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一族的历史(南宫氏南宫极南宫嚚)

在王子朝奔楚前后,除了召氏族人、尹文公、毛伯得等之外,还有一对父子也是王子朝的忠实追随者,这就是南宫极和南宫嚚。对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南宫极是南宫嚚的父亲,在此之前,南宫极病死。

南宫一族的历史(南宫氏南宫极南宫嚚)(1)

疑似南宫嚚、毛伯得陪葬墓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南宫极、南宫嚚这对父子甚至是南宫家族的历史,我们却知之甚少。在王子朝携典奔楚时,召伯没有随王子朝奔楚,尹氏固是在奔楚三年后返回京师,然而召伯、尹氏固都在京师被杀,只有毛伯得和南宫嚚一直陪在王子朝身边。在南阳不见冢陪葬墓中,不少甲字型墓,这些肯定都是王子朝的大臣和卿士。因此,紧邻不见冢的M30、M25两个陪葬墓极有可能就是毛伯得和南宫嚚。M30被盗掘一空,M25出土有春秋时期的两个青铜鼎。这两个陪葬墓紧邻不见冢,甲字型,显然绝非一般卿士。

追踪王子朝奔楚过程,南宫极和南宫嚚也是我们需要追踪的重要对象。鉴于这对父子的史料较少,我们也需要从南宫氏的源头追起。据近年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南宫姓氏排名第558位,人口1.3万人。可见这是一个小的姓氏。南宫姓主要是两个源头:一是孟僖子之子仲孙闵,因居南宫而姓;二是周文王四友之一南宫子之后。在南宫子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南宫为姓氏,称南宫氏,后亦有改为单姓南氏、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除此之外,也有冒姓南宫、改姓南宫的但人数极少。显然,出自文王四友之一南宫子则是我们考据的主要对象。

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周围有“八士”、“四友”, 南宫括是其中四友之一。所谓“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籍《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南宫子指的是南宫括。南宫括是周文王时期的贤士,也是辅佐周文王父子兴周灭纣的一位重臣,上马能战,坐案能书,文武双全。南宫括在西伯候姬昌封于陕南兴安(今陕西安康岚皋),其境内崇山叠嶂,后世因南宫括之名称之为“南宫山”,今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集峻美秀丽于一身。

南宫一族的历史(南宫氏南宫极南宫嚚)(2)

疑似毛伯得、南宫嚚墓出土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成功,按照《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武王因为殷地刚刚平定,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然后命令召公把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又命令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还表彰了商容的德行。令南宫括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百姓。武王还命南宫括、史佚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殷朝的宝玉。可见南宫括是伐纣的大功臣之一。

周王朝建立之后,武王封南宫括于冀、鲁之间的平原上,建有南宫城(今河北邢台南宫),后来其子南宫修为首的一支南宫氏族人则随箕子迁徙辽东,成为后世朝鲜、韩国的南宫氏一族。

对于南宫氏族人,清华简《良臣》中有记载,是说周文王:有闳夭、有太颠、有散宜生、有南宫适、有南宫矢、有芮伯、有伯适、有师尚父、有虢叔等贤臣。

另外,近年来比较火的曾国曾侯墓的考古,都说曾国的开国国君是南宫适(南宫括)。其信息来源于随州文峰塔春秋晚期曾侯与墓、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犺墓出土青铜铭文的记载,其中提到祖先为“南公”“伯括”。“南公”是“伯括”本人还是“伯括”长子有争议,但一般认为“伯括”就是南宫适(括)。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清人孔广森,他认为《论语•微子》的周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中,伯达、仲忽即《逸周书》的南宫百达、南宫忽。

曾国曾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发现有“南公”“伯括”的痕迹,一些学者更加认为“南公”“伯括”就是南宫适(南宫括)。但《良臣》里伯括与南宫括并称,明显是当作两人,而且还有一个“南宫矢”,却不与《论语》的周八士同名。明确被作为两人。不过《良臣》的确存在不少错乱之处。

南宫一族的历史(南宫氏南宫极南宫嚚)(3)

曾侯墓出土

对于曾国、曾侯,近百年来湖北省随州市的曾都区、汉水西岸的宜城、钟祥、武胜关的豫南,先后多次出土有“曾”铭文的青铜器,如“曾侯仲子父鼎”、“曾子仲鼎”、“曾侯白戈”、“曾姬无血”、 “曾都尹法之行”、“曾孙法之鼎”等。 特别是在1978年春夏,曾都区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文物,震动了全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专家们通过对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史料进行研究和考证,得出了“曾随一家”(曾是封地国名,随是曾都)的结论,即在2400年之前,以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即“曾”国,随州城为曾都。

根据曾侯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曾国始君是周朝功臣南宫适的子孙。史书中一般称随国,青铜器铭文中是曾国。特别是2012年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中出土了一件带随字的青铜器。从中推测,曾是封侯的名称,随是地名。根据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现,公元前497年,曾侯璵回忆道,曾侯璵的先祖受到周王的重用和提拔,参与了消灭殷商之战平定天下,最后周王分封南公到南方,一个叫汭的地方营建城址,承担起文王、武王保卫南疆的重任。

由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从南宫适开始的脉络:大约是在周文王姬昌时,作为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括,最早被封在陕南兴安(今陕西安康岚皋);武王伐纣成功后大封周室和功臣时,南宫括作为重要功臣被封在南方一个叫汭的地方营建城址(曾国,国都今随州);可能是南宫括的长子代父管理封国成为最早的曾侯;成王时期,南宫括的一个儿子南宫修被封在了(今河北邢台南宫)。这有点类似周公一样,周公在父亲姬昌时被封在了鲁阳(今平顶山鲁山县);武王伐纣之后被封在了曲阜(鲁国,长子伯禽代父管理鲁地);成王之时周公的第四子姬苴被封在了邢地(今邢台),成为第一代邢侯。

周公留在了王室作为三公之一辅佐成王;同样南宫括亦留在了王室作为公卿。南宫括去世后,其留在王畿的后裔世代作为王室公卿。南宫极、南宫嚚则是留在王畿的南宫括宗室子弟后裔。

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颁诏而暴病,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周景王卒,大夫单旗、刘卷认为若立王子朝,他们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太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单旗、刘卷违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宾孟,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宫极为帅,攻打单旗、刘卷,周悼王命令平叛,但刘卷率领的王室军队很快被击溃,周悼王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诸大臣立王子朝为王。

南宫一族的历史(南宫氏南宫极南宫嚚)(4)

曾侯墓出土

晋国闻周王室大乱,遣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见晋师威猛,无法取胜,遂带百官迁居于京(今洛阳西南)。晋国军队护送周悼王入居王城。周悼王猛借兵复辟,由于一日三惊,当年冬天忧惧而死。单旗、刘卷拥立周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为王,是为周敬王。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派兵迎战。周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今汉魏故城)。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为东王。东、西二王互相攻杀。

接下来王子朝的得力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周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众人心悚惧。对于南宫极的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八月,丁酉,南宫极震。”〈注〉南宫极朝党,以地震而死。南宫极去世后,其子南宫嚚继位成为王子朝的卿士。《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载:春,王正月辛丑,召简公、南宫嚚以甘桓公见王子朝。这是说召简公、南宫嚚与甘桓公曾经去见王子朝。

公元前516年,面对周王室纷争不息的状况,在周敬王复请兵于晋国之后,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最终无法抵挡晋军,王城被攻破。王子朝战败后携带周朝典籍、礼器,在召氏族人、毛伯得、伊氏固、南宫嚚及四大家族的追随下,出洛邑王城,沿宛洛古道,抄近路直奔楚国都城寻求庇护。

南宫极、南宫嚚与曾侯同源、同宗但不同支,南阳方城及随州是曾国的势力范围,王子朝被杀后,群龙无首、复国无望,南宫嚚则成为王子朝奔楚后残余的核心和领头人物,最终这些残余,特别是那些无依无靠的百工及学士,在南宫嚚的带领下散居并加入曾国,促进了曾国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从而有了曾侯墓中出土的大量奇珍异宝!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就在王子朝与周敬王二王并立期间,孔子到洛邑问礼学乐,孔子是和南宫敬叔一起来的,这个南宫敬叔是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的弟弟。因居南宫而姓,与上述南宫家族并不是一回事。

青铜器出土铭文曾国国君:

• 曾伯文,见曾伯文簋。名文,西周晚期人。

• 曾伯宫父穆,见曾伯宫父穆鬲。名穆,字宫父,西周晚期人。

• 曾伯陭,见曾伯陭壶。名陭,春秋早期人。

• 曾伯从宠,见曾伯从宠鼎。名从宠,春秋早期人。

• 曾伯黍,见曾伯黍簠。名黍(雨上黍下),春秋早期人。

• 曾侯马白,见曾侯戈。名马白(马是左尹右马),春秋早期人。

• 曾穆侯,谥号穆,见周王孙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 曾侯,见曾侯簠,约与楚成王同时。

• 曾侯与,见曾侯与三戈戟。名与(辵部的与),春秋晚期人。

• 曾侯钺,见曾侯钺簋。名钺(邑部的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人。

• 曾侯乙,见曾侯乙鼎、《曾侯乙簋》等等。名乙,战国早期人。

• 曾侯夨,见曾侯夨簋。名夨(上日下夨),战国早期人。

• 曾侯谏,名谏,见曾侯谏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