舞剧,都因作品丰满的民族文化内核和高艺术品质得到市场认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舞台剧正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创作和进场观看。
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亮相国家大剧院(2023年1月23日摄) 受访者供图
兼顾“跳好舞”和“讲好故事”
演出市场复苏拉动了舞剧创作。业内人士认为,一部经典舞剧必须兼顾“跳好舞”和“讲好故事”两件事。
“没有敦煌艺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丝路花雨》。”1979版《丝路花雨》编导晏建中回忆,七易其稿后,创作团队在敦煌壁画里找到了丝绸之路凝聚中外友谊这一主题,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故事轮廓形成。敦煌画工神笔张及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成为舞剧主线。
“舞从敦煌来,但壁画上的舞姿是静止的,如何让它们动起来,一开始并没有现成的舞蹈动作可供选择。”甘肃省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琼曾是1979版英娘的扮演者之一,她回忆,为了复活壁画中的舞姿,前辈创作者们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探索中,该剧创造出一个中国舞蹈的新流派:敦煌舞。王琼介绍,一段英娘卖艺的舞蹈就由100多幅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形象编排而成,舞蹈节奏抑扬顿挫,舞姿优雅灵动;而“千手观音”“反弹琵琶”“伎乐”“小杂耍”“黑巾舞”“霓裳羽衣舞”等舞姿,则是出自莫高窟第3窟、第112窟、第321窟、第184窟的壁画。
起伏跌宕的情节,美妙优雅的舞蹈,让这一舞剧在1979年甫一推出就如一声春雷震醒了艺坛,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
实现破圈传播的《只此青绿》,吸引观众的不仅是古今对话、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舞段的意象万千,更是从剧本、表演到舞台设计的独具匠心,该剧以重达约2000公斤的舞台装置,实现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几个维度的有序交错,将《千里江山图》蕴涵的东方美学传递给观众。
守正创新成就经典
进入21世纪,敦煌题材产生了《敦煌古乐》《大梦敦煌》等众多作品。尤其2000年创排的《大梦敦煌》亦诞生于兰州,集“舞蹈美、音乐美、剧集美”于一身,既收获了口碑,也实现了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大梦敦煌》收益破亿元,被誉为新世纪国产舞台剧“多产出、多演出”的成功范例。
《丝路花雨》不再一枝独秀,剧院也曾一度面临生存压力。
“一部作品要千锤百炼成为经典,不能只靠获了奖、有口碑,更需要在坚守传承中吸纳时代元素进行创新,获得市场的认可,满足观众需求。”甘肃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其银说,40多年来,剧团不断沉淀积累,找寻新的突破口。
2008年,《丝路花雨》入选奥运迎宾节目,舞剧进行了更新创作,“《丝路花雨》蕴涵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2008版保留了1979版的精髓与风格,也在配乐、舞蹈编排、技术技巧、服饰舞美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既突出敦煌艺术的古朴典雅,又增加了国际感、时尚感。”李金江说。
新编排后的《丝路花雨》再次掀起巡演高潮,还以商业形式走进了肯尼迪音乐中心等世界知名的艺术舞台。癸卯春节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正是2008版《丝路花雨》。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2017年,《丝路花雨》又推出旅游版,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始常态化演出。“旅游版更多使用了数字舞台技术,贴近普通游客。”李金江说,受疫情影响,加之相关演出合同到期,目前旅游版已暂别观众,但几年的历练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与突破,提升了剧院的市场敏感度,更加注重观众感受与互动。
2021年,《丝路花雨》参加了河南卫视和哔哩哔哩联袂打造的黄金强档综艺节目《舞千年》,借力视频媒体扩大影响力敦煌文化出圈,尤其吸引Z世代年轻人的关注,成为他们的新热爱。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丝路花雨》还有一项创新,就是演员全部来自甘肃本地。但即便是拥有《丝路花雨》这样经典剧目的甘肃省歌舞剧院,也像全国不少基层文艺院团一样,存在生存与发展难题,面临人才资源匮乏的挑战。要培育出《天鹅湖》那样百年不衰的经典剧目,《丝路花雨》和甘肃省歌舞剧院都还有更多的路去尝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