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南海舰队历任司令(那个资历章一版绿的)

来源:新绿网

作者:闻香知酒

建国后南海舰队历任司令(那个资历章一版绿的)(1)

1.“最牛8年兵”

海军郑州舰实习舰长韦慧晓,最近在网上被称为“最牛8年兵”。从入伍到副团(实际上许多舰长职级为正团,相信现为实习舰长的她转正也不过就是年内的事),她只经历了8年时间,那满满一版绿色的团职资历章更是直观、形象地证明了她的进步之快。

有人说,乖乖,我入伍8年现在还是副连,人跟人没法比啊,或许优秀的人生本该如此,请先收入我的军礼,再收下我的膝盖!

也有人说,其实一个博士入伍8年干到副团,并不算多么“超常”,因为差不多入伍就定级少校正营了,四、五年之后晋升副团,现在副团也三、四年了吧?而且年龄也42岁了,算很快吗?并没有多快。一定要说令人吃惊,不如说她作为一名女军官来说,历任的岗位都很重要、抢眼。

更有人说,这算什么,你怕是没见过下面一排半白板的师职资历章吧?嗯,那个确实有,不过今天谈论的韦慧晓似乎与我们大多数人更为接近:同为平民子弟,主要依靠自己执着与辛苦的付出、再加上一点平台背景和好运气,终于获得了令人仰视的成功。

所以,其实我们更应当从韦慧晓“一版绿”的“浅”资历中跳出来,看看她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能够从这种成功之中学到什么,和在更大范围内的启迪意义。

2.她为什么成功

说到她的成功原因,一是理想清晰而高远。从韦慧晓的开挂人生,不难看到她之所以优秀,正是与她星辰大海一般的坚定理想分不开的:南京大学毕业,进入华为公司;上研究生期间,拒绝了年薪百万的邀请,而选择赴西藏支教;从31岁开始,她向部队连投3年简历,写了两百多页的自荐材料,直到34岁才接到入伍通知书,成为中国航母上第一位博士女军官。

在众多迷恋金钱与权势,甚至有不少价值观把女人的身体当作成功本钱的纷杂世界里,韦慧晓是这样说的:“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自己身份百倍;另一种是像我这样的,因为我戴过,所以身价百倍”,你必须承认这种鹤立鸡群的、甚至还带有一点孤傲的人生追求,恰恰正是她获得成功的灯塔与航船。

二是奋力拼搏,顽强不懈。一边在艰苦地西藏地区支教,一边还取得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学位,个中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向部队连投3年简历,百折不挠,无怨无悔;2012年1月上的辽宁舰,9月即通过全课目考核,走上舰艇战斗岗位,10月即被认命为副部门长;2016年顺利通过独立操纵考核,成为长春舰副舰长,也是新中国海军的第一位女副舰长……2年之后,又成为郑州舰的实习舰长。

此番成绩,除了能力,离不开努力,甚至是远超常人和女人极限的努力。那些认为韦慧晓是出于某种“花瓶”一般的宣传需要,而被人为拔高硬“架”到重要岗位上的论调,可以休矣!她所担纲的岗位,全是与战斗有关的,而舰长一职更是要直接指挥打仗的,有关部门和领导纵是再好大喜功,也不至于为了颜面和政治需要打肿脸充胖子,拿战斗力和战争胜负开玩笑。

三是平台和机会使之如虎添翼。不知道是韦慧晓的远见卓识,还是入伍时恰逢海军发展时运,总之她赶上了好时候,而且第一任职岗位就是具有“图腾”意义的辽宁舰航母。平台是这样高大上,在万众瞩目之下,个人的努力和成绩越容易突出和放大;作为一个新武器单位和培养人才的“超大”平台,个人的才华和发展也越容易受到重视和青睐。一步赶上,从此就进入了快车道。

韦慧晓接下来的任职岗位,从副部门长到副舰长,再到实习舰长,也可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是关键岗位、重要位置。岗位是成就人的重要平台,也为她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假设韦慧晓没有这么出众的能力,或者是虽有能力却不曾经历这么多重要的岗位,很可能不过就是作为一名技术出众的技术干部,终老于辽宁舰的一个副部门长岗位上,泯然众人矣。

要取得成功,首先你得想行,其次你得能行,最后那个岗位能让你行,并创造出让你变得更行的机会。

3.我们向她学什么

面对这样一位成功的焦点人物,艳羡者有之,酸葡萄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更有之,都是正常的。

但有人只看表象,只关注那一版绿资历章了,只盯着女博士的光环了,只八卦当年给年薪百万都不去是不是确有其事了,却并没有从韦慧晓的成功之中汲取营养,反求诸于自己身上。而那样的结果,也无非艳羡者继续艳羡,酸者继续酸着,质疑者怀疑天下所有的宣传背后都有猫腻,而最终成为一个只会抱怨的愤青,却对改变自身环境没有任何卵用。

真正的聪明人,一定能从韦慧晓的成功之中学到什么,一边鼓励自己,一边矫正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行和更行,并且积极创造、认真等待那个可以让自己行起来的机会。

星辰大海一般的理想,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我们绝大多数官兵,年轻时踏入军营,都是胸怀星辰大海的。只是后来历经坎坷,倍受打击和折磨,变得混沌无光了。这其中固然有环境的原因,也与我们的定力不足有关,或者说缺少成功的真正渴望。如今在许多场合,一些人鄙视情怀,嘲笑情怀,认为情怀不能当饭吃的颇有市场,但如果没有情怀……我们何必要进“升官发财莫入”的这个门呢?如果没有情怀,凭着一身力气,何不去做搬砖日结这份更有“钱途”的工作呢?必须知道,许多时候我们认为的理想破灭,恰恰是因为理想从来就没有清晰过,也从来就没有坚定过。在这方面,韦慧晓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才叫有理想。

欲取得成功者,还要有自己的真本事。流毒最终都会肃清的,你自己不行,说你行的再行也不行。我也见过一些博士硕士,一面喊着不受重视、不给平台,一面却在机会来了的时候自己拎不起个儿,除了只会写那些东抄西抄没什么创见的论文,拿不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来,有的甚至还缺少团队精神,想凑成“三个臭皮匠”都弄不成。还有的不过是本科学历,却动不动就提自己当年高考多少分,埋怨如今到部队只给分配了最基础的活儿,是“大材小用”,且不说所有重要工作都先从基础干起,就说高考一考可以定终身吗?有哪个大材是不去创造新的价值、成天提起“当年勇”的?部队是最讲实用主义的,你说功利主义也罢,文凭学历永远只是参考,更重要的是看表现、看潜力。不奋斗,不改变,不坚持,不树立“到了部队就重新开始”的“清零”思想,你永远只会止步于高考那个辉煌顶点。在这方面,韦慧晓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叫永不停滞,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学习韦慧晓,追赶韦慧晓,超越韦慧晓。有了理想和有了本事,你才能在机会与平台面前气定神闲,立于不败。

4.平台到底有多重要

但说到机会与平台,这个与个人努力相关度最小的因素,恐怕正是刺痛许多人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韦慧晓是比大家幸运的。

一面是入伍8年,资历章一版绿色的副团,一面是考入军校8年后,仍然挂着一排单豆、但军衔可能已是上尉的副连。你不能说副团就努力、副连就不努力,甚至那些被分配到边远艰苦地区的军校生,他们的艰难处境已经不是在努力工作、而是在努力活着……但是在同样或者更辛苦的努力面前,收获却是如此的天差地别,仅仅用幸与不幸来解释显然是肤浅的。

一面是博士毕业,入伍后第一任职就委以重用,一面是许多军校毕业的博士,分到基层却仍在做着拔草、扫地、抄笔记这些低层次劳动,或者重视一些的,抽到机关去帮忙写材料、做ppt。军医大学毕业的博士,放到一线卫生队,开药只有最简单的板蓝根、甘草片,开会打扫卫生却比业务学习时间还要多,慢慢地拿起手术刀就发抖,连个包皮都割不利索……不是他们没本事不能干,而是基层多的是那种旧式的老渔船,却不见几个开向新时代的辽宁舰。

一面是地方引进的人才,凭着3年自荐和“放弃百万年薪”“女博士”的光环效应就可以委以重任,放在举世瞩目的辽宁舰,一面是那么多军校自己培养的人才却搁置不用,放在基层慢慢老去、废掉。辽宁舰首任舰长张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继任舰长刘喆,毕业于中国公安大学;明星舰长(代)韦慧晓,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我们不是要妄自菲薄,既然海军、全军自己的军事院校培养不出来自己的舰长,那还要这些院校何用?

到底是军校的教育有问题,还是我们的用人理念太过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了?固然这些关键岗位,要不拘一格、确实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但优秀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对那些一直摸爬滚打在基层、一步一个台阶成长起来的生长军官们,是否够公平?如果说他们确实不够优秀,可明明当年高考时,无论考军校还是地方大学,他们与张铮、刘喆、韦慧晓这些人,都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啊!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我们面对的不是同一个平台吗?我们这些人面对的机会平等吗?如果个人的成功更多要仰仗于平台与机会,那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最终又会是谁的大不幸?

5.留给我们的反思

我们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又必须要问个究竟。

因为一个两个韦慧晓一枝独秀,成就不了伟大的强军事业。强军兴军,要在得人,只有千树万树,万紫千红才是这支军队未来的春天。

我们当然应该以韦慧晓为榜样,学习她的星辰大海,学习她的坚忍不拔,学习她的一步一个脚印,但我们同时也更希望能有韦慧晓那样的平台与机会,甚至只是初次选择的那个好机会。

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两个典型不行,仅靠三五个案也不行,必须要形成选人用人的良好机制,不埋没任何一个人,不浪费任何一个人,要给所有人以希望,以公平公开公正给所有人以信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与更大平台,在成就每一个人的基础上成就我们的事业。

军校建设和未来发展问题,也应及时进入决策者视野,不要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了。事实上,我们许多军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也有自己的优势,是培养未来指挥和技术军官的主力部队,可如今主力部队的表现却不如“地方游击队”……这应该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育人、选人、用人环节都有症结在内。一定要下决心、下大力解决,上不要因“培育的人才都埋没了”而有负国家和历史,下不要因‘聚天下英才而毁之’而辜负了每个有志军营的家庭和学子。

最后一点,宣传当然是为政治服务的,典型宣传更具有“眼球效应”和示范作用,然而如果我们的宣传典型需要很高的学习门槛、几乎百般努力也仍然不可复制,则这样的宣传只能望而生叹、望而却步。我们要把目光、把闪光灯多投向基层一线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官兵,把他们挺起脊梁做人、扑下身子做事的平凡而又光荣的形象,更多呈现给世界。要让他们知道,世界没有忘记他们,生活没有抛弃他们,只要有理想就会有未来,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给他们鼓励和希望。而他们,一定也会以百倍的努力回报国家,让我们看清这支军队更加清晰的未来、更加美好的希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