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常用的贬义词:学成语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拼音:hàng xiè yī qì,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常用的贬义词:学成语沆瀣一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常用的贬义词:学成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常用的贬义词:学成语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干坏事。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故事:中国的科举制度,萌于隋,兴于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意思是通过科举考试,朝廷广揽天下之英才。

话说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京师长安进行一次大考,礼部侍郎崔沆担任主考官。有个考生名叫崔瀣,那是相当的有才。 考试日,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当阅到其中的一份答卷时,不由得眼放绿光,连声叫好。放榜那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果然,崔瀣高中,就等着钦点了。这样的故事,经后世的作家一添油加醋,就是一幕很好的公子赶考遇良缘,私定终身后花园的传奇戏曲。

历史就是这么巧,你不服都不行,这师徒二人,都姓崔,一个叫沆,一个叫瀣,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 如今巧妙地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于是有人打趣为:“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可见当时并没有贬义。

接下来问题来啦,崔瀣凭借真才实学,崔沆慧眼识珠,主考和门生之间,一没有钱的关系,二没有人的关系,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怎么沆瀣一气慢慢就变味呢?二位真的比窦娥还冤。这就是汉语词汇的变化与发展,“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叫兽感悟:本来想写韩信来着,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堂堂的某985名校学生,在抗疫的关键时刻,竟然用了“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的话语,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做的滥用成语就是这,不由得感慨:同学啊,你这名校怎么考上的!不过这还不是最丢人的,甚至更名校的校长,在盛大的典礼上能读出:鸿hao之志,这是连初中语文都没好好学,要不然总该知道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叫兽一直坚持认为高中文理不应该分科。学理科的历史地理只为了应付结业,学文科的理化就胡凑合,尤其是理科生,好多文化知识缺失,不能不说是遗憾。科学与人文,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