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

复制一个成功的团队,就可以复制业绩吗?为什么同样的行为在传统的团队里能复制成功,而到了互联网团队,却会复制失败呢?

十余年的IT互联网从业经历,我看过许多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 获得飞速发展的案例,也看到过不少传统企业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传统企业在介入互联网之时,该如何注意团队复制方式以及运营模式。

文章较长,阅读大概需要5-8分钟。文章小标题如下:

一、第一次复制团队,建立赛马机制,尝到业绩翻倍的甜头。

二、第二次复制团队,兵强马壮,开启第二次赛马,却遭遇了滑铁卢。

三、两次赛马为何一次成功一次失败? 第二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复制一个互联网运营团队的难度,要远大于复制一个地推团队。

(二)、复制地推团队可以给以全新的市场,但是复制互联网运营团队,却是挤在同一个领域竞争。

(三)、砍掉“养鱼”预算,鱼塘里的鱼变少,各个团队为了争夺这些鱼,只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投放方式。

(四)、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的品牌声音,导致转化难度大。

四、重新整合团队,建立新的赛马机制

(一)、恢复总部运营团队,同时优化分公司团队,削减冗余人员、改变考核体系。

(二)、梳理投放流程,统一投放物料,分配投放区域或者产品。

(三)、加大品牌维护力度,恢复一些传统的投放渠道。

五、总结


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名词解释:

赛马机制是一些公司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管理方法。公司内部同时有好几个团队在做类似的事情,比如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同时交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团队做,然后多个团队围绕相同的资源竞争,哪个团队获胜,就赢得奖励。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复制:以一定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


我们从李老板的故事开始这篇文章......

这个李老板和光头强里的李老板一样,也是做木材方面生意的,主要是木地板、定制家具方面。但和光头强的老板不同,现实中的这一位李老板最愁的不是员工有没有“砍树”、有没有在干活,而是:员工拼命在干活,作为老板的他却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500多万,这是为什么?

李老板做这一行已经20多年,分公司也开了十几家,还有不少加盟商,但这两年以来,他的业绩增长缓慢,推广成本却节节攀升,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的投放,拿出来单独核算发现竟然亏了500万。这在他20多年的经营历史里,是从未出现过的。

其实,许多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在和互联网打交道的时候,经常遇见这样的难题:招募了很多高薪的员工,付出了高昂的投放成本,但是业绩却始终提高不起来,有时候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是亏了更多,为什么呢?解剖李老板的案例,分析他的运营行为,也许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一、第一次复制团队,建立赛马机制,尝到业绩翻倍的甜头。

李老板建厂初期,厂里没有设置营销和销售部门,每一笔订单都是他和干活的工人出去分发单页得来的。那时候,他每天都要拿出地图,划分区域,分到每个工人的头上,然后大家一起骑车出发,挨家挨户、扫地毯式的发放传单,这种简单的推广方式,使得他的诺基亚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订单源源不断。

有一次他无意中看了一篇文章,文章是写洋快餐的发展过错,他注意到了两个词:标准化和复制。

李老板一夜之间做了决定:把跟随自己的十几个工人全部放到周边的城市里,每个人入驻一座城市,在那边招募团队,做地推、接订单。

在把工人们放出去之前,李老板把订单的设计、制作、发放说辞、发放时间等关键要求,整理出来做了一本小册子,让每个人都背诵熟练。然后,李老板宣布业绩前三的城市,负责人将额外获得10万的奖金。

这就是李老板的第一次团队复制和赛马。他让多个团队去做同一件事情,每个团队都拼命地提高业绩,以便获得额外的奖励。

这次复制非常的成功,李老板的企业得以快速成长,成为当地明星的企业,在本地区和周边区域都占有极高市场份额。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1)

第一次内部赛马,获得极大的成功。

二、第二次复制团队,兵强马壮,开启第二次赛马,却遭遇了滑铁卢。

在创业快20年的时候,李老板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机遇,他决定再一次启动团队复制和内部赛马的机制。

李老板发现的这个机遇来源于公司的营销数据,他发现:公司在投放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公交报站、户外媒体等去到时,销售的成本偏高,但是,公司的官网、各个电商平台上出产的订单,成本却相当低。为此,他通过一夜的思考,大笔一挥,又做了个重要的决定:复制线上的运营团队。

在李老板的亲自督战之下,公司把总部的运营团队下放到各个分公司,每个人都提升当了运营经理,让他们即刻在分公司成立新的运营团队。于是,每个分公司都招募了程序员、前端、搜索引擎工程师、新媒体工程师、电商运营工程师、在线销售人员,每个分公司也都快速地搭建了分公司的官网,开设了电商和新媒体平台的各个账户。李老板给各个团队都拨了大笔的预算,并且像当年奖励机制一样,提出给业绩前三名且销售成本合理的团队奖励100万,受到高额奖金的刺激,所有团队都像打了鸡血,轰轰烈烈开始了跑马。

然而,一个季度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新的这场赛马却没有带来任何的好消息,每一次运营团队发邮件给李老板,都是请求追加预算。每次开会总结,大家的说法都差不多:竞争对手投放太多,流量成本太高,流量转化成咨询量的比率却不高,咨询量转化成订单的比率同样不高。总之,就是需要追加投放预算。

为了给这些团队增加投放预算,李老板把原来投放传统媒体的预算砍了很多,除了还保留一些装修类纸媒的投放,其他像电视电台、户外渠道基本都停了。但可怕的是,这些团队获取订单的成本竟然慢慢的高过了原来传统媒体的成本。

除了成本不断攀升,各个分公司之间因为抢单导致的纠纷也变多了,而为了争夺客户,分公司不仅打价格战、对客户夸大承诺,甚至还会诽谤分公司的员工和产品,导致总部收到的投诉越来越多。

而赛马团队内部,运营人员和销售人员之间也矛盾不断,销售人员抱怨运营人员推广来的客户不精准,运营人员则表示自己只负责流量的获取,转化跟自己无关。

李老板知道这一步棋走错了,但是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错呢?在第二次赛马启动之前,他要求总部的运营团队把每个岗位的标准化都整理出来了,然后每个分公司在建立新团队的时候,都是照着原来总部运营团队的标准化去做的,按道理说,应该可以把总部原来运营团队的业绩复制出来才对,可为什么所有的团队却都失败了?更可怕的是,这些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很努力在干活,但他们具体做什么,有什么效果,李老板自己却云里雾里的,不太搞得清楚,也就是说,怎么个死法,李老板都搞不明白。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2)

第二次赛马失败,各个团队相互指责。

三、两次赛马为何一次成功一次失败? 第二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相比于现在的竞争环境,第一次赛马的成功具有一定偶然性,在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产品好,稍微会一点营销手段,企业不犯什么大错,基本都能存活。所以,当其他木工老板满足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默默耕耘家门口的市场,而李老板能够看到复制模式带来的威力,快速地抢占市场,他获得成功是很正常的。

那么,第二次的失败难道仅仅是因为竞争环境变了吗?还是说它本身有更深层次的失败基因?分析如下:

(一)、复制一个互联网运营团队的难度,要远大于复制一个地推团队。

李老板的第一次复制,他的工人们需要掌握的技巧并不多,他们工作方式就是扫街,目的就是把宣传单页发放给遇见的所有人以及店铺,这项工作招募兼职人员、临时工,只要口头讲解培训半个小时就能胜任。

所以,这一次的复制无论在员工招聘、工作流程上都没有太大的难度。

但是第二次赛马,李老板把总部的运营团队拆了,派驻到各个分公司建立新团队,并且让他们担任新团队的经理,这其实是一招臭棋。

首先,岗位职能不同,毫无管理经验的外行员工管理内行,失败的机率很高。

地推团队每个人干的活都一模一样,让任何一个人去带领团队,把自己的工作内容教给其他人,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互联网运营团队每一个岗位都不同,隔行如隔山,让一个只懂开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程序员带领搜索、电商人员,无论是领导工作还是考核监督,其实都很难做到位。同样,完全不懂开发且毫无管理经验的电商人员,去管理程序员,也很难胜任。

这样的复制,很难打造出有战斗力的团队。可以说,马不行的情况下,这场比赛就已经输掉了一半。

其次,互联网运营的各个岗位,都需要互联网技术和行业技术的整合。如果招募不到有行业经验的互联网人员,新入行的员工是需要老员工带领培训的,不然,可能会花掉大量的运营费用作为学费。所以,在短时间给复制多个运营团队,势必会面临招聘难的问题,但赛马又开始了,各个团队为了抢时间,可能会选择不那么合适的人入职,而团队里又没有老员工可以带领,从而导致新人在不了解行业和产品的情况下,仓促上岗。

可以说,复制团队的核心应该是先培养人才,能够有一模一样的配置,把团队搭建好,再独立出去运营。而不是派出去一个人,带着一个思路,就去招兵买马,然后努力长成想象中的那个团队。

所以,团队的人员复制是失败的,这是第二次赛马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3)

复制团队,最重要的是复制人才,而不是复制团队目标。

(二)、复制地推团队可以给以全新的市场,但是复制互联网运营团队,却是挤在同一个领域竞争。

第一次复制,李老板把每一位工人派到不同的城市,所以建立起来的地推团队,他们面对的人群都是不同的。

但是在互联网运营领域,李老板没有给他们划分投放区域,而且,他们全部拿着总部团队做出来的推广标准化,按照一模一样的推广模式去执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团队都在一个地方竞争,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推广思路,同样的客户群,大把烧钱,形成严重的内耗。

比如搜索引擎付费推广,多数关键词的广告位是8个,全国所有的商家都在竞争,本身竞争就非常激烈,而李老板的十几个新团队带着充足的资金进入,一起去争夺这少得可怜的位置,自然会把价格抬高,导致投入的预算越来越多,获得的流量却越来越少。而在搜素引擎优化领域也是一样,首页的位置就这么多,为了能在首屏出现,各个团队会拼命花钱买软文、外链,导致本来不需要付费的推广方式,获得流量和咨询量得成本甚至高于付费推广。

除了搜索引擎,其他平台的流量竞争也是一样的。互联网的入口虽然在去中心化,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平台依然把持了绝大多数的流量入口,中小企业为了获取流量,可以选择的推广平台还是非常有限,所以,李老板二次赛马的团队,就是集中在几个非常具体的狭小区域里,比如搜索引擎、比如B2C平台,在这些平台里争夺排名和流量,可以说,李老板的矛一直攻击李老板的盾,李老板得不停地增加预算,把“矛”修得更尖锐,再把“盾”加固加厚。钱不停地花出去,但订单却很难进来,永远处于无休止地恶性循环中。

互联网是没有地域区分的,也没有信息不对称。所以,同一家公司的多个团队拿着一样的运营方案、做一样的产品,除了自伤残杀,没有其他更好的结果了。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4)

赛马跑道太拥挤,马儿是无法获得好成绩的,团队也一样!

(三)、砍掉“养鱼”预算,鱼塘里的鱼变少,各个团队为了争夺这些鱼,只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投放方式。

李老板的公司经营了二十多年,也算是老品牌了,无论是在消费者还是加盟商、经销商心目中,这个品牌都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的。

如果说,我们把忠诚于品牌的消费者形容为“鱼”的化,那么,每年公司在传统媒体上的投入就是在培育鱼塘、养鱼。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以及户外各种渠道的广告投放,不断地在消费者心目中传递品牌的声音。而新的赛马实施之后,李老板停止了这些投放。把钱大把地投在搜索引擎,等着消费者打开网络,去搜索品牌的名称,进入网站,完成购买。

实际上,投放搜索引擎,更多地像是捞鱼。因为会去搜索的消费者,他其实已经属于“鱼”的范畴了。比如,一个人之所以会去搜索光头强的影片,那是因为他早就在其他地方知道了光头强的存在,知道有这个影片。

所以,等李老板停止了传统的投放,停止了“养鱼”,会导致“鱼”越来越少,那么,他的十多个团队守在网上捞鱼,还能捞到多少呢?

当然,这十多个团队也不完全依靠品牌活着 ,毕竟投放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从消费者购买逻辑分析,依靠品牌带来的流量比其他渠道来的流量转化率要更高。

比如,当一个人搜索熊出没,我们认为他是在搜索品牌词,因为熊出没是一部动画片的名称。他搜索这个品牌词,应该是想找熊出没这部片子。

但是,如果一个人搜索动画片,那么,他就只是想找一部动画片看而已,不一定是熊出没。所以,他就算看到了熊出没的广告,他也未必会看。

实际上,搜索品牌词带来的流量,比搜索非品牌词带来的流量转化率要高,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打造品牌,维持粉丝对品牌的忠诚度。

可以说,在第二次赛马中,李老板减少了品牌维护方面的支出,导致品牌影响力降低,“鱼”变少,而同时,各个团队为了提升自己的转化率,会把钱集中在更容易转化的领域,也就是品牌流量方面,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团队都在争夺品牌的流量,从而让品牌流量的成本水涨船高。

这是赛马成本昂贵的原因之一,也是第二次赛马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统一的品牌声音,导致转化难度大。

二次赛马除了成本高,还导致撞单增加、投诉增加,其实这是因为各个团队各自为战,为了争夺流量和客户,不惜夸大承诺和相互打压的结果。

有一个真实而又搞笑的案例:几家医院在同一个位置投放广告,为了吸引人眼球,获取流量,它们在创意标题上各展神通。

第一家:XX无痛手术,三天即可上班。

第二家:XX无痛手术,第二天即可上班。

第三家:XX无痛手术,当天就能去上班!

第四家:XX无痛手术,一边手术一边上班!

在这个案例里,投放广告的人知道潜在客户的关注点在于恢复的时间,所以他们使劲在这一点上打压竞争对手。

李老板的二次赛马团队也有一样的问题。因为大家是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为了点击率,自然会想办法压住对方的广告词。当一家分公司写9折优惠,另一家可能就写8折,再来一家就要写7折了。而当一家承诺保修2年,另一家就会承诺3年。

消费者会喜欢货比三家,当他们在一个平台寻找货源、商品,一般都会联系数家企业,而李老板的团队都集中在那些平台里,消费者很自然就会同时联系不同的分公司,当消费者得知这是同一品牌,但是价格和承诺的服务时间都不同,而且彼此还说对方坏话,那就会让消费者感觉这个品牌不规范,不可靠,不知道相信谁比较好,从而选择其他品牌。

这些负面的行为,不仅会导致购买转化率降低,从而拉高销售成本,同时也会让品牌的形象一落千丈,公司受损严重。

关于二次赛马失败的原因,应该就是以上几点了,可以说,一次失败的决策,加上两年的落地实施,带来一个失败的结果,让企业损失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员工的信心,以及管理层未来对新领域探索的积极性。那么,这一局赛马就这么失败了吗,是否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呢?下面,探讨一下改善这个局面的几种方式。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5)

品牌声音要统一,才能让客户更加信赖品牌。

四、重新整合团队,建立新的赛马机制

(一)、恢复总部运营团队,同时优化分公司团队,削减冗余人员、改变考核体系。

作为一家传统的企业,建立网站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产品和品牌,同时在线获得咨询量,所以,每一个团队都只需要搭建一个营销型网站就可以了,而营销型的网站目前有大量的开源代码,就算不喜欢开源的代码,需要定制,那也可以寻找一些行业网站,购买源代码或者定制,并不需要招募程序员来重头开发。所以,程序员这个岗位是不用每一家分公司的团队都配备。

可行的方式是,由总部来配置2-3名程序员,负责各个分公司日常网站后台维护,同时,前端的工程师也可以收归总部,每个营销季节提供一些改版,如果分公司有一些其他需求,其实可以找外包,成本要比设置专岗低很多。

而搜索引擎方面,考虑到新站的SEO难度较大,而且目前移动端占比较重,且移动端首屏位置稀少,可以只提升总部官网,减少分公司网站的SEO投入。具体方式是选择抽调能力较强的SEO工程师专门运营总部的官网,把分公司的网站作为站群统一支持总部官网,达到权重输送的目的,从而抬高总部官网的排名,同时削减分公司SEO岗位人员。

互联网运营岗位的薪酬都比较高,为了降低人员成本,除了把一些工作岗位收回总部,取消分公司岗位之外,还可以选择改变考核制度。

最好的方式是按照底薪 销售提成 工作完成率的方式,每一个岗位都设置有底薪,用于保障员工的基础生活需求。同时,把销售提成加入到薪酬里。

在许多企业里,运营人员的薪酬只和流量挂钩,并不和销售额挂沟。因为在运营人员看来,我负责花钱花精力去获取流量,到了网站,是否能转化成咨询量,要看在线客服的功力,而在线客服拿到了咨询量之后,这个咨询量是否转化成为订单,要看销售跟进的情况。所以,运营人员觉得,是销售们的工作质量决定了转化率,不是由我这个岗位决定的,我的薪酬不该跟销售额挂钩,应该跟流量挂钩。

但其实,这种方式并不合理。因为流量也是有质量的。比如,负责推广熊出没的人,如果获得的流量都是想看穿越剧的,那这些流量要转化成动画片的人群,是非常难的。

而如果来的流量都是家有小孩儿的家长,他们在找熊出没,那么,这类人群转化成熊出没客户的可能性会很高。

运营人员决定了流量的质量,而流量的质量决定了转化率,所以,为了激励运营人员多研究消费者和产品,应该要把运营人员的薪酬和销售额挂钩。

当然,由于SEO或者新媒体之类的岗位见效比较慢,如果只和销售额挂钩,对这类岗位不公平,因此可以再设置一个工作完成率的奖励。由每个岗位人员每月写出计划,月底根据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去给以奖励。

总之,从团队人员入手,不管是削减岗位、还是更改考核,目的都是减少人员方面的成本,提升效率。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6)

精简一些岗位,降低人员成本。

(二)、梳理投放流程,统一投放物料,分配投放区域或者产品。

1、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过去两年的运营数据,重新梳理每一个产品的投放流程。

包括产品分析、人群分析、地域分析、平台分析、转化分析、复购分析等等,从而修正每一款产品的投放标准化,并加强行业和产品知识培训,提升每一位运营人员的标准化执行能力。

互联网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有记忆的,在投放上尤其如此。就算是失败的投放数据,也可以分析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销售环节,分析成交客户的特征,收集他们的共性,比如性别、年龄、地域、婚姻状态、收入情况、设备喜好、来源平台、搜索关键词等,建立用户的画像。

在转化环节,关注进入网站/着陆页流量的来源、设备、关键词等信息,关注页面停留时间,关注在线咨询的热点问题,用以指导网站、着陆页、在线话术的改善。

在投放环节,关注不同的创意、图片、渠道展示数据、点击数据,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关注平台的规则,注意提升投放的质量。

通过在每一个环节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改善推广和转化的过程,提升效率。

2、由总部提供统一的宣传标准、统一的物料,并设立专业管理部门,对分公司的运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李老板的案例中,第一次复制的时候,李老板的管理非常成功,在源于他对于工人非常了解,对地推活动的整个过程也熟悉,所以他清楚地知道团队需要怎样的支持,以及每个团队的工作效果如何。但是在第二次的赛马里,李老板已经弄不明白员工的工作了。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不只出现在李老板身上,多数传统行业的老板,也是看不懂新型岗位员工的工作。比如,一个程序员一直在敲代码,内行的老板也许看一眼就知道这些代码是否简洁明了还是又长又臭,这个员工今天到底打了几行新的代码,还是说一直在找昨天的BUG。

当外行的老板看不懂员工的工作状态,员工是否认真工作,只能依靠员工个人的自律和品性了。如果不想把企业的命运压在员工的品性上,解决方案只有两个:找合适的管理者来管理,或者自己努力学习,成为合适的管理者。

对于李老板来说,通过两年的投放管理,他依然没有弄明白这其中的门道,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选择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自己不再事无巨细地参与。通过建立专门的部门来协调和管理各个分公司的运营团队,使得所有团队的投放物料得到规范,品牌的声音得到统一。

3、划分各个分公司的投放区域,要求仅局限于当地,不允许跨区、减少内部的损耗。

总部建立管理团队之后,可以根据分公司所处位置,划分各个团队的投放区域,减少因为跨区投放带来的撞单,以及内耗。

如果通过区域跨分不可行,也可以根据产品划分,按照过去两年的数据,哪些产品在哪些团队运营较好,就划分给该团队运营。

同时,为了避免因为一个团队绩效不好,导致整个产品线或者地区市场占比下降,可以选择小规模竞争,也就是每一个产品或者地域,允许两家分公司投放。这样,既可以保留竞争,又不会过度竞争。

有一些产品,考虑到上门施工和后续服务的问题,消费者喜欢选择当地的企业,这类产品按照地域划分是比较合理的。而有些产品,用法简单,安装的合作团队也比较多,可以销往全国,这种产品就可以选择推广效果较好的两个团队专门运营。

无论是选择那种划分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减少内部竞争,提升投入产出比。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7)

减少内耗,才能节约成本。

(三)、加大品牌维护力度,恢复一些传统的投放渠道。

在制作互联网投放方案的时候,往往都要先回答一个问题:是以销售为导向,还是以品牌宣传为导向?亦或是两者兼顾?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分公司的团队可能会选择以销售为导向,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地销售出更多产品,在赛马中获胜。而对于李老板来说,他更看重是品牌的生命力,所以,他会选择品牌导向或者两者兼顾。可惜在第二次赛马的时候,李老板没有意识到传统投放对品牌的影响,砍掉了预算。

为此,要去修复这个问题,首先做到以下两点:

1、 在互联网投放之后,不只是投放快速见效的搜索引擎或者电商排名,应该有一定的预算放在原生信息流广告、网络联盟、新媒体影视贴片等领域。

2、 恢复一些传统媒体的投放。许多企业考虑到现在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改变,已经减少了传统媒体的投放,但实际上传统媒体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以电视为例,现在的电视投放价格昂贵,中小企业很难承担得起,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就算看了电视广告,真的要购买的时候,还是会在网上搜索进一步了解, 然后再去电商平台比价格,或者去看点评情况,多方考虑,才会下订单。

所以,许多中小企业放弃了电视电台的投放。但其实,如果选择得当,这个渠道完全可以继续使用。

有一家销售少儿阅读器材的小企业,他们选择去山东、河南、湖北等高考大省份的县级教育频道投放广告,选择的都是夜间或者早晨这种其他产品不屑于选择的时间段,没想到效果非常好,销量翻了好几倍。分析下来,原来这些时间段是很多焦虑家长没有睡觉看电视的时间,而他们焦虑的原因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所以,这个产品销售相当好。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符合自己目标人群的渠道和时间段。

所以,要加大品牌推广的力度,除了互联网领域的运营,传统的媒体也是不可放弃的重要阵地。

团队模式失败案例(从盲目复制团队)(8)

电视仍然是个好渠道!

五、总结

当一种模式很成功,如果能复制, 对企业来讲确实是飞速发展的好方式。但为什么许多快速扩张的企业突然就死了呢?原因可能在于团队和管理跟不上。

要复制一个成功的团队非常不容易,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质,正是因为这些人的相互配合,这个团队才是成功的,去复制的话,也只能复制这个团队的制度和工作目标、工作流程而已,并不能快速地复制团队里人性化的东西。

对于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来说,任何人通过快速培训都能胜任,这样的团队复制起来就比较简单,因为在这个场景里,人其实需要提供的只是机械式的劳动,只要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完成这个劳动,这个团队就算复制成功。

但如果对于一些复制决策、多人配合的工作来说,任何一个人要胜任的话,都需要一定的入职门槛,同时还要足够的行业、岗位培训,以及融入团队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的团队要复制的难度很大。不然,按照坊间流行的“挖一个腾讯的产品、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就凑成一个团队”的模式,中国已经有无数家的独角兽企业了,但现实是:并没有。因为优秀的团队不好复制。

所以,当企业里,有一种模式比较成功、一个团队比较优秀之时,最好先不要想着复制,要想一想,这个模式或者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它是产生于怎样的土壤,它是否能复制,复制出去是否能存活,想清楚再做决定。

不然,盲目复制的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像李老板一样,拆了虎狼团队,却没能培植出一群小虎,反而是培养了一群整天相互攀咬的小狗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