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鬼市在周几开市(天黑谈买卖天亮就消失)
说起“鬼市”,老北京人都知道。
清朝年间,单在北京市区出现的鬼市就有四处,德胜门的北小市、宣武门的西小市、崇文门外的东小市和潘家园旧货市场,“鬼市”文化在那时达到了顶峰。
直至今日,北京城内也还延续着“鬼市”经济,两个鬼市市场依然盛行,其中一个在潘家园,一个在大柳树,在皇城兴起多年仍热度不减,可以说是十分“地道”的老北京市场文化。
鬼市文化延续至今,也延续了曾经“半夜而合,鸡鸣而散”的精髓,天亮出摊,天黑就撤市,神出鬼没,也让老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文玩人都奔赴这里“夜游捡漏”,乐此不疲。
天黑谈买卖 天亮就消失
凌晨时分的北京,人最多的地方除了三里屯和工体的酒吧,就属鬼市最热闹。
从凌晨1点开始摊贩客人都陆续入场,熙熙攘攘,然而天还没亮就纷纷撤市,摊主和货物都不曾有“见光”的机会。鬼市的摊贩们入夜撂地摊,下半夜谈买卖,佛晓就散市消失。
在外行人看来“新奇”的模式,却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鬼市文化。
从前,鬼市上的“商贩”们也是“深藏不露”,有的是盗墓贼趁着天黑来进行买卖;有的是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想搞点钱来花。
于是那些上不了台面的“赃物”,或者来路不清、来路不正的“宝贝”都出现在了鬼市上。在这儿不仅能神不知鬼不觉的销赃,还能逃避官府的追查。
久而久之,这种天黑谈买卖,天亮就消失的规则变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尽管如今社会早已没了之前的“特殊需求”,但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情怀,这种默契至今也没被打破。
3个规矩 看破不说破
近几年,每天来鬼市上“淘宝”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是本地的文玩爱好者,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想来捡漏的人。
懂行的人看到自己心仪的“宝贝”,便拿起手电筒来照照货身,仔细查看一番。摊主则安静地坐在一旁,不多言语。
卖家不叫卖吆喝,买家不问价砍价。除了轻微的耳语和正常的点头摇头,顶多就是在袖筒里捏捏指头比划价格,买家卖家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
因为只要是来鬼市淘东西的人,都得默契遵守这儿的3个“江湖规矩”,若是不懂的人坏了规矩,不仅会被卖家反感,他们还有权利不做你的生意。
一就是不问货物来源;二是不问货物真假;三是摊主不保质保量。东西值不值全靠自己的眼力,走了眼买亏了第二天也别来埋怨,即使看破了真假也不能说破,这也是这个夜间市场存活至今的“生存之道”。
据说,这3个规矩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鬼市发展了上千年的历史,不仅经营模式不曾改变,连其中的“规矩”都延续至今。
假货泛滥 “鬼市”经济未来何去何从?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让不少心怀不轨的贩子们钻了鬼市规矩的“空子”,让鬼市渐渐变了味。大量的人工珠串、现代工艺品涌入鬼市市场,“新货”和“假货”淹没了本就罕见的老货。
然而北京作为文化中心,逐渐“变味”的“鬼市”经济,也是中国文玩市场的缩影。
这几年文玩市场也如鬼市一般,大量赝品涌入市场,真货难得一见,文玩人面对这混乱的市场早已不知何去何从。
就拿我身边一位玩香多年的好友来说,他告诉我,二十年前沉香市场还能时不时见到真货,可今时不比往日,如今市场上假货泛滥,造假技术之高,连他这种老玩家都容易被药着。前两年就被圈内一位老先生推荐看了《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里面不仅深入浅出地描写了沉香的真假分辨和产区知识,还曝光了不少业内常用的套路和手段。
这本书的作者孙玉辉,也是香至尊沉香的品牌创始人,他从事沉香行业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每年都坚持亲自去东南亚找当地香农收香,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这本书里,总结的经验和知识点倾囊相授,对圈子里的香友们来说,这本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论是鬼市,还是中国的文玩市场,这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变迁所留下的岁月痕迹。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出现短暂的“迷失”也是正常现象,然而这种“迷失”我相信是短暂的。
待行业洗牌,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认知不断提高,对于“货物”的选择也自有定夺。从鬼市经济到文玩精神,这都是属于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