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顾问 裂变(扯碎行业鄙视链-课程顾问篇)

  • 课程顾问不就是销售么!
  • 课程顾问一般学历背景都很Low!
  • 销售一般都做不久,不如做点稳定的!
  • 课程顾问都太功利了,嘴脸可憎!

-句句小李飞刀,刀刀扎心致命!让观望者望而却步,让在职者自我怀疑!

身体的束缚很容易摆脱,而认知上的枷锁却极易伴随一生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里说过一句拗口、烧脑、但理解后会产生生理性震颤的话"Today, I’m not what I think I am. I’m not what you think I am. I am what I think you think I am"。翻译过来就是”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不取决于“我对自己的认知”,也不取决于“别人对我的认知”,而取决于“我认为别人对我是怎样的认知”。说白了,你所从事的课程顾问这一岗位到底low不low,并不取决于"你主观上认为low不low",也不取决于"有多少人真的觉得你很low",而取决于"你认为别人是否认为你很low"!

课程顾问 裂变(扯碎行业鄙视链-课程顾问篇)(1)

鄙视链

鄙视链的根源在于课程顾问岗位的3个特点:入职门槛(主要指学历)相对较低、人们对销售属性的认知偏见(stereotype)以及岗位的不稳定性
  • Lily留学海归后入职某大型教育培训机构,担任课程顾问一职已有一年。她回忆说:“从考虑是否做课程顾问那一刻起到现在,我经历了不下十几次“职业鄙视链”,现在都习惯了!一年十几次,算下来平均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真是比大姨妈还准时!”Lily调侃的说。
  • 入职前老妈就说:“干什么做销售啊!老妈不想你吃那种苦,遭别人的白眼!”
  • 试用期过半男朋友说:“你起得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活比驴还多!我能不心疼你吗?”
  • 朋友也吐槽我:“我们周末都出去high了,每次问你你都在上班,这工作到底赚多少让你这么痴迷啊?!”
  • 同事有时也会有意无意的问我:“哎Lily,你出国留学回来这么好的背景,怎么做课程顾问啊,你应该去做老师,风光、稳定、赚钱又挺多的,你咋想的啊?”

Lily后面回味的说:“其实他们当时说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会一笑带过。不过当业绩做的差的时候,这些问题又时不时回荡在我脑中,我会质疑自己”我到底适合不适合做课程顾问?”

课程顾问 裂变(扯碎行业鄙视链-课程顾问篇)(2)

马丁布伯《我与你》: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关系有两种:"我与你"和"我与它"

当你对课程顾问岗位的理解是“顾问和钱的关系”,课程顾问的定义是这个样子的:

  1. 根据公司规划和部门目标,完成既定业绩
  2. 通过电话邀约、当面咨询(或者线上、电话咨询)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售卖
  3. 协同服务、教学等部门完成学生的课消

当你对课程顾问岗位的理解是“专业与成长的关系”,课程顾问定义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1. 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和家长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2. 通过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学习上的痛点和需求来匹配适合的课程,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3. 通过正向的监督和鼓励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用终生

如果你看了这两种对不同定义对比后有了些许思考,恭喜你完成了挣脱”鄙视链“的第一步!

课程顾问 裂变(扯碎行业鄙视链-课程顾问篇)(3)

世上最难的两件事:把理念装进别人的脑袋,把money装进自己的口袋。课程顾问们正在努力把这两件事做好

教育的的本质是使人更好。本着这样的理念,教育从业者做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就必须是“利他”。但人类长期物种进化的结果就是“人都是自私的”(推荐《自私的基因》一书)这种矛盾就一定程度决定了能把教育行业做好并持久本身就是件逆人性的事情。不完全统计,教育培训行业离职有52%的离职原因是觉得“所在教育机构太功利心,不符合进入行业的初衷”。

正确的教育理念需要被不断的灌输到学习者的耳朵里,传输到大脑,形成心智,促使行动,实现目标。学习和健身一样,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才会量变引起质变最终达到学习效果的外显。而人的的大脑本身又是懒惰的,需要持续的内外力助推才能实现坚持。有了较好的正念传递的基本功,在专业完整的咨询后家长把钱交给课程顾问的那一刹那,顾问通过教育的正念加速帮家长实现了八个心理阶段的变化:观察-兴趣-联想-欲望-评估-信心-行动-感受。

消费者在课程产品面前完多数是无助的,需要专业的顾问来介绍产品能解决孩子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中国的教育市场化导致了培训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与多样性并存的现象。同质化在于教育行业的产品壁垒比较低,A机构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第二天B机构就可以以较低的代价复制。多样性在于细分市场、课程种类、课程班型等越来越多,一个机构会出现很多种课程产品。比如某早教推出了30种课程:感统类,亲子类,全脑类,社交类,艺术类等等等,搭配组合有上百种之多。课程顾问如果不够专业,是无法讲清楚里面的逻辑关系的。

消费者也许无法快速读懂产品,但可以快速读懂课程顾问。详细的咨询和货比三家之后,家长有足够的自我感知能力去选出最合适的顾问。不专业的、经验不足的、功利心重的、推荐的课程产品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都会被家长排除list之外,而很有可能当事人不自知原因。所以,消费者在做决定准备掏钱的那一刹那,对于产品选择也许是非理性的,但对于“他觉得你无法帮到他而不选你”这一点一定是理性的。

GET了这两项终极技能,你还会觉得课程顾问很Low吗?

课程顾问 裂变(扯碎行业鄙视链-课程顾问篇)(4)

学历高低和教育培训行业薪资正相关,但学历高低和课程顾问岗位的薪资并非一定正相关

教育培训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在所有行业里属于中上水平。因为教育属性对于人的综合素质品质、知识储备以及视野格局等要求都会较高。以出国语言培训行业举例,有些机构对于老师的岗位的要求标配是世界TOP前100名校毕业,底薪和课时费自然很高。在上海,有世界名校背景的老师起薪一般可以达到12K以上,授课老师背景确实大概率决定了机构师资的公信度、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背景给学生所带来的直接经验。但无论是考培机构里的教学岗位(主要以课时结算)还是服务班主任(主要以服务学生数结算),理论薪资都是有上限瓶颈的(饱和度)。到达了饱和度,学历再高能力再强也无法突破。(划重点了!!!)只有课程顾问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线性时间积累、学生资源的复利效应和转介绍的裂变,来实现自己的业绩的不断突破。同样是上海的课程顾问,很多能够做到平均月薪10-12K,某些机构可以达到平均月薪50K。 可见,学历决定了下限,能力决定了上限。

课程顾问 裂变(扯碎行业鄙视链-课程顾问篇)(5)

稳定,应该是稳定的“成长”,而非稳定的“一成不变”

职场中,很多时候因为“沉默成本”的原因,大部分人是惧怕换岗位、换公司、换行业的。这种心理导致了大部分会追求绩效稳定,低流动率和低挑战性的工作,从而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课程顾问是一个淘汰率非常高的职业,某线上培训机构的新顾问平均淘汰周期甚至会到3个月,公司的HRBP说到:“大浪淘沙,这一年公司里顾问换了一波又一波,留下来的,都是这残酷的自然界适者生存后留下的“剩者””。课程顾问职位往往需要一年半到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把自己做到薪资比较理想且稳定的状态,所以就需要顾问们的能力不断的进化来适应市场和公司的业绩要求。

TOP研习社曾采访过不同教育培训机构约30位课程顾问销冠同样一个问题:用一个词来形容工作给你最大的收获?出现较多的词是:了解人性、抗压、结果担当、终身成就感、成长。 一位已经晋升校区校长的小伙伴说:“相互赋能!”

课程顾问 裂变(扯碎行业鄙视链-课程顾问篇)(6)

当你成为行业TOP的之后,回头看看所谓的“鄙视链”,发现它早已不见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