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临港新城四期最新规划(江陵:五年蜕变)
湖北日报讯图为:江陵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申达电气生产的变压器市场紧俏。
图为:江陵发电厂抓紧建设。城东工业园。
图为:荆州长江公铁特大两用桥。
图为:潜石高速江陵段即将建成通车,结束了江陵不通高速的历史。
2011年,江陵县委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滨江工业城”的目标。5年来,该县人民克难攻坚,扎实苦干,奋力推进“加快沿江开发,建设滨江新区”发展战略,打基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向“建设滨江工业城”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不以县小而自小,不以落后而自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面翻番,5年来——
用更坚决的措施抓工业、用更集中的财力建平台、用更优势的力量抓投资、用更坚定的意志优环境,5年来——
蒙华铁路、三条高速公路过境,4个“半小时公路交通圈”格局基本形成,5年来——
城市变大了,城市变高了,城市变绿了,城市变亮了,5年来——
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养老模式,率先实行校车公司化安全运营,5年来——
八个翻番
经济实力巨变
江陵是1994年荆沙地市合并时设立的新区,1998年撤区建县,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是江陵的基本县情。江陵不以县小而自小,不以落后而自负,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强力推进量的扩张。“十二五”时期,江陵经济持续高位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高于荆州市平均水平,全面实现翻番(见图表)。
工业崛起
质效提升后劲强大
长期以来,工业一直是江陵经济发展的短板。为补齐短板,江陵确立工作思路——“用更坚决的措施抓工业、用更集中的财力建平台、用更优势的力量抓投资、用更坚定的意志优环境”,着力推进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等各项工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44:23:33调整为32:35:33,第二产业提高12个百分点。
工业平台扩容提质。江陵在5平方公里城东工业园的基础上,2011年启动了23平方公里沿江产业园建设,2013年启动了17平方公里煤电港化产业园的开发,江陵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总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现已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目前城东工业园实现项目满园,入园企业69家,投产42家,其中规模企业37家;沿江产业园建成区达到9.3平方公里,“两轴八园区”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入园企业41家,投产8家;煤电港化产业园“一园四基地”总体框架正在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
工业质效不断壮大。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8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78家,比2010年增加46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9家,税收过500万元的5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初步形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能源化工、机械电子、金属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
工业后劲显著增强。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将形成江陵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投资51亿元的华电江陵发电厂开工建设,完成投资7亿元;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完成码头、堆场部分施工图设计,征地拆迁工作启动。同时江陵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即将形成的资源优势,重点谋划布局了以发电厂、煤制天然气、新型建材为主的煤电煤化工产业,以天银循环、荆州固废处理中心、斯米克新型材料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以煤炭储配基地、石化码头、中航粮油加工科技物流园为主的现代物流业。
交通先行
区位优势剧变
多年来,江陵紧邻高铁、高速大动脉却不得通达,背靠长江黄金水道却无综合港口码头,交通状况处于尴尬境地。“十二五”期间,江陵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地方财政和民间投入,着力打造水陆联运、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落后状况得到改善。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蒙华铁路及江陵客货站的开工建设,江陵将终结境内无铁路的历史,视野豁然开朗,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打通了对外联系的大通道。潜石高速江陵段即将建成通车,沙公、江北高速正在加快建设,江陵史无前例的同时有三条高速公路过境。江北高速专用连接线开工建设,滨江新区将形成新的发展主轴,江陵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放大。荆州组合港跃进码头、江陵石化码头开工建设,江陵水运能力显著增强。公、铁、水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将助推江陵步入发展快车道。
4个“半小时公路交通圈”格局形成。江陵至荆州一级公路和沿江公路建成通车,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84公里,路网密度为17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乡镇三级公路、行政村四级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公交直达。行车由村到集镇、乡镇到县城、县城到市州级中心城市、县城上高速公路均不超过半小时的4个“半小时公路交通圈”格局已基本形成。
小县新城
集镇向城市蜕变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窗口,也是吸引投资的名片。江陵县城是在乡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差、底子薄、困难多是最大实际。改变县城形象,打造响亮名片,一直是江陵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江陵立足于靠近荆州的区位优势和“滨江、依湖、临水”的生态特质,确立“滨江工业城、水乡园林城、荆州卫星城”的战略定位,坚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精细化运作,县城规模逐步拉大,特色初步彰显,形象明显提升,功能显著增强,实现了由集镇向城市的蜕变。
沿楚江大道进入滨江新区,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城市变高了,城市的气息、现代化的氛围明显增强。机关庭院拆墙透绿、主干道增绿补绿,公共绿地建设大大加强,城市绿化率明显提升,城市变绿了。对荆监一级公路城区段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改造,铺设下水道、架起路灯,城市主干道及背街小巷基本实现黑化、亮化,城市变亮了。
5年来,财政累计投入县城建设资金3亿余元,城区“七横六纵”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新增5平方公里,达到12.6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4万增加到7万。目前,县城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1.9平方米;县城供水、排水、污水管网改造全面完成;城区绿地率32.5%,绿化覆盖率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11平方米,2013年被省住建厅授予“湖北省园林县城”称号。
民生至上
百姓幸福指数攀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二五”期间,江陵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局面安定和谐。
民生难题不断化解。大力实施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治理、整县推进”项目,全面落实“省部联动”防治措施,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群感染率降至0.45%,2013年全县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坚持“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建设思路和整镇推进的原则,共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处,完成中省投资4863万元,解决了8个乡镇(管理区)共15.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县安全饮水总人口达到32.4万人。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同比增加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8%;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新增参保1.63万人次,达到17.1万人次,全县参保总规模达23.5万人,各项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各类社会救助标准均大幅提升;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集中互助照料养老模式,建成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156个,覆盖率达87%。
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和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日趋健全,基本形成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县财政投入1.8亿元,完成县人民医院易地重建整体搬迁;投入1771万元,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住院部、公卫部的改、扩建,对25个卫生室实施新建与改扩建,全县4家乡镇卫生院被授予省级“四化”卫生院、61家村卫生室被授予省级“五化”村卫生室。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设施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行校车公司化安全运营长效机制。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教育成效显著,高考上线率、综合排名持续位居荆州市前列。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全省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县”。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修建村级体育活动场所120个,1517个村民小组智能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完成,培养建立广场舞蹈队300支。“欢乐社区行”、“美丽乡村行”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文化力量·民间力量”、“唱响江陵”、“舞动江陵”等品牌文化体育活动常态开展,深受群众欢迎。
“一感两度”明显提升。县乡村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成,“社会矛盾不出格,群众办事不出村”服务机制建立。在荆州市率先建成视频监控“天网”工程,严打整治深入开展,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执法满意度连续3年居荆州市前列。
展望“十三五”,江陵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江陵县人民万众一心,正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策划:江陵县委宣传部
撰文:付承德
图片:江陵县委宣传部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