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劳模名单(第八届山东省道德模范名单公布)
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表彰会12月2日在济南召开,大会对获得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人员进行了表彰。其中,聊城3人当选,7人获提名。
郭刚堂,聊城市天涯寻亲志愿者协会会长,当选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蔡恩坤(回),莘县张鲁回族镇韩庄村村民,当选为“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张德庆,东阿县城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保洁管理室主任,当选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寻子24载,帮扶千万家
郭刚堂,聊城人都不陌生了,他就是电影《失孤》原型。忍受失亲之痛,郭刚堂不但没有放弃寻子,还在帮助其他失亲家庭。如今他的孩子回家了,郭刚堂说仍会坚持帮更多人寻亲。
郭刚堂家住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蒋官屯街道办事处李太屯村,现任天涯寻亲协会会长、山东省百姓宣讲团宣讲员。
1997年9月21日,郭刚堂年仅2岁半的儿子郭振在山东聊城李太屯村被拐,从此他踏上了漫漫寻子路,开始了自己的“寻子铁骑人生”。他以山东聊城家为起点,北到漠河,南到海南,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骑坏了10辆摩托车,走遍了除西藏外的20几个省、市、自治区,风餐露宿寻子苦旅40多万公里。他在寻找自己孩子的同时,帮助很多家庭寻找离散的亲人,一路辛酸一路泪,一路正气一路歌,他用父爱、博爱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用二十多年的坚韧诠释了父爱如山,他以博爱情怀帮助别人,用满腔的热情唤起大家手牵手握紧爱,共筑安定有序和谐社会。他的事迹被改编成《寻找》、《失孤》等影视作品。
寻子,一家有难全村支援
1997年9月21日下午6时,忙碌了一天的郭刚堂驾驶着拖拉机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家门口围满了乡亲。村里一位老人拉住他的手告诉他,他年仅两岁的儿子郭振被人贩子拐走了,老人的话犹如晴天露雳,让郭刚堂慌了神,寻子心切的他突然给在场的乡亲们跪下,边磕头边求乡亲们帮忙寻找孩子。
乡亲们积极行动起来,当晚就发动500多人,到各个路口、汽车站、火车站去找人。当天乡亲们还凑了四万多元,让郭刚堂去寻找孩子。从此,郭刚堂的生活彻底被改变,本来乐观豁达的二十七岁小伙,像是变了个人。郭刚堂回忆说,在那些年里,生活没有乐趣可言,充满了自责、抱怨和压抑,那时候每天只做两件事:挣钱和寻子。
寻子路上,他遇到了很多遗失孩子的家长和走失儿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收集到很多寻亲信息。为了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他特地花钱制作了一条几百米长的宣传海报,将他遇到的数千个被拐孩子的照片信息打印在上面。
20多年来,郭刚堂仍没能找到自己的孩子,却替数十个家庭找回了被拐的孩子。2011年春节,他邀请四个社会流浪儿童来聊过年,至今,仍有三个孩子一直在他身边生活!郭刚堂给他们落实了身份并找到了工作。
执着,一个人的铁骑长征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为了寻找孩子,郭刚堂花掉了所有的积蓄,又欠下了20多万外债,却仍没有找到儿子。有一次,走在陡峭山路上的他突遇大雨侵袭,饥寒交迫下产生了一死了之的极端想法,但冥冥之中仿佛听到风雨中夹杂着孩子的呼唤,将他猛然唤醒。此后他下定决心,抛弃绝望,选择坚强。
郭刚堂再次踏上寻子路。他将儿子两岁生日的照片放大,印在一张一方米大小的油布上,制成一面旗子插在摩托车后座上,并用大大的楷体字写着:儿子,你在哪里!爸爸找你回家!摩托车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箱子,里面装的是聊城的手工艺特产葫芦烙画,一路走一路摆摊挣取盘缠,就这样一个人寻遍了全国三十多个省,行程近五十万公里。
这些年,郭刚堂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在路上度过,在一张用旧了的中国地图上,上百个城市被红、黑、黄、绿各色彩笔密密麻麻地圈出来,那都是他走过的地方。每到一个城市、乡镇或者村庄,都去中心地带摆出儿子的图片。沿途,他向遇到的人们打听,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有时,他跑到火车站、汽车站张贴寻人启事,然后再在城管刺耳的呵斥声中,赔着笑脸一张张撕下来。
感恩,投身公益回馈爱心
在郭刚堂看来,这么多年的餐风露宿、风雨漂泊都是值得的。他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千千万万好心人的鼓励。最近两年来,郭刚堂减少了盲目的寻找,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公安部门、民政部门等公布的信息上,每当有新的信息发布,他都会去认真筛选、实地确认。更多的时间,他积极投身公益活动,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回馈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年起,郭刚堂在光岳楼东北角经营了一家商铺,出售聊城的传统手工艺品,联系到一些残疾人,为他们提供住所和餐饮,请来技术精湛的老艺人教授他们手工制作,让他们通过劳动赢得社会的尊重。
同年,他创办了天涯寻亲网,又于2014年筹建了“天涯寻亲志愿者协会”,协会不仅帮助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像老年痴呆、健忘、智障、精神疾病等离家人员也是协会的帮扶对象,给相关部门提供有效信息数千条,帮助几百个家庭找到了亲人,感动了整个中国。
致力寻亲,普及壮大公益力量。他与志愿者策划实施“城市之眼”项目,发动爱心出租车加入到助力寻亲的大军之中;针对老年人非正常意愿走失,他倡导天涯寻亲协会与各地救助站建立信息对接平台。
他们深入社区,开展“关爱银发 守护幸福”项目,为老年人统一发放老年定位贴、老年黄手环,建立老年人档案并为老年人家属普及如何赡养老人以及防走失常识。
2021年初,推行“橙色守护,共建文明”项目,对聊城市环卫工人进行口罩、手套以及其它募捐的物资发放,同时对接聊城大学学生志愿者,向有需求的环卫工人子女进行学习课业辅导和学习方式方法的交流。通过物资发放形式建立沟通、互动,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现非正常走失人员及时提供帮助。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他与志愿者先后在蓬莱、潍坊、聊城等地举办多期“牵紧手 握紧爱”公益课堂,普及儿童成长常识和行为常识,让孩子受益,让家长警钟长鸣;“对于革命先烈,我们不能忘记,永远铭记,我们能为他们做点啥?”这件事也是郭刚堂经常说的。源于此,他发起了让烈士魂归故里活动,目前已经帮助几十位烈士找到了家。
利用新媒体开展公益科普。随着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出现,他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科普理性寻亲寻家,如何让未成年孩子健康、安全成长;如何赡养老人、避免走失等。
通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他发现所有失亲家庭,对于寻亲也好,寻家也好,找到找不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打开心结。所以,他通过直播互动的形式,让成千上万遭遇不幸、意外的家庭从抱怨、愤恨、甚至偏激的想法里走出来,回归了正常生活。
开播几个月,粉丝十几万,直播间最多同时在线近三万人。他还应邀参加全国公安系统打拐座谈会,并受到原公安部长郭声琨接见。郭刚堂的坚韧和公益之心让社会感受到他身上强大的温暖力量,逐渐形成了他独有的公益形象。
独臂老人义守烈士陵园36载
现年71岁的蔡恩坤是张鲁回族镇韩庄村人,回族,1969年入伍,1971年入党,现为马本斋烈士陵园义务守护人。1985年年初的一天,蔡恩坤偶然得知张鲁镇马本斋烈士陵园准备重修,需要专人看护,蔡恩坤当即表示要承担这份工作。这一看就是整整36个春秋。
义无反顾,不顾残疾为英雄守墓
1944年2月,抗日英雄马本斋因病逝世,遵其遗嘱葬于莘县张鲁。“马司令遗嘱让把他安葬到张鲁,那是对咱张鲁有感情,咱张鲁人民就得守着马司令,不能让他一个人在陵园里。”这是蔡恩坤为马本斋守墓的初衷。
蔡恩坤说,他是听着村里老人讲述马本斋的故事长大的,从小就对他充满了敬仰之情。后来,蔡恩坤成为一名军人,但在部队里因公致残,左手前臂齐肘被机器切断,复原后被吸纳到村委会工作。
1985年年初的一天,蔡恩坤偶然得知马本斋烈士陵园准备重修,需要专人看护,蔡恩坤当即表示要承担这份工作。老伴栗景兰当时并不同意蔡恩坤的决定。当时孩子还小,并且由于他手臂残疾,家里的重活都是由老伴来做,如果他再去守墓,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
蔡恩坤也理解老伴的苦衷,但他还是坚持他的想法,并最终说服了老伴。在陵园守墓后,蔡恩坤并没有丢掉村委会的工作,每天两头奔波,虽然劳累,但他并无怨言。他说每当他产生动摇时,一想起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心里又立刻平静下来。
初建的陵园条件简陋,进出都是土路,很不方便,园内不通水电,吃饭是个大难题。蔡恩坤住在园内仅有7.8平方米的砖房内,每天清晨起床就开始打扫院落,由于伤残,只能一只手握着扫把,干起活来吃力,常常是干一会休息一会,整个陵园打扫下来,常常需要一天时间。回忆往事,蔡恩坤说:“这些年下来已经成为习惯,不打扫还觉得今天少了点什么。
“谢谢你,以后老首长就交给你了。”这句话是曾任马本斋警卫连连长的高翔当年对蔡恩坤说的。“他离开这里前握住我的手,俺两个都掉泪了。”蔡恩坤现在说起这件事,依然很感动。 1989年,当年在回民支队追随马本斋后来进入新疆建设兵团的三名老战士来看望马司令,在马本斋的墓前行了长时间的礼。
“马司令去世那么多年了,老部下还能为他落泪,并从千里之外的新疆赶来,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多么深厚。”蔡恩坤说,“他们看到我在守护马司令,感觉马司令不孤单,也就不为马司令担心了。”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照顾好马司令,做好守墓人,让马司令的后人和他的老部下安心。
义务种树,半生无悔守护英雄陵园
相比过去,现在陵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2年,时值马本斋诞辰110周年,莘县县委、县政府对陵园进行重新翻修,整修了烈士墓和烈士祠堂,祠堂内挂满展板,翔实地展示了马本斋烈士的英雄事迹。
2016年,莘县县委协调省民政厅对马本斋烈士陵园进行全面整修,目前已经修缮完毕;但唯一没变的,是蔡恩坤老人日复一日的工作。36年来,蔡恩坤不仅一直看护着陵园,还在陵园内栽下杨树、柏树和四季常青的冬青,他说:“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陪着马司令,栽下这些树可以长期陪着马司令。”
在长春工作的儿子经常劝蔡恩坤老两口过去安享晚年,但每次都被蔡恩坤回绝,“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但是在这天来到之前,我会一直守护好烈士。”现在,蔡恩坤老人的女儿和女婿表示等父亲干不动了会接过父亲的担子,一直将陵园守护下去。
马本斋烈士的儿子马国超将军幼时就在张鲁镇韩庄村生活,对鲁西这片热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从1985年到现在,马国超到陵园来过7次,每一次来后,都要跟蔡恩坤合影,拉着他的手一遍遍地说:“太感谢你了,你辛苦了。”
博览书籍,将英雄事迹讲解传颂
从1985年马本斋烈士陵园建成之日起,蔡恩坤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从园内的一片落叶,到橱窗上的灰尘,老人都认真打扫。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恩坤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如果说起初几年是自己出于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那这么久了,就成了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
守墓的这些年里,蔡恩坤阅读了很多关于马本斋烈士和革命史类的书籍,对马本斋的了解也逐渐深刻。“越是了解马司令,对他的崇敬之情就越浓重。”蔡恩坤说。每当有学校和单位来给马本斋烈士扫墓,蔡恩坤就当起解说员。每一次讲起马司令,他都会感觉自己在为宣传革命精神和教育下一代作贡献,他的工作也愈加显得有价值。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的战斗故事,蔡恩坤阅读了很多关于马本斋烈士的书籍,对马本斋的了解逐渐加深,祠堂内的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他都如数家珍。为年轻人讲马本斋的故事,宣传马本斋的精神也成了蔡恩坤守的义务,每当有学校和单位来给马本斋烈士扫墓,蔡恩坤都会担任义务讲解员。
一次次地讲解,一次次地追忆,蔡老觉得自己可以为宣传革命精神和教育下一代作贡献,他的工作很有价值。蔡恩坤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在他的影响下,本斋烈士陵园也成为周边群众心目中的“圣地”。
每逢清明节、建军节和国庆节,都有附近村民和中小学生来墓地祭扫;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群众组团前来参观、瞻仰烈士英雄,这让蔡恩坤感觉很幸福。
近三十年的岁月中,每年前来吊唁马本斋司令的人不计其数,他感觉自己从事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承载着无数老兵、甚至是一代人对英雄的敬仰,每一次的到来,都让蔡恩坤感觉自己守护陵园的价值所在,更像是一种情怀的延续。
36年如一日守护烈士墓,蔡恩坤以实际行动传承着一种精神,坚守着一份责任,践行着一份承诺。岁月流转,当初的守护化为内心割舍不断的情愫,抹不去的,是对英雄的仰慕;忘不掉的,是民族精神闪耀的辉煌灿烂!
军魂一生铸丹心 平凡岗位写奉献
张德庆,男,1984年入伍,1998年转业分配在东阿县环境卫生工作站工作,中共党员,东阿县环境卫生工作站保洁管理科科长。他以自己默默的行为忠实地履行着一个普通环卫工人崇高而又无私的职责。
二十几年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认可,2003年、2004年、2005年他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政府表彰的“东阿县先进环卫工作者”,2006年被授予“东阿县劳动模范”和“聊城市劳动模范”,2007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008年被山东省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2009年被推荐为第十一届全运会“火炬手”,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党代表,东阿县县委候补委员。
心怀家乡,舍“小我”成“大我”
张德庆同志是一名军人转业的干部,他当兵的地方的条件比东阿县要好得多。其实转业的时候他有别的选择,但是为了家乡,为了以后在这个县城里边生活,他早早就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
1998年,张德庆从部队转业回到东阿,被分配到东阿县环卫处,当了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他因为在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脏、苦、累,单位把他安排到了垃圾清运司机的岗位上,负责开垃圾车,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着车清理县城所有垃圾箱里的垃圾,东阿县城共有近三百个垃圾箱,这三百个垃圾箱都归张德庆一个人管,从此以后他就每天与垃圾箱打交道,每天上班,他第一个来把车里车外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开着车清运垃圾这项工作听起来似乎并不辛苦,但是车里的环境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烈日炎炎的夏天,沥青马路上最高温度能有四五十度,而狭窄的叉车里就像一座蒸笼,坐在里面汗水从头到脚,衣服如同水洗过一般;冬天风雪过后,垃圾箱常常冻成一个大冰陀,垃圾倒不出来,只能用铁锹撬棍一点一点的打下来,而人坐在车里与冰窖无异。
有一次,他开的垃圾车出了问题,在修理的过程中,车部件突然滑了下来,把他的小拇指砸成了粉碎性骨折。但他没有因此停止工作,只是到附近的小诊所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修好车后又把车开出去拉垃圾,忍疼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后来到医院一检查他的小拇指是粉碎性骨折,医生都向他投出了佩服的目光:“要是常人早就疼得受不了了”。
家在农村住的张德庆每天上下班往返的路程有五十多里,上下班要走的省道车流量大,路况复杂,而且张德庆上下班时不是天不亮就是已经天黑,因此张德庆骑着摩托车走在路上往往提心吊胆。
有一天下班下的晚,晚上回家的时候,天特别黑,路上来回倒去的车灯光一照,看不清路,他正好骑着自行车压到一块大石头上,当时就摔倒在那里了,他的眼睛和鼻子上都是伤,在医院里缝了八针,缝了八针的张德庆一共就休息了六天,因为他惦记着街上的垃圾箱。叉车工人只有他自己,临时代替他的工人叉车技术不好,垃圾箱的清理因此出了很大问题,张德庆知道情况以后伤还没好利索就立刻去上班了。
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是这样说的:“你看单位人员少,这个车一般人还都开不了,我在家里多待一天,这个车没人用,这个垃圾量就得要积压。能好了、能动了就得要尽快的来上班,也算为单位解决一部分困难,为全县人民能有一个生活的好环境,卫生舒适的住着。为了这些,咱能早干一天就早干一天。”
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张德庆自学了汽车修理技术,因为他怕车开到修理厂在路上耽误太多时间,活干不完垃圾箱满了以后风一刮大街上就满是垃圾袋。平时车出了小毛病他从不让单位花钱维修,自己动手就把问题解决了。
张德庆的家在工业园区孙楼村,离县城有二十多里的路程,县城通往孙楼村的路是一条省道,南来北往的汽车熙熙攘攘,每天早晨四点半张德庆就要骑上摩托车在这些汽车中穿行。他是四点半在家起床,五点准时到单位然后就开始正常工作,八点之前要把城区主要街道干完,因为八点以后上班的人比较多,为了不妨碍市民出行,他只能早晚多干活。
到了冬天,车辆都不大好启动,他得更早起床半个小时去上班,来到单位以后先打着车,给车加温,加加水。虽然每天早晨五点就开始工作,张德庆依然感到很紧张,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从不回家,在街上随便吃点就开始继续工作,晚上的下班时间也常常是一推再推,晚上九点以后回家是常有的事。
但就是这个认死理儿的人,他总说既然干了这一行就一定要干好,环卫工虽说起来不过就是个扫大街的,但却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的职业,他没有觉得这是个多不好的活儿,他不但愿意干而且还要把它干好。
正是这种看似平凡朴素的思想,却透出他身上那股不同于常人的较真儿的心劲儿,一直支持他在环卫工人这个看似普通却又不普通的岗位上坚持了十几年。每当看到经过自己精心打扫过的街道时,他内心总是会升起一股无以言状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张德庆热爱本职,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铸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他干一行,爱一行,以“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无私奉献精神,默默地战斗在环卫清运工作的第一线,为广大环卫工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被誉为“东阿最美城市美容师”。
张德庆先后获得县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省先进工作者等等荣誉,但是这位质朴的环卫工人对待荣誉也同样质朴。他说:“得到这些荣誉也是真来之不易,他得珍惜这个荣誉,领导交代给他这项工作,就是相信他,他就得干好它,让群众满意,让大家放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