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

2012年9月6日星期四,饭后无事与学友到旧书店闲逛。我对旧书有很痴迷的情节,一有空就喜欢到旧书摊“淘宝”,一进旧书店总是要翻看很久,这次闲逛与往常一样,驻足很长时间。不过这次却淘到了一本,夹藏着“宝贝”的书。

这本书的编者是重庆师范大学(原重庆师范学院)老学者黄中模先生,题名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1981年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主要收集了三十多首黄炎培、董必武、沈钧儒等近代名流和其他一些作者关于郭沫若《屈原》的诗句,黄中模先生在主要的诗句中作了解析。另外还录有访问出演《屈原》话剧的一些演员的谈话记录。说实话,我本人没有看过《屈原》话剧,所以对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没什么感触。但这本书对研究郭沫若的学术,尤其是话剧《屈原》确实有重要的作用。不过,我说这本书中有“宝贝”不是这本书本身的研究价值,而是书中夹带一封作者黄中模先生写给丁冰先生的亲笔书信。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1)

在旧书店买的书中夹带的信

下面我们把这封书写的全文誊录如下:

丁冰兄:

来信收到,最近已收到大作。兄台精心构思,以流畅文笔,写出了屈子一生及其作品的伟大之处,读了令人神观飞越,颇多新意。

关于明年开会问题,初步拟于春夏之交,于四川成都汤炳正处召开小型座谈会。汤先生已初步同意,等川师领导正式确定之后,便发邀请。拟于放假之后,即去成都与汤炳正先生面禀此事。待发邀请之日,自然欢迎大驾来川指导。只是兄台所担负的论文题目、早日成文、若能发表也可。总之在国内要引成一种舆论,抵制日人污蔑屈原的歪风。

寄上《<屈原>诗话》一册,请查收。收到后来信。以免愚念。敬祝

冬安 黄中模上

1983.12.23

从信上内容可知,先是丁冰写信给黄中模先生,并寄去一份丁冰所写的关于屈原的作品,后来黄中模回复丁冰,并向丁冰说了关于1984年召开座谈会的相关事宜。同时送上黄中模所著的《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2)

旧书店买的书,就是这本书中夹带了给汤炳正的信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3)

虽然这是一封现代学者的往来书信,但却是一件研究现代学人历史和学术思潮的重要资料。信中涉及了三个人:

丁冰,第四届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发表文章有《楚辞渊源试探》(《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四期)、《宋代楚辞概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5月)等,编著有《屈原》(黄先生信中所说收到丁先生的大作指的就是这本书),1982年5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中模,1933年生人,原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原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曾为中国重庆市文学学会秘书长。代表作有:专著《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代楚辞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汤炳正(1910-1998年),山东荣成人。1934年毕业于民国大学,1936年毕业于章太炎主讲的“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曾任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声韵学、文字学、《楚辞》学。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广韵订补》等。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4)

屈原故里

我起初看到这封信时,最先注意到的是信中所提著名学者汤炳正先生。汤炳正,字景麟,室名渊研楼,为章太炎关门弟子,是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楚辞学专家。以前我对汤先生的了解非常少,但是对汤先生的名望也是略有知晓。通过这次买书得到的这封信,我又深入的查阅了一下汤先生的生平事迹,详细的阅读了汤炳正先生孙子汤序波先生在《中国文化》上发表的《汤炳正先生的学术历程——景麟公百年纪念》一文。

汤炳正先生在小学和楚辞学研究领域有着非常高的声望。汤先生是章门“七大研究生”之一,小学研究上,汤先生初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后入章太炎门下,继承传统朴学精髓。章太炎先生小学上的突出成绩是在音韵学上的贡献,而汤先生也正是继承了章先生的衣钵,他的《论古声纽的归并问题》、《〈说文〉歧读考源》、《广韵订补》等文章,在音韵学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汤先生在屈原学研究上的声望更大,曾担任第一届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他那本《屈赋新探》在学界有着极高的评价。郭在贻先生说,“综观是书,在材料和方法的运用上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都无愧为楚辞研究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在楚辞研究上开辟一个新纪元”。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5)

屈原像

虽然这封信中提到了三位近现代著名学者,但是我们并不是想写一篇人物传记,重要是我们通过这封信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改革开放初的一段学界往事——关于屈原否定论的争辩。

为了能够能清楚这封信的更深层背景,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黄中模先生的联系方式,于是在2012年9月7日下午,拨通了黄先生的电话。黄先生和我们说了一些当年往事。 而且黄先生也正是这段学术往事的重要经历者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初在中国学术界发表了一些日本人关于屈原的文章,掀起了史上空前屈原学的讨论。这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在屈原学上首次中日学术交流,在这次论争中,主要的焦点是日本人提出的“屈原否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屈原名下流传的那些作品,则是围绕着屈原传说,经过了一个时期,由不确定的多数人集约而成的文艺”;而《楚辞》则“是从宋玉之后才开始有个人之作的”。言下之意,是说屈原的存在是一个传说,明确地说《离骚》、《九歌》与《九章》等作品不是屈原个人的创作。 而这个观点滥觞则要追朔到建国前廖季平、胡适、何天行对《离骚》作者的看法。三人对《离骚》的作者各有己见,廖季平主张《离骚》为“秦博士”所作,胡适主张是“汉人作”,何天行认为是“刘安”作。暂不说这些观点正确与否,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日本翻出陈年往事,恰巧这段往事的主要人物又涉及政治因素,势必会产生一场争论。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6)

岳麓书院屈子祠

八十年代初文革已经过去了几年时间,思想的禁锢放松了很多,虽然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但还完全谈不上中日交流,并且距离抗日战争结束时间也不长,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中日学者的交流其实是带有些自我民族情结。这在上面的这封信中就有体现。信中黄先生说:“总之在国内要引成一种舆论,抵制日人污蔑屈原的歪风。”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当时,日本屈原否定论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学者,抵制外来不正之风的爱国民族情怀,这一点是我们这代学者非常值得学习的。在各种问题上我们如何看待本民族和外来民族文化认识的差异,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这些是自古至今都面临的问题。在当下这种情况更加复杂,我们正面临着各种外来文化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代学人更需要反思这些问题。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7)

屈原故里

为了抵制日本学者和以往学者在屈原问题上的歪风,黄中模先生开始筹办屈原学术研讨会。由于当时汤炳正先生德高望重,并且是楚辞研究的权威学者,于是黄先生将办屈原学研讨会的想法写信与汤先生商量,马上得到汤先生的肯定。这件事在上面的这封信中也有提到。于是在汤炳正先生的号召下,在黄先生的努力下,于1984年5月在成都,由汤炳正所在的四川师范大学(原名四川师范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屈原学术问题讨论会”。很快得到姜亮夫、屈守元、常振国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学者的支持参与,其中上面信中的丁冰先生,就是应邀从长春前来赴会的学者。这次会议提交25篇文章,其中有11篇文章是针对日本学者和廖、胡、何的商榷文章,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举办的目的。这次会议在屈原学研究上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会后姜亮夫和汤炳正两位先生委托黄先生将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结集整理,后来将此集定名《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在1990年7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汤一介学术成就(从80年代初一位学者给汤炳正的一封信来看上世纪的学术风气)(8)

时至今日,这封信和这段学术往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信中的汤炳正先生早已经不在了,黄中模和丁水两位先生也过了古稀之年,两位先生是否还有交往,我没有深问黄先生,但是这封信就像历史档案的一页,将八十年代初一段学术往事缩影在这一纸上。虽然仅仅是一纸数行,寥寥数语,但是我仿佛从这字里行间回到那个大师导航的时代。反观今天学界是如何状态,我想身在其中的人心中明白。现在学界虽然缺少像汤炳正、姜亮夫这样的大师导航,我们也非常向往大师时代再次到来,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没有大师导航,自己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对待各种诱惑,应该保持怎样的学术品格,这是我们这代学人更应思考的问题,也是这封信给我最宝贵的启示。

本文作者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李洪财先生,引用请说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